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未成年人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会用家长手机去打赏主播以及充值网络游戏,这样的事件时常会发生。当家长要求游戏平台退款时,通常会遭遇“举证难”和“退款难”等诸多问题。家长需要证明是孩子冒用了家长信息进行了充值,这该如何做到呢?当前对于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又有哪些限制呢?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昀锴为家长提供了应对之策。
1.家长如何证明是未成年人冒用家长信息进行了网游充值?
李昀锴称:很多时候,游戏平台驳回退款申请,是因为家长无法证明账号是由未成年人控制和使用的。个别不负责任的成年用户,消费了几千元甚至几万元,在冲动消费后感到后悔,便以游戏账号是未成年人使用为由,期望平台给予退款。此外,一些黑色产业会借助游戏中较为便捷的退款渠道来达成洗钱的目的。因此,基于资金监管的义务,游戏公司在退款时确实会比较谨慎。
在退款的时候,家长能够提供一些信息,以证明是未成年人冒用了家长的身份。
可以说明产品的消费群体。因为不同的游戏其消费者各不相同。例如该游戏是射击游戏,然而家长是中年女性,对此不感兴趣,而该游戏更符合青少年的爱好。
第二,可以从用户的注册信息开始着手。用户会在游戏中设置账号密码以及密保问题等。有些未成年人的账号密码包含了他们名字的缩写或者出生年月日,通过这种情况就能判断出该账号是由未成年人掌控的。
第三,可以运用当事人自述的方式。例如,当家长发现未成年人有充值行为后,要求未成年人撰写反思书和悔过书,让未成年人自己进行陈述。
第四,可将游戏里的行为特征与充值特征相结合。在很多场景中,未成年人会在放学后、周末以及节假日时,在家使用家长的手机来玩游戏,其游戏时间段与充值行为都较为集中。另外,未成年人在游戏里一般会添加一些好友,这些好友有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学校里的同学,也有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结识的同龄人。这些方式都可以辅助证明游戏账号存在未成年人使用的情况。
2.游戏平台、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防沉迷措施?
李昀锴称,如今许多游戏平台会借助技术手段来进行游戏行为的识别。这些平台会依据账号在游戏内所展现出的行为特征,去判定该账号是否疑似为未成年人账号。并且,在登录以及支付这两个方面,会进行特别的验证,例如弹出人脸识别的界面等。
在某些个别情形中,游戏公司的人脸验证存在被绕过的可能。例如孩子拿着手机对父母说要给他们拍照,在拍照过程中就有可能通过了父母的人脸验证。正因如此,当下一些头部游戏公司正在进行升级,在登录和支付环节设置了语音播报,像是播报“已成功充值多少元”。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能够立刻察觉到孩子的充值行为。
目前,对未成年人的身份验证和保护力度一直在提升。
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网络游戏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相符的付费服务进行限制。并且,网络游戏企业不得为未满 8 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同一网络游戏企业提供的游戏付费服务,对于 8 周岁以上未满 16 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有规定,不得超过 50 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也有规定,不得超过 200 元人民币;对于 16 周岁以上未满 18 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 100 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 400 元人民币。因此,目前在国家层面对于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有着明确的限制。
此外,在某些游戏中,既对未成年人的充值加以限制,也对成年人的充值进行限制。如今很多成年人在玩游戏时会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例如一些游戏存在“十连抽”,然而在“十连抽”之后未能获得想要的角色或道具时,玩家可能会一次性花费几千甚至几万元来进行十个“十连抽”。个别游戏公司会留意成年人的每日充值情况,并且可能会对充值金额进行限定。
3.对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有何建议?
李昀锴称:游戏企业有责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构建青少年模式入口,还要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等。并且,家长也应当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很多情况下,孩子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原因在于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与关心,也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的引导。有些家长在家里会进行看直播、玩游戏以及充值等行为,自身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能够给孩子提供各类娱乐活动,使孩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更为好玩的事物,唯有如此,才可以避免孩子仅仅沉浸在虚拟世界之中。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