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9 日上午九点半左右,2019 年微信公开课 Pro 开始开幕。这是微信在广州主场上每年都会举办的一个重要活动。
谈到重磅之事,或许与张小龙存在关联。张小龙每年仅在少数几次公开露面的场合中出现,他被外界称作“微信之父”,其每年的开场演讲都会让众多开发者心生向往。
张小龙的演讲与往年有所不同,被调整到了 9 号晚间的“微信之夜”。随着《in my life》的结束,舞台大屏幕开始播放用户对微信的“吐槽”视频。有些用户希望微信推出老年版本,有些希望屏蔽大段语音,还有的表示,世界上最遥远的朋友圈是自己对对方开放朋友圈,而对方却对自己三天可见。
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腾讯集团的高级执行副总裁兼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身着白色卫衣,出现在演讲的舞台上。他说道,每天有 5 亿人在进行吐槽,同时还有 1 亿人在教他如何做产品。在微信 7.0 版本更新之后,这种情况更是尤为突出。然而,微信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就必须持续地进行改变。
今年 8 月,微信的日登陆量达到了 10 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在中国互联网领域,没有任何一个 App 能够达到这一程度。然而,这个数据此前微信并未对外公布。张小龙表示,在他们看来,这仅仅是一个迟早会到来的问题。
他解释为何选择晚上进行演讲。他说如果不来,就如同中断了一个行为艺术。然而白天开场的演讲在短时间内很难表达出良好的观点。他认为演讲是个技术活,自己在这方面很业余,但更希望能与大家面对面交流。选择晚上,是因为有允许超时的空间。
微信在首日的公开课上公布了去年的成绩单。微信称,目前月活跃用户数量达到了 10.825 亿。与去年数据相较,微信消息日发送次数为 450 亿,比去年增长了 18%;音视频通话次数达 4.1 亿次,比去年增长了 100%。其中,小程序上线即将两年了。它已覆盖了超过 200 个细分行业。交易金额实现了 6 倍的增长。截至去年 12 月底,累计创造了超过 5000 亿元的商业价值。
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
张小龙在主题演讲开始时谈到了对好产品的理解,并且从微信的开启页面开始谈起。
微信发布之初,有很多人询问图片的含义,以及为何会有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对于此,每个人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存在标准答案。正因如此,张小龙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启动页面,为用户留下了想象空间。并且张小龙表示,微信的启动页面未来也不会改变。
他称,微信似乎有诸多与众不同之处,有人称其为微信在互联网领域的“异类”。他看到这句话时感到惊讶,同时也深感自豪,自豪的是自己的产品别具一格,惊讶的是这种与众不同并非凭借特别的手段,仅仅是做好了一些基本的方面,守住了底线。
他表示,许多 APP 或许都会围绕春节展开运营。在配色图片方面,可能会生成一个类似“番茄炒蛋”的图标。然而,微信历经这么多年却一直未曾改变。
今天,微信达到了 10 亿 DAU。它已经经历了八年,我认为下一步它应当开启另一个八年。在这个关键的时点上,我更倾向于花费一定时间,从微信的起源以及微信的本质等方面,更加全面地讲解一下微信背后我们到底在思考什么。张小龙如是说道。
他表示很想向大家询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产品可被视为好产品。是指拥有众多用户吗?还是说能让人上瘾呢?亦或是其他情况?他还记得在很多年前,曾研究过苹果为何能设计出如此优秀的产品。随后发现,苹果产品的设计,在很多时候源自于博朗公司一位名叫 Rams 的设计师的理念,这位设计师提到了设计的十个原则。
第一条是产品要有创意,需是创新之物。第二条是产品要有用,必须对人有益。第三条是产品要优美,要有美感,很美丽,能让人喜欢。第四条是产品要非常容易使用,不难用,无需说明书,一看便会。第五条是产品要含蓄,不能招摇。第十点,好的产品会尽可能少地体现其设计,即少即是多。这是拉姆斯当时提出的关于硬件产品的十个设计原则,我对其概念进行了偷换,将其转变为通用的或者适用于软件产品的标准,以说明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张小龙如是说。
目前的互联网而言,大家更关注的是流量变现,不会去思考什么是好产品。张小龙称,许多人觉得微信是克制的产物,但在他们的观念中不存在“克制”这个词,他们只是遵循一个好产品的原则。
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问一个同事:在 PC 时代,浏览量最大的是哪个页面?是谷歌的页面还是其他页面呢?实际上是 IE 浏览器 404 的页面。然而,微软为何不在此处放置一个广告呢?他的同事无法回答。“微信的启动页为何老是放一个人看着地球,为何不放一个广告呢?这是一个同样的问题。”
微信已经有八年了,有些人已经使用了 2900 多天。每年在微信上花费的时间有多少呢?再想想花在亲密家人身上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倘若微信是一个人,那它必定是你最好的朋友,因为你在它身上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要是微信是你最好的朋友,当你想要和它见面时,它的脸上每次都先贴了一个广告,你得先把这个广告撕下来才能和它说话,就是那种感觉。张小龙表示,就微信而言,只会依据自身的专业判断来决定往哪个方向发展。例如微信的 7.0 新版,在使用了两个月之后,人们发现不再想要切回到旧版本,他明白用户适应之后会接受这种变化。
张小龙表示,更重要的是,我首先必须让产品持续向前,以适应这个时代。不能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产品。
回顾微信的诞生
很多人或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我给马化腾写了一封邮件,提及开启微信这个项目,这是真实的情况。然而,也存在一些不真实的内容,比如我去了某某寺庙等。所以有时和同事们回忆起来,会觉得有一点后怕。后怕的是什么呢?实际上,在我写邮件的那个晚上,如果我出去玩,比如去打桌球或者做其他事情,我可能就会忘记这个事情,或许也就不会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团队做出另外一个微信,那样就不是现在这样的东西了。大家要珍惜每一个突然到来的想法,这或许就是你的灵感,我不认为这是突然的灵感。或许上帝就像一个程序员编好一段程序,在合适的时候会把合适的想法放进你的脑袋里。”张小龙说。
张小龙称,在微信上线的前一两年,他的团队在进行另一件事。彼时,邮箱已成为国内的第一名。随后,他带领一个团队又对阅读空间进行了一番操作。然而,因为阅读空间只是邮箱里的一个子功能,所以用户量并未取得很大规模。当微信问世后,他认为这或许代表着一个机会。
当时刚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在沟通方面我不太使用 QQ。对我而言,实际上没有一个良好的工具能让我与他人发送信息和进行沟通。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要做一个供少数人使用且适合自己使用的沟通工具,仅此而已。恰好我们有一个团队正在制作 邮箱的手机版,于是我们这个团队凑了十个人来做这个。有两个安卓开发,还有两个塞班开发人员,再加上两个后台人员,一个 UI 人员,加上我自己,以及一个产品的 DSN,总共大概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做出了第一个版本,这就是微信的起源。”张小龙说。
刚开始的时候是忐忑的,因为不了解这个东西的后续情况。当时微信的用户量特别少,一个原因是对于新的产品而言,让他人一下子就接受它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当时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如果一个新产品没有呈现出自然增长的曲线,就不应该对其进行推广。在之前的五个月里,我记得我们基本上没有主动去推广它,只是想要观察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用户是否具有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地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自发传播,那么无论我们怎样去推广它都是没有意义的。微信 2.0 开始的时候,我们察觉到曲线有了增长。增长的速度虽不是很快,但曲线是自然向上延伸的。就在此时,我们才明白可以推动它了。”张小龙说道。
但另一个问题来自于运营商。
那是短信的一种替代方式。因为这种压力,我们不敢通过手机通讯录获取好友,因为这种方式很直接且能挑选真正好友。但我们不能这么做,就只能说从 的好友通讯录挑选好友。可我们不希望它成为第二个 QQ,所以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好友来源,让用户自己挑选。张小龙表示庆幸做出了这个如今看来十分正确的决定。当事情做对之后,尽管所花费的时间会稍长一些,然而这样一来,在它真正开始腾飞的时候,状态是很健康的。
微信的“初心”
微信的初心是什么呢?在张小龙的观念里,初心是一个较为庸俗的词汇,不过它容易被理解,实际上更为恰当的表达是一种最初的动力。
原动力应当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或者是一种期望。它极为强大,强大到能够长久坚持,并且在克服诸多困难时都要去实现它,这样的表述或许与初心有一些差别。也就是说,它是你更深层次的一种期望能够达成的理想或者目标。张小龙表示,微信的原动力可总结为两点。微信作为一个工具,希望自己一直能做成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产品。
张小龙特别喜欢用“工具”这个词语,他说自己对其有一种偏执和热爱。我刚毕业时热爱到何种程度呢?我会亲自操刀写整个代码。当写完时,我会特别有成就感,因为那是我亲手从每一块基础开始堆砌,最终堆砌成一个产品,一个外壳。我还会亲自撰写说明书和帮助文件,接着把它制作成一个安装包。这种亲手做一个工具的感觉,会给人带来很强的成就感。所以,对于我而言,做一个好的工具是可以的,并且是值得痴迷的一件事。
张小龙称,微信从第一个版本起,目标便是打造一个自身能良好使用的工具,且能陪伴多年。对用户而言,这个工具应如同他们的一位老朋友。我们不愿破坏这位老朋友与用户之间的这种关系。
张小龙谈及与时俱进时表示,微信并非硬件产品,不能说买回来放在这里用十年八年。他还提到微信有一个口号,即微信必须要变化,因为互联网的迭代速度极快,即便对于一个电器,大家也很少使用它十年。
但在当时,如果仅将微信定位为一个沟通工具,就会牵制未来的想象空间。当时的想法是,倘若微信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沟通之中,能够与好友每天进行频繁的交互,那么它就应该能够深入到一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应当引导一种潮流。就如同当年微信做出了一些极为大胆的突破,在我看来,那并非是功能上的突破,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突破,亦或是一点潮流的突破。当你借助摇一摇的方式,摇到一个人时,这也是一种能够接触到一个人的途径。还记得我们发布附近的人时,内心忐忑不安。因为在微信之前,没有能一下子让你看到周边人的工具。我们不知道这个功能放出后会带来何种变化,这是对未知的恐惧。微信生长在手机端,它与人相伴。因此,它能做到许多 PC 时代做不到的事情,例如找到附近的人。所以,我很庆幸当时能将其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加庆幸的是,在后面这些年里,微信真的开始融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中。于是,我们会看到大家用它进行群聊,有朋友圈,有红包,有公众号、小程序等等。从这个角度去看,微信将自身的定位设定为一个生活方式的工具,这种定位是较为恰当的。这是从工具的层面来讲的,然而本质上微信依然是一个工具。”张小龙如是说道。
为什么微信会有后面的公众号和小程序等产品呢?张小龙称这是微信的第二个原动力。
张小龙谈及公众平台的出发点时表示,在完成第一个版本大约一年多之后,他想到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微信会取代短信,并且这带来了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当年的 SP 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机会,即各种厂商需要与用户发短信的机会。
当时张小龙更期望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垃圾信息,并且是通过一种基于订阅的关系来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出发点,那么微信或许就会像当年的运营商那样,将其做成一个流量分发平台。
他表示,若平台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目光短浅,难以长久存续。倘若一个平台能够造福众多人,或许它才最具生命力。当时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即究竟要帮助什么样的人解决何种问题。前期必然要通过使信息有效触达的方式,来替代之前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一些弊端,而这原本就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在传统商业中,要做一笔生意、开一家店,通常需要在人流量大的地方租一个好铺面,借助人流量来售卖商品。而在互联网领域,地理限制并不重要,服务质量才是优势所在。因此,我们的目的是帮助那些真正拥有优质服务的人,让他们能够触达潜在用户,使自己的用户更易与他们建立联系,这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目的之一。
不应该以“增加”用户停留时长为目标
张小龙称,原动力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原因是许多人并未理解到这一点。例如,在这两年中,大家会将很多应用以及很多 APP 的目标设定为增加用户停留时长。实际上,这与他的常识相悖,因为一个月中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仅有 24 个小时,人们还要吃饭、睡觉、工作,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情况。我认为技术的使命,以及互联网的使命主要是帮助人类提升效率,而非让人类把时间耗费在应用中。沟通工具的目的必定是高效地帮助用户完成其沟通任务。有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使用微信已经很多年了。在这期间会发现,微信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不存在发送状态这一情况,不会标明某一条信息正在等待发送,也不会标明已发送成功或者其他类似的状态。而当时所有同类的软件都有这样一个状态。
他说,当时就明确了一点,要找到最有效的信息发送方式。即用户输入完一行、一句话或一条信息后,只需点击一下发送,无需查看,将手机放在兜里就可以去做其他事情。这是最为高效的发送方式,若还要进入手机查看信息是否已发送,或者仍在排队等待发送,亦或是已经发送成功,就不是最理想的了。还是送到对方手机了,这样效率并不高,需要你花很多时间。
资讯类工具需在最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最有用信息,而非给予大量无用信息让其花费更多时间去寻找。所以对于搜索引擎而言,搜索结果就是其所需信息,这是最有效的。张小龙称,有很多人建议增加用户停留时长,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张小龙称,这使他想起 2000 年左右互联网刚兴起时很流行的一个词——眼球经济。当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看到一篇文章会被拆分成很多页,每页后面都有广告。这些广告的曝光量很大,使得整个网站的 PV 量也很大。这种状态现在仍被很多用户使用,一不小心就可能点出下载 APP 之类的东西。这些并不是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而是给他制造一些障碍。
他说,朋友圈从发布开始到现在,实际上每个人的好友数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好友增多了,大家会花费一些额外的时间去查看朋友圈的内容。理论上讲朋友圈里花的时间会逐渐增多。然而数据表明,从微信发布朋友圈的第一年至今,从统计的总数来看,用户平均在朋友圈花费的时间并未改变。无论好友数量是十个、一百个还是一千个,原因是每个用户每天在朋友圈会花费半小时。
我们看到这个情况时特别惊讶。我们认为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它具备自我调节时间的能力。不是说东西多了就会多花时间,东西少了就会少花时间。而是人会进行控制,比如朋友圈如果刷不完,就可以加快速度刷,看得粗略一些,只看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内容少了,就可以慢慢看,同样也都能花费半个小时。用户实际上不会依据你的内容来分配他要花费的时间,然而我认为这是很合理的。倘若我们非要让用户在此处停留的时长变长,那就意味着社交效率会降低。一旦社交效率降低,当他发现有能让其社交效率更高的地方时,他或许就会前往那里。所以我们不会将停留时长当作衡量一个 APP 是否有价值的体现,这与我对互联网的认知实际上是相背离的。”张小龙说。
他觉得,每个人每天都拥有 24 个小时。因此,互联网人的使命并非是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就将时间都花费在看手机上。几年前,微信有一个版本的启动页面,上面写着“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到如今,这个观念依然没有改变。我们更关注用户寻找一个东西,比如寻找一个小程序,或者查看一些文章、浏览朋友圈等行为,是否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不是花费尽可能长的时间。为了提高这种效率,我们可以想尽各种办法。
举个例子,我时常会碰到一个困惑。我突然要给这个人发消息,却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办法解决,因为有些人确实会一下子想不起名字。然而,如果我们拥有一种更聪慧的办法,即通过与他相关的人能够联想到他,具备这样的联想能力,那么就可以在脑袋短路时找到所需的信息。我认为对于这样一些能力,它们是我们应当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张小龙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