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退休教授王文远热心服务军民——
一片“针”心献余晖
庄照来 蔡云骜
5 月 17 日,这是一个周五,阳光格外明媚。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的退休教授王文远抵达中心的针灸室,参与义诊活动。他凭借手中的银针,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患者减轻了病痛。
退休已近 20 年,王文远一直把患者的健康放在心里。他多次前往基层部队和革命老区,开展技术培训和义务诊疗。2009 年起,他行程 4 万多公里,为基层部队举办了 21 期平衡针灸培训班,培训出近 2000 名针灸技术骨干,在革命老区累计为众多患者进行了义诊。
平衡针灸学是王文远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而创立的。他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针灸领域进行了结合,从而创建了这门新的医学学科。“平衡针灸,源于部队,服务官兵。”王文远创立平衡针灸学的最初想法,是期望能够预防和医治基层官兵的训练伤。在他担任基层卫生队军医期间,察觉到肩周炎等训练伤是基层官兵较为常见的病症。然而,官兵前往医院就诊之后,通过拍摄片子或者进行其他检查,通常无法查出器质性的病变,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看不见、查不到”的这种训练伤,时常给基层官兵以及医护人员带来困扰。
“小伤小痛”与部队的战斗力有关。王文远心系官兵健康,他迎难而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将针刺经络改为针刺神经,在历经多年实践后,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平衡针灸学,并且取得了数十项用于防治部队训练伤的科研成果。
小小银针与训练场相连接。在上世纪 90 年代,王文远曾在 5 年时间里担任军队训练伤防治专家组的成员。他深入到 160 个基层连队的训练场,一边进行研究,一边进行治疗。喀喇昆仑山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海岛还有戈壁等地,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始终坚持在跟训的一线。他了解训练伤的发病特点,对防治经验要点进行总结。他为官兵举办班授课,普及平衡针灸疗法,这种疗法投入较少且简便有效。在 2012 年,平衡针灸技术培训被列为全军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类项目,并向全军进行推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2006 年退休之后,王文远的初心未曾改变。他坚持进行义务接诊,同时也开展培训授课。他持续用平衡针灸技术为官兵提供服务,给百姓带来福祉。
2009 年的冬天,王文前往驻内蒙古的某部,对平衡针灸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在培训班开班点名的时候,他察觉到少了一名学员。经过了解,得知这名学员患有极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行走起来很不方便。于是,王文远来到学员的宿舍进行查看,并且为该学员实施了针灸治疗。到了第二天,这名学员就能够来到培训班听课了。多年来,王文远带队进行培训,一批又一批的平衡针灸技术骨干被培养出来,这些骨干“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他们为基层官兵的健康提供了护航。他和学生还主动承担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平衡针灸技术授课任务,先后把平衡针灸技术传授给 300 余名乡村医生,并且多次开展义诊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2023 年 6 月,某边防部队向王文远发出邀请,他带领医疗服务队前往进行巡诊。他们时常要乘车行驶百余公里前往基层连队开展巡诊工作,等返回住处的时候,天空中已经挂着皓月。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医疗服务队为 500 多名官兵诊治了训练中产生的伤病,还为 400 多名牧民以及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了义诊服务。
2015 年,担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阅兵卫勤保障任务的王文远,一进入阅兵村就开始忙碌起来,并且废寝忘食。为医务人员开展平衡针灸技术方面的培训;向官兵传授关于训练伤的防治方法;为参与阅兵的抗战老兵进行施针治疗……王文远那精湛的医术,获得了各方的广泛赞誉。
这些年,王文远的探索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一直致力于平衡针灸学的相关学术研究,先后撰写了 20 多篇学术论文。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