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 日,海淀区举办了 2025 年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推进会,地点在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会上发布了《北京市海淀区企业商业秘密涉外维权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工作指引》),此指引为出海企业提供了一套应对海外商业秘密纠纷的指导方案,该方案系统且全面。会议还为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和工作站进行了授牌。社会团体的代表参加活动,人数有 60 余人。
商业秘密对于企业而言,是保护技术信息与经营信息的重要手段。它是推动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的关键动力,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海淀区作为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汇聚了北京 70%的人工智能企业以及众多在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加快。与此同时,因商业秘密纠纷而产生的案件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2024 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显示,2023 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新立案有 1173 起。其中,商业秘密诉讼新立案为 23 起,比 2022 年增长了 27.8%。这 23 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涉及 47 家次中国企业被告,且这些被告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外贸发达地区。在已结案的 18 起商业秘密诉讼案件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获得胜诉。
当前国内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商业秘密保护意识较弱,维权手段了解有限,维权成本高昂,国际规则对接不畅等。海淀区市场监管局联合商业保护领域专家开展了专题研究,精心编制了《工作指引》,目的是帮助企业提升商业秘密体系搭建能力,同时提升涉外纠纷应对能力,以此来规避国际贸易中的侵权风险。
此次发布的《工作指引》主要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它从五个维度展开,分别是涉外商业秘密保护的国际背景与环境、法律规范、典型案例、法律风险防范以及国际技术贸易中的风险防范。该指引系统地梳理了美国、欧盟等地区的商业秘密法律体系,对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美国钢铁公司诉中国宝钢公司案、摩托罗拉诉海能达商业秘密案等典型案例,对涉外维权案件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解读,为企业提供了应对涉外商业秘密和国际技术贸易纠纷的策略。采取自主研发的方式进行抗辩,也就是主张所使用的技术或经营信息是自行开发的;采取反向工程的方式进行抗辩,即主张通过技术手段从公开产品中获取相关技术;当企业作为第三人时,采取不明知、不应知的抗辩方式,主张对员工的违法行为不明知或不应知,以此来抗辩未侵权;还会主动提起诉讼等反制措施。
大部分企业由于对国外的法律法规、国际贸易规则及条约不太了解,通常是在遇到问题之后才开始着手进行协调解决。这样做不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会导致高昂的金钱成本。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工作指引》的出台能够帮助企业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的意识,提升保护的能力,让企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进而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
活动当天,为另外 8 个科技园区进行了授牌,这些园区也入选第二批海淀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站。这些示范基地和工作站会成为推广宣传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它们会开展日常的培训咨询活动,也会组织专题交流会议。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需求,进而为企业排忧解难。
这份《工作指引》给出了较为良好的参考范例以及应对思路。我们会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主动发挥商业秘密保护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及辐射带动作用。我们将把《工作指引》发送给园区内的相关企业,协助他们提前布置风险防控措施,提升“走出去”的信心。
当前,海淀区在加快推进“四区”建设。未来,它将持续发挥区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把关注点放在企业的现实需求上,进一步对海外维权的资源和力量进行整合,从而为企业化解国际商业秘密纠纷给予精准且有效的指导与支持。海淀区市场监管局会持续强化跨部门之间的协作,深入地进行国际规则方面的研究,帮助企业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的难题,从而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海淀经验”。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价监竞争处有一位副处长叫刘彦妮,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有一位党组成员、副局长是卢砚京。同时,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公安海淀分局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以及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的杜娟以及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了相关内容。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