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为国健康工作50年

Time:2025年04月18日 Read:6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访谈视频

大幅降价的冠脉支架还能放心用吗?

2020 年 11 月,冠脉支架成为首个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进而进入“百元时代”。然而,在支架降价的同时,药物球囊却变得热门起来。您对这一现象是如何看待的呢?

胡大一教授称:在支架集采之前,我其实就已经预见到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倘若无法从根本层面解决当下公立医院的发展模式以及评估机制,并且不能解决医疗助力方面的根本问题,即便集中采购使得药物价格和支架价格大幅下降,对过度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限制和作用,然而在我看来,这仍然只是治标,无法治本,上面有政策,下面就会有相应的对策。

支架价格进入了“百元时代”,如今很多患者都对支架质量存在担忧,他们担心便宜没好货,也会疑惑支架厂家能否继续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因为这些支架是要放置在人的心脏内的。我认为患者的这种担心是合情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形下,仅靠“百元”支架肯定无法解决当前环境下医院的运营模式和科室的发展问题。现在的对策是增加药物球囊的使用。现在药物球囊的使用频率有了大幅提升。因为手术后血管里不会留下金属,所以患者通常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方案。

开展医学志愿服务

目前我所了解的情况是,药物球囊很快也将进行集采。并且之后还会推动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概念,以便让患者更容易接受。我想提出三个问题,其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安全性状况如何;其二,它的效果相较于药物洗脱支架是否具有明显优势;其三,当前生物可吸收支架显然还无法替代药物洗脱支架,从性价比角度来看,尤其是在支架降价之后,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性价比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相差甚远。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对将来公立医院的运营模式进行探索。国家要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医院依靠创收来发展以及依靠创收来发放工资奖金的状况。不然的话,集采只能在表面上起到一定作用,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电子烟有害吗?

《国际循环》:近些年来,关于电子烟的讨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态势。请问您对于电子烟持怎样的看法呢?同时,大家又应当以怎样的方式来正确地进行戒烟呢?

胡大一教授强调“零吸烟”,包含不主动吸烟、不吸二手烟以及不吸电子烟。电子烟存在两个问题,其一,电子烟本身存在危害,不管其是否含有尼古丁。在此次疫情之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已报道了 2000 多例青少年因吸电子烟而引发的电子烟相关肺炎,并且有导致死亡的病例。

2018年5月31日获世界卫生组织控烟奖

第二,吸烟本身是一种存在行为依赖的行为,无论是烟草还是电子烟。电子烟设计的各个方面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我们,并且也在吸引着青少年人群。所以,电子烟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吸烟人群培养“后备军”。我最后要强调,很多吸烟的人想通过电子烟来替代烟草,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电子烟自身存在危害,并且他们本身也从未戒除这种不良、不健康的行为。所以,戒烟包含不吸电子烟。

紧迫起来,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国际循环》询问胡教授,作为医学科普达人,为何如此注重科普。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的发展,倡导全民进行医学科普教育,对于科普这方面,胡教授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

胡大一教授称:在 20 世纪 90 年代我便开始从事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而言,仅仅依靠医院和医疗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倘若等到人们患病或者病情出现复发的情况时,再去进行健康教育,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每个人都应成为自身健康的首要责任人。倘若对自身健康不负责任,当你身患重病,如心肌梗死、中风、心力衰竭或癌症时,即便有再亲近的亲人,再好的朋友,也无人能够替你承受疾病的痛苦。

开展健康讲堂

我们每个人都需对自身健康负责。要达成健康中国的目标,关键在于广泛发动群众并做到三落实。其一,要落实自我管理健康的意识与责任。许多年轻人常觉得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等病症离自己很远,然而正是这种侥幸心理,持续引发年富力强之人猝死。心中必须要有健康意识,要有紧迫感,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需要落实管理健康、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做科普,告知大家预防疾病以及维护健康的方法,当得了疾病、心梗并做了支架后,怎样能减少疾病复发。只要做好康复,就依然能够活得健康长寿。这些知识和技能,医生有责任向患者传播,指导并帮助患者学会管理和管好自己的健康。

最后要将自我管理、健康以及预防疾病的实践和实效落实到位。要做到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有些人体会到吸烟有坏处,也明白运动有好处,然而却总是强调工作忙,无法戒掉烟。我认为大家需要付诸实践,并且要让他们看到健康所带来的实效,这也给我们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健康教育并非只是电视上的简短话语。我觉得需要具备预防和康复的实体机构,这样患者才能够亲身感受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令人愉悦、快乐的以及幸福的。同时,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带来实际效果,例如通过使用更低剂量、更少品种的药物,就能够达成对血压、血糖、血脂的更优管理。我曾帮助过众多患者,像一些中青年患者,他们体检时发现有 70%~80%的血管狭窄。这些患者不做支架,戒除了烟,减少了喝酒,坚持适当运动,科学用药,最终结局发生了逆转,现在甚至还能跑马拉松。原本斑块占 70%~80%,现在变成了 30%~40%,这是可以做到的。

参加越野赛

所以说我们医生要帮助患者看到益处,要付诸实践,要取得实效。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让患者尝到甜头,让他们了解到健康生活方式是令人愉悦的。当患者看到实效,比如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得更好了,药物用量反而减少了,斑块无需做支架,狭窄程度更轻了,甚至还能跑马拉松了。在这个时候,你再想要让他回去吸烟、不运动,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健康教育和健康实践一定要“精耕细作”。

《国际循环》:年关逐渐临近,近日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倡议就地过年。那么,在新冠疫情的这种情况下,您对于在心血管防治以及康复方面有哪些建议呢?

胡大一教授称:从 2019 年 10 月起,我们便着手推动“心脏康复走基层,五大处方进家庭”这一项目。其中的五大处方分别是药物处方、运动处方、心理处方、营养处方和戒烟处方,这五大处方构成了心脏康复的一个整体体系。在疫情期间,像心脏预防康复这类的诊疗活动,患者完全能够借助“互联网+预防康复”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在家中得以实现。我们可以将五大处方推进至家庭,推进至社区,在当地进行解决,这样既对患者方便,也便于实施。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国际循环》:您从事医学工作已经超过 50 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您始终为了心脏而奔波,心中一直牵挂着病患。回顾您这 50 年的从医历程,您对于医学临床、教育以及科研有着怎样的感悟呢?

胡大一教授称:在 2020 年 9 月,我离开了母校北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自此踏上了医生岗位,到此时已经过去了 50 年。从我成为医生的这 50 年里,我达成了当年清华大学校长、后来的高教部部长蒋南翔先生给我们这批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所提出的第一个阶段的任务,即“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 50 年”,而我已经顺利完成了该任务,能够健康地为人民工作 50 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我们国家医疗卫生的两个阶段,即“前 30 年”和“后 40 年”。当年,我在农村从事全科医生工作,之后到北大医院做了多年大内科医生,到 90 年代才开始做心脏专科医生。

现在我们的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影像学发展得十分迅速,支架不断换代,药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与早年相比,可用的药片、影像工具以及治疗工具都多了很多。然而,我有这样一种感觉,并且我认为这也是广大患者的感受,那就是我们医学的技术越发发达了,但是医学的温度却越来越低了。

南极行

今天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设备也越来越精良。然而,如今的医学却缺乏温度。我们依靠药片、支架和手术刀,构建起了医疗的“冷兵器”时代。直白地说,我们现在是通过影像来观察器官,医患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难以真正贴近彼此。医疗离人越来越远,医生问诊时不询问患者的冷暖情况,不检测循环的狭窄程度,不询问病人是否有胸痛,也不询问胸痛的特点,不知道它是心绞痛还是不是心绞痛。医疗逐渐变得越来越注重技术,对科学过度崇拜,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资本对科学技术能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让生物学技术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然而,当资本进入医疗领域时,大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是谋求利润,并且这种追求是极为疯狂的。正因如此,资本在另一方面也将医学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导致一些成本不高、没有创伤的适宜技术被淘汰。现在很多医生不做运动心电图了,他们说做这个很危险。病人一来,就做 CT 核磁,做造影,放支架。当前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助力了医疗体制的发展。同时,我们培养了大量的技术能手,但非常缺乏具备人文素养、有哲学思考、有同理心、同情心、责任心,能够了解被疾苦折磨的完整的人感受的医生。

2019年非洲行,赤道留影

我在 1995 年创造“双心医学”的原因如下。医学包含科学成分,医学离不开科学,但医学并非等同于科学。医学也是人学,其中包含两个“人”,其一为人民的“人”,其二是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是一个整体的人,因为人既有身体上的痛苦,也有情感上的不安。要先问病情,接着问心情,然后聊工作、生活以及经历过的事情,还可以谈谈性格,以此来整体地了解一个人。

第二个是“仁”,此“仁”属于仁义道德范畴。医学被称为仁学,具有利他主义的性质。我觉得这需要具备三颗心,其一要有同理心,要能够设身处地地进行换位思考,要处处为患者考虑;其二要有同情心,因为每天我们所面对的都是正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医疗虽然不一定且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至少我们要时常给予安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人的健康和生命至关重要,所以我们要有一份责任心,因为责任重大。

医学需要普惠世界。不论穷人还是富人,有权利的人还是没有权利的人,在医生眼中都一视同仁。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困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障。中国的古话概括得最为恰当,即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有医生的职业能够和宰相相提并论,这表明医生肩负着一份社会责任。

基层健康扶贫

《国际循环》:展望未来,您对自己有怎样的小结和计划?

胡大一教授称:我现已步入老年时期。然而,在我看来,最为重要的事情乃是要做到老有所为。但我们国家对于老人若想“老有所为”,限制极为不少。像学会、杂志等,到了这个年龄就不能继续任职了。如今有很多年轻人希望成为我的学生,跟我学医,我自身也十分希望把我这 50 年的体验和经验传授给他们,还想继续带领一批年轻医生。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年轻医生要学会看病,更关键的是要学习我的大健康理念,学会预防疾病,学习医学的人文思想。

我有一个强烈的心愿,那就是为我们国家带去一批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既懂得临床医学,又懂得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同时,我还想为中国的慢病预防康复事业培养一支年轻的队伍。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一所学校能够给我带研究生的机会。我不要求工资,也不要求待遇,四处寻找,但依然没有学校能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这给我带来了较大的痛苦。

我现在在做力所能及的事。首先,我能够看病,线上我在京东健康创建了我的第一个心脏中心,在乐健也有相关工作。线下,我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东直门医院、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淄博万杰医院、海南五指山、广西南宁和北海等地都设立了工作室。目前,我一边看病,一边指导和培养一些医生。

重回阿里高原

有做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比如制作电视节目。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我自己运营的公众号(胡大一大夫)。我认为我的公众号是为数不多的能让广大患者找到光明和希望的公众号。如今的信息往往把病说得很可怕,把技术说得过于神奇,过度夸大技术的神奇,把疾病说得很可怕。这种信息的双重加工,导致很多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痛苦,同时也消耗了医疗卫生资源。这样一个公众号,能够实际向广大患者以及社会传送光明和希望的正能量,它深受群众欢迎,这在我这个年龄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也是我开展健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

“胡大一大夫”公众号

世界这么大 我想去看看

胡大一教授称:我打算去周游列国。南极、北极、非洲、欧洲以及亚洲,这些地方我大多都已经去过了,不过亚洲还有几个中亚国家尚未前往。原本计划在 2020 年前往南美洲,然而由于疫情的缘故,暂时无法成行。

2019年腾格里沙漠徒步赛

2020 年我并未停歇。这一年我前往全国各地进行爬山活动,一共爬了 30 多座山。我在出诊的同时,还能去游山玩水,也借此锻炼了身体。

胡大一登山

2020 年是我“日行万步路”的 20 年。如今我每天的步数不少于 步,这是我坚持带领大家走向健康的一个行动。

路在脚下走向健康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