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那些与你一同读着这篇文章的人,他们正捧着一个发光的屏幕。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城市,我认为绝大多数来自北上广深这样的超级都市,有的在国外,也有的来自规模较小的城市。
这些地方各有不同,但是越来越像。
想想和你一同读这篇文章的人,想想你们平日里的生活,想想你们享受到的一切。在大城市里,电商几乎隔日就能到达,外卖 24 小时都有,便利店也随时可见。无现金社会已经到来,地铁口有共享单车,在家就能叫好滴滴车然后下楼,甚至出门都不必再带充电宝了。
停电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这意味着在夏日能 24 小时使用空调,自来水管里能流出清洁的水源,24 小时都可以洗上热水澡。并且,来自全世界的商品在这里都能够买到。
这是过去帝王难以想象的一种“物质生活”。很多人把它当作现代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伟大的证明。
一、城市的胜利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是 2008 年,这一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上面提到的那些互联网便利服务都还没有出现。很多人可能会感到惊讶,那时微信没有问世,微博也没有问世。
不管怎样,借奥运之机大力进行建设的北京已成为极为突出的国际大都市。在那个年代,大学生不像现在这样频繁走出校园,对于初入社会的人来说,城市,尤其是像北京这样的巨大都市,仍然时常会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这种感觉,现在我们都熟视无睹了。
当时的我觉得城市这种形态有着无限的可能。很多人在城市里集中生活并进行合作,他们所积累的一切,再加上不断更新的信息科技,有可能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新商业模式和城市形态呢?那个热气腾腾的奥运夏天伴随而来的,是第二代的出现,以及网速翻倍的 3G 版本。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的年代。
到了 2010 年,城市在高速发展。那时,上海举办了世博会,其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又是一个夏天,人们排着队围观奇观。
“上海世博会”期间,随处可见的标语
2011 年,有一本著名书籍出版,即爱德华·格莱泽的名著《城市的胜利》。这本书的副标题清晰地表达了对城市的判断:“我们最伟大的发明——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当时我刚刚开办了商业咨询公司,格莱泽对城市的乐观态度成为了我那时重要的启发,也成为了我极其关注的话题。
过去 8 年之后,我之前提及的那些服务都已经得以实现。我们拥有抖音,也拥有数不胜数的手机游戏。并且还将拥有无人驾驶汽车,拥有 AI 自动服务,拥有 VR 世界。
中国的城镇化率在 2008 年为 46.99%,到去年已上涨至 59.58%,所以可以说城市取得了胜利。
然而,这个最伟大的发明能让我们富有吗?能让我们智慧吗?能让我们绿色吗?能让我们健康吗?能让我们幸福吗?我的看法在 2008 年时与现在完全不同。
二、真“城市病”
我要提及这个词汇“城市病”。但我绝不是在说雾霾、拥堵、物价或者资源紧张这些方面。我所说的是一种“真正的城市病”,既然它是一种病症,那这病就不是具有隐喻性质的,而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的、实实在在的病。
我在“李想主义”专栏的第一篇文章,即《随处可见的人脸识别,意味着什么》里,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今的我们,常常对无现金社会津津乐道。
回想手机支付不发达的时候,我从未听闻有人抱怨身上带钱是麻烦事,也没听说现金付费会带来“难以计算”之类的问题。然而,现在假设你在便利店排队结账,你前面的一位老年人开始打开钱包拿出纸币,收银员开始找零,即便你很有修养地在后面耐心等待,也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时间被浪费”的感觉。
以这个例子而言,我是要表明移动支付不好吗?并非如此,它没有什么大问题。那我们就该放弃移动支付吗?当然不应该。
这个处境很奇怪,它就是真正的“城市病”,请听我慢慢给你讲述。
这个病,与 996 工作制有关,我们都想抱怨它;与钉钉有关,它给人带来压力;与老板的苛刻有关,这让人感到难受;与客户的不耐烦有关,这会影响心情;还与亲密关系中的不理解有关,它影响着情感。
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在几乎所有问题上看到或多或少的“城市的逻辑”。今天我要与你一起揭示的是这种“城市病”。
三、空调的代价
空调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并非只是一个笑谈。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因为空调使得热带地区的发展成为了可能。
密密麻麻的空调外机,成为城市一景 | 图源:
高温天气不必去新加坡,中国南北夏天都有高温。2018 年统计显示,全球住宅和商业空调用电量,我们占 34%,比美国第二名多 14%。空调用电高峰在夜间,基本靠化石能源供电。我认为空调费电不是读者关心的问题,也不是今天的重点。
空调的真正代价,就如同“移动支付”一样,它们都是极为合理的“单行道”。只要曾经享受过空调,就很难再回到没有空调的那个时候。
但我认为,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对这个结论表示反对。因为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即便在夏日里不得不出门,这也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那凭什么说要回到没有空调的时候是困难的呢?
不过我想提出一个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盛夏时节,你不可能不开空调。这不是理论上不可能,理论上当然可以不开,但实际上你做不到。
需要你在盛夏时节挑战自己不开空调,而这是“没有必要”的,恰恰导致了实际的不可能。
你买了空调,并且电费也不贵。在天气超过 30 度时,开空调是唯一合理的事情。无论是担心能源短缺,还是出于锻炼意志力的原因,都无法让我们关掉空调。
同样,无论是出于关心外卖送餐员的原因,还是出于身体健康的原因,在面对每一次可能点外卖的时刻,放弃不点都是“没有必要的”。少点一次外卖并不会带来什么拯救性的效果,吃一次外卖也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根本性的损害。并且如果不点外卖,反而还要浪费出去吃饭的时间。
同样,无论是出于不让人装疯卖傻的考虑,还是由于降低娱乐的考虑,下一次不看抖音都“没有必要”。只要你不看,全国还有好几亿人在看,而且人生很长,每天花费一些时间用于娱乐,也没有耽误什么重要的事情。恰恰相反,如果不看,反倒会影响今天的心情。
这是空调的代价,也是城市病的真正病因。整座城市由一个个微小设施构成,这些设施理性而便利,如空调、电梯、出租车、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便利店、手机娱乐 APP、餐馆咖啡等。每一个设施都具备理性和便利的特点,放弃任何一个都被认为“没有必要”。当这些设施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四、那些对你有害的“没有必要”
一切都“没有必要”放弃,是真正的城市病。
对于企业老板来说,当其他企业都在实行 996 工作制时,他(她)的企业实行“朝九晚五”有什么意义呢?这种做法能一下子改变竞争态势吗?能净化行业氛围吗?况且,即便实行 996,员工可能会抱怨一下,但很少有人会真的选择辞职。相反,如果老板网开一面,不让员工加班,整个企业的劳动时间还会降低。
在这个时候,放弃996对企业老板而言“没有必要”。
甲方是否会压榨乙方呢?需要去关心乙方的人员吗?即便我关心了,其他客户也不一定会关心。并且我和乙方不是永远一起合作的,压榨也是有次数限制的。如果今天不压榨乙方,完成任务就会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不压榨乙方同样是“没有必要”的。
从外卖领域到滴滴领域,从外卖平台的人员到滴滴的人员,我们的便捷是依靠着“购买他们的服务”。外卖平台的员工为了让 APP 每周能发布新版,需要进行 996 工作;滴滴的微信号运营人员为了获取流量,需要每天更新内容。
在这个巨大的分工社会中,我们其实就是其他人所采购的服务和商品。有时我们是客户,有时我们是雇主。他们的便利性需要依靠我们来达成。这件事,几乎是无人能够逃脱的。想要让他人的便利性对你网开一面而选择放弃,同样是“没有必要”的。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