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教育部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从选修到必修的全面解析

Time:2025年04月16日 Read: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导读

2016 年 11 月 30 日,教育部等 11 个部门推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此意见明确表明,要把研学旅行归入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当中。这也就意味着,研学旅行的性质将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

什么是研学?

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活动。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从选修课变为必修课。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王定华在第十二届全国基础教育学校论坛上首先给出了研学旅行的定义,那就是学生集体参加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组织的,是有计划的,是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研学活动?

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能引导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深度融合。

有利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可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有助于养成文明旅游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需要参加

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属于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为体验性,其二为群体性,并且这两个特点缺一都不行。

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逐渐长大的。他们需要亲身去参加很多亲近社会与自然的实践活动。父母和老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也就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体验。

青少年完成社会化需要群体性交往,所谓群体性就是这个意思。父母和老师再好,也无法替代伙伴的作用。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既体现了体验性,又体现了群体性,所以受到了特别的欢迎。

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进行动手和动脑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也有助于学生研究问题。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地承载以下这六个方面的教育:

道德养成教育

可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去了解社会。组织中小学生融入社会,这有助于他们更加深刻地去认识社会。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和融入社会,能让他们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和融入社会,可使他们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和融入社会,有利于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国情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这样能帮助他们了解国情。走进社区,可让他们知晓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伟大进步。走进工厂,能引导他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走进科研院所,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国情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革命圣地,领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走进改革开放现场,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场”,能引导中小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红色文化的“现场”,能引导中小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当代文化的“现场”,能引导中小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历史的“现场”,能从内心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需在实践中养成,创新精神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研学旅行能够让学生动手和动脑,还能让他们发现问题以及研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足功课

学生自身首先必须对自身的观念和能力储备的状况进行检索。如果没有前奏的知识,那么就难以很快地进入“研学旅行”的学习状态。

其次,在教学中关注关键事件,能够让“研学旅行”活动做得很精彩,具有艺术感,还能增加学生的新观念。

首先,教师具备娴熟的技术和高度的智慧。其次,这种“临场智慧”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旅行”和“研学”的热爱与分享状态之中。最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得以充分激发。

研学的作用

研学旅行与青少年培养的改革方向有关。在我国,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甚至缺失,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瓶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习惯于进行封闭性的教学活动,课堂几乎成为学生了解知识的唯一渠道。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领域不断发展,人们发现青少年成长过程更应是社会化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不能仅靠课堂,仅有书本知识学习并非真正完整的教育。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基本规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首席专家孙云晓研究员曾表明,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其一为体验性,其二为群体性。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两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自然也不能将它们独立开来。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学生们互帮互助的群体出行。这种活动让学生们能够与自然进行零距离的观察体验。它可谓兼顾了青少年成长的两大规律。

研学旅行能开拓青少年求知的可能领域。其一,能够实现知行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古语,都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而这与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是完全契合的。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还曾提出“路就是书”的观点。所以,研学旅行就是路和书的融合。在旅行过程中进行学习,能够促使历史、地理、人文等各大学科相互融合,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活可以教会学生去理解语文课本上那些经过精挑细选、源自生活的文化。走走长征路,听听老战士讲述的长征经历,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七律长征》中所表达的艰难岁月。看看农场的生产活动,学生从《悯农》中体会出的珍惜食物的感受会更深刻;看看工厂的生产活动,学生从《悯农》中体会出的珍惜食物的感受会更走心。

一是摆脱互联网的束缚。互联网的触角早已延伸至中小学生,呼吁孩子放下手机、走进自然并多读书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虽然我们不能因之就判定互联网危害极大,然而身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的青少年,他们成长的网络环境相较于以往变得更为复杂。正因如此,基础教育需要一种逆向的思维方式。研学旅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学生以谦逊的态度,让他们离开冰冷的屏幕,打开原本纯真的心灵,走向纯粹的自然。

研学旅行为青少年管理搭建了更多平台。积极开展研学旅行,能够促使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实现有效衔接,还能提供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更多交流机会。随着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推动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以及引导学生主动适应未来社会的三大重要领域。

研学旅行肩负着青少年发展的多种使命。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承载道德养成教育,能够承载社会教育,能够承载国情教育,能够承载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承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致力于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致力于让学生服务他人,致力于让学生服务社会。它以实际的生活问题和社区问题为脚本,进行专业化的课程研发。从本质上来说,这有利于良好社会生态环境的建立。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