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会制定目标计划
人的学习是有目的且有计划的行为。高中生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且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目的越清晰,学习效率就越高。要明确学习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学习动机的问题。高中生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以迎接高考的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学习目标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既丰富又复杂。倘若没有一个学习计划,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会显得忙乱不堪,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制定学习计划,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预见性,也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计划性。
二、学会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从表面来看需要克服一些困难,也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然而,如果把我们当下的困难和美好的未来作一个比较,就如同在对一个房间进行打扫、美化和装修。在前期,我们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躺在空气清新、窗明几净的房子里,尽情享受美好的阳光时,我们还会觉得之前的工作是苦的吗?学习所能创造出美好的前景,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解题过程中,从题目里释放出的挑战困难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更是我们学习的乐趣所在。
爱因斯坦在指导年轻人学习方法时说过这样精彩的话:你必须对你的学习产生兴趣,不然你会觉得很不开心。在你的兴趣引导下,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曾经用这样的方式来说明他的相对论:在火车上,你与一位美丽的小姐相对而坐,过了一个小时,你会感觉仿佛只过了十分钟;而如果对面是一个滚烫的火炉,仅仅过了十分钟,你就会觉得好像过了一小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通常会愿意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中,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就会显得精神不安定。当你心情愉悦的时候,你的学习效率会比平常高出好几倍,并且也能记得很牢固。倘若你将学习视为“火炉”,那么在课堂上你就会感觉时间过得极其缓慢。
学会学习的人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人们才能学得更聪明。上帝会奖赏走在别人前面的聪明人,那就是未来的你。要热爱学习呀,年轻人!
三、学会提高课堂效率
课内学习对提高成绩很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时间在于课内。在这主要的学习时间中,若有些同学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不讲究学习方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习水平的发挥。
课内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认真听课;记好笔记。
认真听课意味着要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老师引入新课时,同学们需留意老师提出新问题的方式;老师讲授新课时,同学们要跟着思考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老师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应认真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时,同学们应当有意去学习老师提炼教材要点的方式。
记笔记要做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有些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些同学记笔记比较随意,记多少算多少;还有些同学只顾着记,而不思考,这些做法都不好。对于新课,要记下老师讲课的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还要记下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初学记听课笔记的同学,书写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可以用笔,把内容记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这样能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另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的,或者有独到见解的,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四、学会理科解题方法
具体做题时包含三个步骤:其一,进行思考;其二,付诸行动;其三,进行查看。当看到题目后,思考它所涉及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方法,思考它要考查的内容是什么。拿到题就动手做题这种习惯不好,显得很盲目。这样做不仅会浪费时间,还可能做不出来。应该先想好再动手,不管最后能否做到底、做对,都要去做。做完后回头看一看,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回想书上是怎么讲的,老师是怎么做的,通过联想和猜想,这样一比较,就能领悟到很多东西。
当你要去证明或求解某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得把命题中哪些是条件、哪些是所求(或所证)给分清。要正确理解文字语言以及问题情境,逐字逐句地将其翻译成符号式子,这样才能把握题目的意图。如果能够画出几何图形(示意图),那么就有助于理解题意,也有助于找到解题途径。弄清楚题中明显的已知和未知(需求条件)之后,要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并且要摆脱生活经验的束缚,克服思维障碍。比如,因为看到桌子不推就不动的现象,就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即便老师已经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经验。
找出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后,通常从所求结论开始进行逆向分析,思考需要哪些条件,接着寻找解题途径,列出几个相关关系式,之后解出答案。若所给条件结论较为繁杂,就应先进行等价化简,再进行分析,将其化归为学过的典型题模式,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解题了。有一些题目能够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和求解。有时候,运用定义法、图解法、参数法、反证法等方法,能够独辟蹊径,快速地得到答案。
答题时需严谨规范,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讨论时要分类清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学会用多种方法解题,能够深化对所学问题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理科素养。
五、学会训练复习巩固
独立作业、独立操作以及排除疑难,这属于运用知识的过程。应用意味着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新的条件以及新的问题当中,是一个独立思考并解决疑难的过程,同时也是加深理解、巩固记忆以及形成熟练技能技巧的过程。它能够对前面几个环节的效果起到检查、反馈和调控的作用。学习的目的全部在于进行应用。应用还能够激发新的学习动机。
同学们需独立完成作业,要进行自我检查作业,还要主动纠正错误,抄袭他人作业是有害的。要先复习再做作业,先追求准确后追求快速,要能够举一反三,要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对于作业中的疑难问题以及似懂非懂的问题,绝对不能放过。要认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疑难。高中生要有强烈的学习责任心,要有坚强的意志力。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针对遗忘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指出,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且不均衡的逐渐变化过程。所以,克服遗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复习。对于较好的典型习题,最好准备一本笔记本将其记录下来。以后如果碰到类似题目,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同时也复习一下以前的习题。这样一来,既不会忘记,又能增加知识。
以上五个环节存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目标计划起到指导的作用,学习兴趣成为动力,课堂效率居于核心地位,解题方法是关键所在,复习巩固犹如连接各环节的链条。这些环节缺一不可,彼此相互促进,共同组成一个有机且完整的学习过程,体现了高中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
最后整理了同学们在理科学习方法方面所感受到的情况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以供大家参考。
1、数理化方面的学习方法不够好,该如何改进?
(4)记住几道典型的习题,做到举一反三,关键在于多思考。
有时遇到做不出的题目,总是喜欢立刻去问别人,而把问题憋在心里会让自己难受。那么这种做法好不好呢?
有错就改才能进步。订正错题时,有时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学问讲究不懂就问,这里的问不是问答案,而是询问解题的思路和技巧。问完之后,再去总结自己出错的原因,查漏补缺,这样做还不算晚。
我认为有的老师讲话速度较快,有时候学生还在回味前一个步骤,然而老师却已经讲到后面的步骤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关于如何适应的问题。如果自己的速度不行,而教师为了整体情况不能改变,那就只能自己改变。课内不行就课外补,认真做好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明确听课的重点,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会有改善。如果还是不行,就课后补,仔细消化,直到弄懂为止。
4、理科是记多于理解还是理解多于记?
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理解和记忆。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才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所以,不能用数量的多少来对比理解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数理化的记忆与政治、历史存在区别。文科需记忆的内容比理科多一些,但理科也并非不必记忆。没有记忆的学习毫无意义,理科中的公式、定理必须记住。除此之外,还得记住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只要是知识,就需要记忆,而要掌握理科知识,更需做一些习题。
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是懒得去请教老师,心里想着通过自己的思考能够做出来。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机会非常少。那么,到底该不该去问老师呢?
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自己独立思考,这是一种方法,有其优点;向同学请教,这是另一种方法,比较方便;直接问老师,这也是一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可结合使用。能自己独立解决固然好,不过所需时间相对较多。只要时间较为充裕,应优先选择这种方法,有时可以分几次去思考,也就是过一段时间再去分析,这样容易解决问题。问同学较为便捷,但有时同学自己也很忙,可能无法给你讲清解题思路,有的同学只是告诉你一个答案,这对培养你的思维能力不利。从这方面来讲,问老师是最为合适的。然而,老师毕竟无法时刻陪伴在你身旁。因此,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善于提问的人往往会获得较为丰厚的收获。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