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先在“新京报小童书”发布。“新京报小童书”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支,它会联合出版品牌,给读者挑选出优质的童书。添加书评君的微信,就能进入小童书群,从而知晓更多童书的信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之后,这两个办公厅还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务必认真贯彻落实该意见。
这份被简称为“双减”的文件,不仅影响到了教培行业的股票以及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还对父母们造成了一场冲击。近来,中考分流、普惠性暑假托管班和三胎政策一直备受热议。如果说以前父母们在“鸡娃”的门前还会犹豫,那么现在他们也并未轻松下来。
许多育儿群中的父母们对此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畅谈。有的父母支持教育培训降温,有的父母则担忧以后补习的趋势会转变为“一对一”家教模式。在所有的讨论当中,父母们都无法回避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与现在孩子的成长进行对比。
我们联系到一位孩子年龄为 5 岁的妈妈,她的家庭中三代都有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三代人在教育认知和观念上有所变化,这反映出父母在逐渐被卷入教育军备竞争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应对方式以及思想上的持续调适。每一代比上一代规划得更长远,每一代的教育理念都会对下一代产生影响。有时能带来启发,有时也会引发矛盾。这位妈妈的父母对教育的理解很通透。然而,这并不能让她完全消除焦虑。她依然对未来感到困惑。
[]
口述 |曼曼
整理 | 申婵
01
从简到繁,化繁为简,
三代人教育观念的变化
我姥爷出生于 1920 年代,他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他们对于教育的认知较为简单,认为孩子在学校里只要跟着老师学习知识,就能成为好学生,将来至少能上高中或大专,然后找到一份正经的工作。他们所理解的正经工作,就是拥有一个单位,也就是那个年代的铁饭碗。
我爸妈出生于 1960 年代。爸爸是一名高中老师。妈妈曾经是老师,之后成为了公务员。我爸在教育行业待了许多年,亲眼目睹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因此他的想法也在不断转变。他时常说,过去的老师很愿意为孩子付出,优秀的学生仅仅依靠自觉就能把学校里的事情都处理好。那时候老师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会向家长通报孩子的表现,并且与家长的交流很频繁。如果家长给孩子补习,会从公立学校寻找名师,学生一般是去老师的家里进行补习,也时常有人邀请我爸去给孩子补习。
我出生于 1980 年代末。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来自父母的助力是很重要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如今这么多系统化的补习班。如果需要补课,通常是补成绩较差的那门功课。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父亲说风向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被卷入到补习班里,疯狂地进行补习。然而,很多孩子可能补来补去结果都一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到我有了孩子之后,他会经常跟我说,你要把童年还给孩子。
我小时候,爸妈对我要求挺严。他们不允许我各科成绩落后。我学过电子琴和绘画,在这方面他们要求低些,我不喜欢的他们允许我放弃。我上高中时,数学不太好,他们给我找过老师来帮我补习。他们很想帮我把短板补齐。
我妈有两种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其一,倘若全班仅有一人及格,那你就得成为那唯一及格的人。其二,要把自己的短板给补起来。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些荒谬,为何我就不能是不及格的那大多数人呢?而补短板在那个年代是很流行的观念,它源自木桶理论,即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板子决定的。我现在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只专注于弥补短处,而舍弃了长处,那会更加令人惋惜。
这是在我的高中时期。现在我孩子快上小学了,说到幼小衔接时,他们都觉得没必要,认为这不是家庭需共同讨论的话题。我爸能接受点,因为他一直在教育行业,知道竞争激烈。我妈离开这个行业久了,不太关心高考,这几年看到有的孩子上高中难,才突然有些焦虑。她有一天对我说,我有能力把我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然而,现在我不能确定我的孙辈是否能够成为高中生。
她对整个教育环境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包括现在刚刚开始的职业教育分流。或许是因为她看到的案例太多了,像她家一些亲戚,也就是她孙辈的人,有的已经上了大学,而有的成绩不太好,她认为孩子没必要一定从事体制内的工作。他们曾经对我有这样的期待,希望我能获得一份体制内的工作。然而现在,他们的心态变得很豁达,认为只要从事劳动就是光荣的。他们所理解的正经工作,和以前不同了,不再仅仅以成绩来评判。只要去追求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能够自食其力就足够了。
我有一位亲戚是大学老师,他的孩子大概 10 岁。他们家对孩子的教育十分严格。无论是课内学习还是课外拓展,都有明确清晰的教育路径,这与我在自媒体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案例较为相似,我并未感受到孩子是在快乐地读书。
我爸妈这一代与我们这一代相比,可能是困惑最少的。他们经历了自身的成长,也经历了子女的成长,还经历了孙辈的成长。所以现在对于事情能够看得非常通透。
绘本《风筝:将艺术带上天空》插图。
02
只要想长远规划,
对教育的困惑就不会消失
我的孩子明年将上小学。我感觉我们这一代父母身边始终有两种声音萦绕。一部分父母称无需提前学习识字、拼音和算术。另一部分父母则说“幼升小”极为重要,衔接班必须要上,否则孩子无法跟上。然而,也有许多孩子未曾上过衔接班却过渡得十分顺利。这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惑,到底该不该让孩子上衔接班呢?
我询问过我的父母,在我年幼之时,他们是否有过“幼升小”方面的烦恼。他们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想法较为简单,认为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必定都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了。
现在的父母步调不一致,这与父母的认知程度有关。我觉得幼小衔接班中的很多知识,在平时亲子互动中父母是可以教给孩子的,若再专门去上课就属于重复劳动了。然而每个家庭的情况有所不同,倘若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小学前完全没有做过准备,那么他们就需要考虑幼小衔接的问题,从而避免孩子上小学后不适应。
现在很多群中的父母都在对新出台的教育政策进行讨论。国家调整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这个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家长们更为关心的是接下来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规划。有人表示以后或许会有更多的“一对一”教育。作为一个有过相关经历的人,我认为“一对一”教育对很多孩子而言是没有作用的。这并非是家长的问题,也不是老师的问题,而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我最终考上了“211”大学。现在回想,高中时学习资源虽好,但我并未将其百分百利用。按照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就一定能考上清华和北大呢?其实并非如此。承认自己不行以及承认自己的孩子不行,确实非常困难。我们这些新手妈妈也十分焦虑。我了解到我们这边“鸡娃”的情况比较突出。一年级之后,家长们大多都开始有行动了,都显得跃跃欲试。
但是现在我会后悔那时未曾全力投入学习。有时会想象倘若当时能再多进步一些,如今或许会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我现在时常会跟孩子谈及这个话题,要是他读了大学之后,依然想要去送外卖或者端盘子,且他觉得这有意义,我会对他很是佩服,也会给予他支持。
我们养育孩子,孩子会慢慢长大。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能对他未来要走的路做出基本判断。只要他不做违法的事,那么可以想象他过上最好的生活和最坏的生活之间会有一个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区间内调试对孩子的期待。这是我父母对我的启发。
我会给孩子报一些兴趣班。我认为小孩子在这个阶段,所谓的兴趣三分靠热度,七分靠家长引导。很多时候是家长引导孩子,孩子才会走到那一步。然而,我爸妈会说不要给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他们担心孩子会累。据我的观察,孩子并不累,反而乐此不疲。我愿意花费时间陪伴他进行学习。不过,倘若孩子真的感到疲惫,我会逐渐退离。我承认自己对孩子存在预期,希望他能够找到一种可以坚持一生的爱好,在心情不佳或者闲暇独自相处的时候,能够借助这种爱好来进行疏导和解脱。
如果我的孩子将来上补习班,就像我当年一样没有全力投入,那我或许会坚持让他去上。然而,如果他确实不愿意去,或者已经到了某个阶段,我大概不会过度强迫他,因为我清楚他的极限所在。只是我现在无法理解,小学课堂里能够上完的课程,为何还要让孩子去课外学习呢?也不太明白三年级的孩子为何要去上作文课。学会说话,进行聊天,接着表达想法,之后把想法写下来,这些难道不都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吗?
本文是独家原创内容。曼曼进行了口述,申婵进行了整理,王一进行了编辑,杨许丽进行了校对。题图源自魔法象的原创绘本《祖父的园子》。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可以进行转载,但是可以转发至朋友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