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动态 / 正文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试验站:苜蓿套种青贮玉米技术破解雨热同季难题

Time:2025年04月12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的站长刘贵波(处于右一的位置)正在向调研人员介绍苜蓿的生长情况。相关资料图显示了这一场景。

连续一周是阴雨天,之后遇到了一个晴朗的日子。记者趁着这个机会,来到了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的苜蓿套种青贮玉米技术示范基地。记者看着地里生长着的苜蓿和青贮玉米,心中产生了疑惑:苜蓿和玉米套种,那高大的玉米会不会把苜蓿的光全部遮住呢?苜蓿到底是如何生长的呢?记者提问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刘贵波面带笑容地告知记者:“我们的目的是让玉米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通过刘贵波的讲解,记者得知,此前的所有尝试,都是为了解决苜蓿生产中那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即苜蓿生产怎样克服雨热同季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关:找到“好伙伴”资源不浪费

紫花苜蓿是优质的豆科牧草,每年干草产量能达到 10 到 18 吨/公顷,粗蛋白产量为 1.9 到 3.4 吨/公顷。它因高产、粗蛋白质含量高且适口性好,被赞誉为“牧草之王”,是各种畜禽都喜爱食用的优质牧草。尤其在奶牛养殖方面,紫花苜蓿是日粮中不可或缺的饲草之一,对减少精饲料的使用量、提高奶产量和品质以及提升效益有着重要作用。紫花苜蓿是“节肥能手”。每年能通过生物固氮固定 140 至 240 公斤/公顷的氮素。这样能大大减少氮肥的施用。所以在农区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种植系统单一的问题、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以及优质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在雨热同季的地区种植苜蓿存在三大问题,这对苜蓿夏季的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其一,苜蓿在雨季收获并晾晒干草比较困难,虽然可以进行青贮收获,然而倘若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青贮机械就无法下地进行收获,损失能达到 30%-40%。其二,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使得苜蓿出现“夏眠”现象,其生长变得缓慢,并且病虫害情况严重,苜蓿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降低。第三,苜蓿属于冷季型饲草。它在夏季,也就是光雨热资源最为丰富的时候,无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是为了满足国家牧草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它致力于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开展试验,进行示范,推动推广,同时还开展培训活动。通过这些举措,该体系能够解决牧草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技术问题,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面对苜蓿生产面临的严重问题,刘贵波作为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提出了一个设想,即春季单独种植苜蓿,夏季则与其他对光雨热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作物进行套作。并且在 2008 年就开始进行小范围的种植试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牧草研究团队成员赵海明向记者介绍:2008 年他们在苜蓿田里进行了小范围套种青贮玉米和高丹草的操作;2009 年进行了再次试种;2011 年也进行了再次试种;经过这三年的预试验,发现套作措施初步是可行的;于是他们便开始了正式试验。

高丹草种植视频_高丹草种植技术_高丹草栽培技术

2012 年,刘贵波团队开展了苜蓿田套作不同饲草作物的试验。该试验包含青贮玉米、高丹草、拉巴豆、秣食豆和饲用谷子这 5 种 C4 饲草。经过 4 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套种高丹草系统的产量最高,青贮玉米的产量次之。高丹草对苜蓿再生以及次年春季单作期间的产量影响比青贮玉米大;饲用谷子套作不容易出苗;拉巴豆藤蔓生长得特别旺盛,套作时对苜蓿的遮阴作用太强;秣食豆生长期较短,使得雨热期过后秣食豆已经木质化,产量比较低。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团队觉得套种青贮玉米是最合适的。至此,苜蓿找到了能在雨热期间共同度过的“伙伴”,那就是青贮玉米。

第二关:千辛万苦过难关套种技术终成功

确定青贮玉米是苜蓿套种的最适饲草作物之后,各种新问题陆续出现。首先,青贮玉米套作播种后,苜蓿仍处于旺盛的再生期,会在青贮玉米苗期形成遮阴,致使青贮玉米苗期长势差,从而影响青贮玉米的产量。2014 年,刘贵波团队开始尝试用除草剂控制苜蓿的再生,同时实现田间除草的目的。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青贮玉米属于禾本科。两个科属的作物所采用的除草剂是不同的。所以,选择恰当的除草剂对于套作技术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2014 年到 2016 年,团队成员一共对 18 种除草剂和植物生长抑制剂进行了筛选试验。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数据对比,发现丁异莠去津的除草效果很理想,并且不会影响苜蓿和青贮玉米的后续生长。

2016 年到 2020 年期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张英俊团队与刘贵波团队展开合作。他们在之前工作的根基之上,进一步针对这一套作模式的种植密度以及施肥管理展开了探索。紫花苜蓿喜阳。玉米种植密度过高时,在套作中后期,由于高大旺盛的玉米长时间遮阴,可能导致部分苜蓿死亡,这会对苜蓿春季的生产以及苜蓿生长的持续性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玉米种植密度过低会造成玉米产量低,效益差。紫花苜蓿可利用自身固定的氮素,无需依赖外源氮肥。然而,当它与玉米套作时,苜蓿会将多余的氮贮存在根部,从而与玉米竞争施入的氮肥。研究表明,当玉米种植密度为 3000 株/亩,施氮量为 120 公斤/公顷时,套作系统的生产力表现最佳,苜蓿和玉米的综合产量最高,同时也不会对苜蓿第二年春季的再生和产量产生影响。

张英俊团队对苜蓿和青贮玉米混合收获后的青贮饲料品质进行了评价。他们发现,在收获的混合青贮中,苜蓿比例达到 8%时,对提高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有显著作用,对提高青贮饲料的可溶性糖含量有显著作用,对提高青贮饲料的乳酸含量有显著作用,极大地提高了青贮的品质。

这项技术经过多年持续研究和技术集成后,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技术规程,且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16 年,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授权号为 ZL2.8,同时也得到了多位牧草行业专家的认可。

高丹草栽培技术_高丹草种植技术_高丹草种植视频

第三关:技术推广向前进百姓收益看得见

张英俊是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刘贵波也是。他们认识到苜蓿套种青贮玉米技术对我国苜蓿生产以及牧草产业有着重要影响。从 2015 年起,两位科学家开始大力宣传推广该项技术。他们借助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平台,多位体系的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参与其中,连续多年在黄淮海地区以及西北各地进行示范应用。在 2021 年,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最终入选了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这项技术是草业领域首次入选农业农村部重大引领性技术的。

我国饲草产业起步较晚。随着消费不断升级,牛羊肉、牛奶等草食畜产品的消费量持续上升。饲草的产需之间存在不足,这种矛盾越发明显地凸显出来,并且已经成为影响草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全力致力于提高我国牧草的生产水平以及质量,以此来保障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进而满足国民对肉蛋奶的需求。在工作时,我们既要处理牧草生产里的各类问题,又要从局部到整体,从解决一个地区的问题延伸到解决全国层面的问题。苜蓿套种青贮玉米这一技术,把苜蓿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给解决了,成效特别明显,而且模式可以被复制。倘若将这项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我觉得会对我国苜蓿生产乃至饲草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张英俊说道。

所以在现场看到的苜蓿和青贮玉米长势都比较差。金禾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孟庆华表示,技术实施过程与要求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得生产受到了一些影响。然而,最终的收益却比单作苜蓿和青贮玉米的收益要高。据孟庆华估算,若按照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效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每年的收益大约在 1600 到 1700 元/亩(不包含地租),其效益明显高于普通种植。

采访中记者得知,孟庆华退休后用了 3 年时间对项目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苜蓿套种青贮玉米这项技术来进行生产。在生产期间,周边居民看到孟庆华获得的收益后,都纷纷表示想要加入其中,然而孟庆华却拒绝了大家。记者对此表示疑惑,孟庆华称:“我才刚开始进行种植,尽管今年的效益还不错,但不能确保明年的效益也会很好。”而且牧草生产出来后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都还没有保障。我需要先把这些路都探查清楚,确保效益能够稳定下来,然后再让大家加入。我从事基层工作已经 40 多年了,老百姓的收益一直是我所牵挂的,我必须保证大家都能看到稳定且有保障的收益。

据悉,衡水市周边存在 5 个君乐宝乳业集团的 20 万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场,还有 2 个康宏牧业有限公司的 1 万头规模的奶牛养殖场。目前,孟庆华正在与这两家公司开展合作申请。他称,若合作得以成功,牧草的销售渠道便能顺利得以解决。与此同时,孟庆华还表示,他将与周边地区的种植户进行合作,有望在 2023 年把苜蓿套种青贮玉米的规模推广到 6 万亩。

据悉,全国畜牧总站组织了相关工作。张英俊教授牵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们组成了强大的集成示范团队。通过实施“粮改饲”,明年开始,会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在河北、山东、河南以及北方农牧交错带加大推广示范的力度,并且要打造 5 到 7 个技术示范平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将该技术当作“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进行推广,同时协力推动农区种养结合,助力畜牧业和草产业实现优质高效绿色发展。(记者:杨惠)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