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2025年首个非遗版春节将至 如何让非遗在文旅消费中热起来

Time:2025年04月02日 Read:1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2024 年 12 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选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使得 2025 年的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怎样推动非遗的新产品、新场景以及新举措在春节的文旅消费中热起来呢?又怎样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活起来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春节前夕,市民们在南宁市上海路年货市场挑选年货。 刘峥 摄

民心燃起来:春节民俗文化百花绽放

楹联等属于春节相关习俗,庙会也属于春节相关习俗,龙舞同样属于春节相关习俗……“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几乎把全国各地与春节相关的过年习俗都囊括了。新春的喜庆融入了非遗韵律,新春的喜庆与非遗韵律共同塑造了中国人记忆中春节的模样,也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认同。

首个“非遗版”春节到来了,这使得非遗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成为 2025 年新年的新潮流,各地都纷纷拿出了过年的压箱绝技。在广西,这里的年味也同样很浓郁。

1 月 22 日,2025 年“寻味老南宁”活动以及“迎新春·南宁水街非遗美食展”活动,让许多老南宁的 DNA 活跃了起来。生榨米粉这种传统美食,粉饺这种传统美食,粉虫这种传统美食,粽子这种传统美食,鸳鸯糊这种传统美食等,将承载着南宁岁月记忆与情感寄托的水街,展现出浓浓的南宁味道。

泡米经过一道工序,发酵是一道工序,磨浆是一道工序,榨粉又是一道工序……历经十数道工序之后,生榨米粉得以制成。它以独特的微酸口味而闻名,并且其制作技艺在 2016 年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观看非遗技艺的现场展示,品尝各种不同的美食,年味就这样携带着乡愁从舌尖上滑过,渐渐地弥漫开来。

桂林市灵川县兰田瑶族乡民俗文化广场上,一边是火红的灯牌在舞动,一边是青色的龙灯上下翻飞,年味“氛围组”已经准备就绪了。

南宁水街美食城_南宁美食街城水果店地址_南宁美食街城水上乐园

然后走街串户,祈求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广西的每一项年俗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与乡愁。钦州灵山的烟墩大鼓,起初是用来驱赶猛兽、传递战争信号的器具,后来逐渐演变成用于庆丰收、贺瑞年、辟邪消灾的乐器,一直流传到现在。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至次年正月十六这段时间,灵山县烟墩镇的各个村之间会敲响烟墩大鼓,相互邀请进行“斗鼓”活动来迎接新春。柳州融水的安陲乡有芒篙节坡会。脸戴芒篙面具、身披芒草的青年,在芦笙队的引领下跳起神秘的芒篙舞,那气势十分震撼,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参与。宾阳舞炮龙已有 1000 多年历史,它融合了汉族和壮族的文化特色。每年正月十一,百余条炮龙在燃烧的爆竹间穿梭,传递着群众禳灾祈福的期望,闪耀出耀眼的光华。

今年春节期间,广西各地开展了 700 余项文化旅游活动,这些活动涵盖了民俗、美景、文博等领域。年节活动精彩纷呈,传统文化在新春得以焕发活力,同时促进了民心相通与文化交融,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传承和重构非遗年俗。谁会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呢?

春节假期,桂林象鼻山景区游人如织。刘峥 摄

年味浓起来:“非遗版”春节怎么过?

重新发现春节文化的美韵,将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守住。只有亲耳去聆听、亲身去体会、亲手去制作,民间技艺的美韵才能够被重新发掘,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源的理解和珍视也能更进一步加深。今年春节期间,广西的各大博物馆开展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自治区博物馆开展的“巧手添春意”年俗体验活动,其中包含写春条、剪窗花、拓年历等年俗体验,能让参与者把博物馆里的年味带回家;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金蛇行万里 迎新齐纳福”——中国传统春节民俗系列文化活动等,使得博物馆里的“奇妙游”变成了新年俗。

春节文化符号得以丰富,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得以增强。唱大戏这一活动,游鱼灯这一活动,走社火这一活动……各地都拥有着专属于自身的春节符号。强化地方特色,对饱含春节文化的物件进行文创产品方面的深度开发,进行特色纪念品方面的深度开发,进行漫画形象方面的深度开发等,能够为广西春节符号赋予新的形象和新的内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藤县狮舞,能够考虑将其深度开发为影视动画作品和舞台作品。同时,还可以推出冰箱贴、背包、文化衫等文创产品,以及项链、耳环等时尚饰物。这样做能够让非遗走进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真正交融。

加强国际非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展示出来。与海外的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开展合作,举办以春节为主题的展览或者文化活动,推动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且共同繁荣,一同构建春节文化谱系。1 月 22 日,桂林市七星区举办了新春年货节活动,主题为“大手拉小手,共度中国年”。活动邀请了博茨瓦纳、摩洛哥、孟加拉国、埃及、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友人参与。他们观看了非遗表演,聆听了技艺讲解,还体验了非遗傩舞面具以及非遗恭城油茶的制作,从而沉浸式地体验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宁水街美食城_南宁美食街城水上乐园_南宁美食街城水果店地址

线上与线下互动并共享,将多元文化体验进一步深化。从大众传播的角度来思考非遗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事宜,有意识地引导文艺、影视、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等,以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所喜爱和乐意接受的形式,共同分享不同地域的传统节日习俗。例如,媒体在“新春走基层”活动里,通过借助直播互动以及视频主题策划等方式,开启老民俗的新玩法。今年新春,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和广西新闻摄影学会发起了“胜景八桂 烟火新春”2025 春节手机摄影和短视频征集活动,当代广西杂志社开展了“2025 金蛇春景”随手拍征集活动,崇左组织了“我在魅力崇左过春节”短视频征集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借助有奖征集等方式,吸引了更多民众自发地成为非遗传播者,从而搭建起了非遗民俗线上展示的平台。

数字技术赋予了力量,使得传统技艺展现出了新的活力。借助多媒体、AI 以及光电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方式,把传统习俗、传统音乐、传统体育竞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表演、民间美术等非遗资源进行富有创意的转变。1 月 21 日,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一组南宁地标剪纸海报。此海报利用 AI 绘图与非遗剪纸相融合,将南宁的地标美景转化成了一幅幅剪纸艺术作品。这样既突出了春节的文化元素,又让非遗在眼前呈现出了“活”的状态。将非遗文化活动转化为可看、可听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就能够不断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全民参与其中并进行体验,这样能增强对非遗的理解,激发对非遗的兴趣。推动非遗进入校园、进入乡村、进入企业、进入社区、进入商圈,让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展现出绚丽的光彩。南宁市菠萝岭社区的居民 30 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元宵节时共同制作花灯。来宾市忻城县从 2010 年起持续开展非遗壮锦技艺进校园的活动。这些活动不断培育着非遗传承发展的土壤,使得非遗项目能够与日常生活紧密地对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非遗元素与多个领域进行深度融合,这些领域包括旅游、展演、研学、宣传、直播、美食等。通过这种融合,打造出了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非遗+”多元化发展新路径,进而促进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以及乡村的全面振兴。

作者是南宁师范大学的研究员且为文学博士,同时还是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副主席。

【编者手记】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并且活态传承着中华文明。

2025 年农历新年是人们庆祝的首个“非遗版”春节,它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年轻人的电子购物车被非遗年货塞满,这届网友在短视频平台“重做了一遍”非遗年俗。从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们对年的情结一直未变,而关于年的庆祝方式也多了不少新的载体。

在如今拥抱新方式与新载体成为必然趋势的情况下,在当下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成为文化共识的情形下,春节申遗成功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呢?我们应当怎样更好地保护作为“中华民族最大非遗”的春节呢?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当代又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与创新呢?答案或许就隐藏在非遗焕新的图景之中。

春节申遗推荐人、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年文化并非是在某一天形成的。它是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地创造、选择,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习俗,并且这种习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

没有什么是被遗忘的,也没有了年味。当过年的那种仪式感被非遗所具有的魅力给激发、激活起来的时候,人们就会察觉到:非遗正处于潮流之中,属于中国人的那种年味又重新回来了。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