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零和博弈理论:股市并不是你赚我必赚
零和博弈意味着参与博弈的各方。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一方获得收益时,另一方就会遭受损失。而且博弈各方的收益与损失相加的总和始终为“零”。同时,整个群体的利益并不会因为这种博弈而增加哪怕一分。
股市是否属于零和博弈,主要看投资者赚的是什么钱?
投资者若赚的是上市公司的钱,通过长期持股并与上市公司一同成长,伴随公司业绩提升而获得红利或股价上涨的收益,那么股市实际上能够成为人人赚钱的正和博弈市场;投资者倘若赚的是其他投资者的钱,凭借频繁地低买高卖来获取价差收益,股市就必定会成为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赌场。
在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市场中,股市能够走出长期稳定上涨的牛市,并且所有投资者都能凭借长期持有优质公司股票而获利;而在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市场里,股市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也才会出现一赚二平七亏这种混乱的局面。
二、资金管理理论:控制市场风险的第一要务
所谓资金管理,其一为资金性质的管理,其次才是合理的仓位管理。投资股票的风险能否可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股市的资金性质是否安全。
股市属于高波动的市场。即便行情的长期趋势是向上的,但在中途也难免会出现大幅度的系统性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技术方法都无法充分抵御这种突发性的风险。对于应急资金或者短期杠杆资金而言,有可能会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
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股市的钱需尽量是家庭长期且闲置的资金,同时占家庭净资产的比例不宜过高,这样才能在面对市场涨跌时从容不迫,顺利度过牛熊转换。
使用杠杆需要格外谨慎。很多人在股市中遭受巨额亏损,甚至遭遇家破人亡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做好资金管理,将本不该投入股市的钱盲目投入股市。
三、投资组合理论:获得稳定收益的重要保证
若干种相关性不大的证券组成投资组合,该投资组合的收益是这些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数。同时,其风险并非这些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风险。而投资组合能够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在经济呈上升态势的国家,股市的长期走向是震荡且向上的。真正的市场风险源自单一板块或单一个股的不确定性。若缺乏投资组合的意识,某个板块的仓位占比过大,抑或持股结构的相关性过强,即便在某个阶段或许能获得超额收益,然而面临的风险会迅速提升,盈利的稳定性难以获得良好的保障。
四、凯恩斯选美理论:如何选出短期龙头
凯恩斯觉得金融投资就像选美。在选美时,最终的冠军未必是你觉得最美的那个,而是获得投票数量最多的那个。投资市场也是如此,不管是炒股票还是炒期货,关键的不是自身的认知,而是大众普遍的认知。这个道理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极为相似。
显然,凯恩斯选美理论主要适用于短期的趋势性交易。这意味着,投机行为是基于对大众心理,尤其是对主力资金的猜测与理解。即便我们清楚地知道某种心理和投资逻辑是荒诞的,但在市场未纠错之前,也只能依据这种方式进行投资,要顺势而为,而不能逆向而行。
五、估值理论:无估值,不投资
估值理论通过财务指标与估值模型,将历史趋势和企业成长性相结合,能够对股票的贵贱进行客观判断,以此为价值投资提供依据和参考。当前较为流行的两种估值理论分别是市盈率 PE 估值,即市值与企业盈利的比率;市净率 PB 估值,即市值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还有衡量估值合理性的 PEG 指标,也就是 PE 与企业盈利增长的比率。
运用估值理论时,需要具备动态的思维和预期的思维。尤其对于业绩变化较大的周期性行业而言,更要留意估值里的陷阱以及机会。
六、沉没成本理论:阻碍投资者止损的重要障碍
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而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都不能改变的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时,一方面看这件事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另一方面看过去是否在这件事上有过投入。我们把像时间、金钱、精力等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称为“沉没成本”。
投资者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根深蒂固。对于浮亏的股票,他们往往舍不得割肉。这是沉没成本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所造成的结果。
从投资角度来看,必须抛弃沉没成本这一概念。同时,应当依据对股价后续走势的判断,并且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做出决策。
七、模糊性理论: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模糊性理论持有这样的观点:投资属于风险性的活动。在进行投资的过程里,绝对不存在毫无风险的机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成功的概率以及风险收益的比例。如果期望能够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找到完全精准的买卖点,那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多人习惯去预测股市的底部或者顶部,只有等到点位到达才决定入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这并非是理性的行为。 很多人习惯于在股市点位未到的时候不入场,而只等着去预测股市的底部或顶部,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这不是理性的行为。 很多人习惯在未达到股市点位时绝不入场,而是热衷于预测股市的底部或顶部,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行为不是理性的。
巴菲特表示,宁愿要那种带有模糊性的准确,也不要那种过于精确却可能是错误的情况。因为市场本身蕴含着极大的非理性因素,所以根本不可能得出完全精准的判断,而模糊性的准确才是唯一恰当的选择。
八、有效市场和无效市场理论: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
有效市场理论持有这样的观点:投资者具备理性,信息能够充分地进行流通。基于此,市场价格始终处于合理的状态,投资者没有可能战胜市场,进而获得超额收益。
无效市场理论持有这样的观点:投资者并非完全具备理性的特质,并且信息也无法做到充分地流通。正因如此,市场价格时常会出现被错误打压的情况,进而为价值投资者创造出极为绝佳的决策时机。
事实上,股市兼具无效市场和有效市场的特点。从短期角度而言,股市属于无效市场,其行情走势主要由资金、情绪以及各路消息所左右,与基本面关联度较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从长期角度来看,股市属于有效市场,行情走势最终还是由基本面来决定,只有业绩优良的蓝筹股,才能够最终穿越牛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短线看势,长线看质。短期市场如同投票机,长期市场犹如称重器。要成为市场赢家,重要的前提是能够抵御短线行情的诱惑,过滤掉短期市场的不确定性,把握长期市场的确定性。
九、输者赢者理论:市场难有常胜将军
投资者对过去的输者组合存在过分悲观的情况,对过去的赢者组合存在过分乐观的情况,这会致使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经过一段时间后,市场会自动进行修正,在前期是输者的组合将会赢得正的超额收益,而在同时,前期是赢者的组合其超额收益则为负。
这个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短期趋势性策略存在不可靠性且难以持续,同时也阐释了短期业绩排名具有荒谬性。从实际情况而言,在偏股型公募基金里,那些在某一年收益排名处于靠前位置的,到了次年很有可能就会排名靠后,然而相反的是,一些很少能登上排行榜的基金,其长期收益最终却能够崭露头角。
只有避开人性弱点且克服短期利益诱惑的大师,才能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十、美林投资时钟理论:把握投资时机才是赚钱利器
美林“投资时钟”理论能够将“资产”“行业轮动”“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及“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相互联系起来,它是一个极为实用的、能够指导投资周期和进行资产配置的工具。
择股不如择时。依据美林投资时钟的指示,我们能够及时对股票投资的比例进行调整,也能够对股票持仓结构进行调整。这样就能把握更好的入市时机,进而更大程度地规避风险,同时放大盈利。
若认为小编的文章有意思,就可以关注公众号越声情报。通过关注该公众号,能够获取更多的股票投资要诀,并且可以不断地对自身的投资体系进行优化。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