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大促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电商平台和商家都纷纷拿出了最大的优惠。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省钱这件事无疑是值得高兴的。然而,对于部分消费者而言,降价越多他们就越头疼。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年 6 月初的时候,部分商家打出了“保价 6·18”的旗号。他们宣称,现在购买商品的价格要是比“6·18”大促期间的价格贵,就可以补差价。然而,当消费者去补差价时,有些商家却用各种限制性条件来拒绝补偿。并且,消费者想要退货的时候,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时限。
有的商家会在保价政策中的“价”上做手脚。这个“价”含义多样,包含商品的标价、商品实际的付款价、商品使用店铺优惠后的付款价、商品叠加使用店铺和平台优惠券后的结算价。在不考虑漏用优惠券的情况下,通常来说,商品叠加使用店铺和平台优惠券后的结算价就是商品的实际付款价。
王先生家住北京市西城区,他因误解了“价”的定义,所以没能退成差价。6 月 7 日,他在一家具有“皇冠”等级的灯具店下单了五个吸顶灯,总价是 700 元。看到店铺有“十年老店”的称号,以及店家宣称的“买贵补差价”,王先生就毫不犹豫地付了款,不过他忽视了客服在此之前发来的一长串文字。这段文字包含了“6·18”保价政策的细节规定,其中一条很重要,即保价政策只适用于店铺优惠,平台优惠不包含在内。王先生习惯认为保价是以最终结算价为标准,他最终使用了店铺满 600 元减 50 元的券进行付款,结算价是 650 元。
“6·18”大促时,王先生发现购买相同商品的结算价为 570 元。他去找店家补差价,然而店家拒绝了他的请求。原因在于,店铺商品标价未变,优惠券仍是满 600 元减 50 元。之所以出现 80 元的差价,是因为王先生使用了平台每满 300 元减 40 元的优惠券,且平台优惠券不计入保价范围。王先生此时才察觉到中了店家的“套路”。这仅仅是同一户商家的产品而已,在“6·18”之前,他在不同的店还购买了许多东西。如果要把每一家店的优惠政策都研究一遍,那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王先生无奈地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有的商家不仅在“价”上动“小心思”,还会在优惠形式方面设置障碍。例如,某些商家的保价政策不涵盖秒杀、抢购等形式。像消费者在 6 月 1 日购买了一张价格为 800 元的桌子,到了“6·18”大促时,这张桌子开始“限时抢购”,抢购价变成了 600 元。倘若消费者发现了此抢购活动并去找商家要求补差价,商家是可以选择拒绝的。
此外,有不少商家会通过直播来进行卖货。在直播中,专属优惠的商品大多需要消费者进行抢购。有的商家规定,对于涉及直播抢购的降价情况,消费者需要下单并付款以“锁定”优惠,之后才可以补差价。比如,消费者在 6 月 1 日购买了一张桌子,付款 800 元。“6·18”期间,商家在直播中称,下单且成功付款的前 100 名用户可获得额外 200 元优惠。若消费者在“6·18”期间下单成功,并且属于付款前 100 名用户,那么消费者就能够以 600 元的价格买下这张桌子。然而,倘若该消费者未付款,最终订单被取消,商家就可以拒绝补偿其中的差价。
除了上述限制,“6·18”保价政策存在诸多“猫腻”。这种限制性条款在未来网购节到来前还会出现。对此,有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在今后网购时要多加留意,需提前跟商家确认好价格细节。
(记者 朱梦秋)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