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第一本介绍西方绘画技法的书是哪一部?最早的美术学校所使用的教材是什么?最早的图画手工科所使用的教材是什么?
9 月 29 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以 170 年前创立的土山湾画馆为起点,对其文脉渊源与传承进行探索。尤其以 1912 年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代表,讲述上海作为“新兴艺术策源地”的文化生态,以及它是如何滋养并影响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与发展的。
在展览现场,通过 300 余本文献,对土山湾画馆以来的艺术教育文脉进行了梳理。
2022 年,土山湾画馆创立了 170 周年。2022 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建校 110 周年。2022 年,上海大学美术科创立 100 周年。刘海粟美术馆全馆正在举办“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脉大展”。此次展览是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与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举行的。展览通过“百家争流——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献展”“百川溯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10 周年纪念展”“百年风云——上海大学美术科 100 周年纪念展”这三个专题来进行。展出了包括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朱屺瞻、吴大羽、汪亚尘等艺术家的作品以及各类文献。展示了中西方艺术相互碰撞并融合的情况。
展览现场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于今日的开幕现场表明:三个篇章将艺术教育的百年发展串联了起来,同时也激励了当下。在 9 月 28 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主校区项目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会促使美院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历史所形成的合力,让我们更加清楚“从何处而来,去往何处”。
展览现场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超认为,此次展览与 2019 年初夏举办的“新兴艺术的策源地——海派美术教育与 20 世纪中国美术”相比,最大的变化是范围的扩大。2019 年的展览以海派美术教育为立足点,而此次展览涉及江南、岭南、京津、闽台、西部等地区,试图从“国家记忆”层面来讲述现代美术教育在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上海在近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中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展览展出的文献,其中涉及多个“第一”。
土山湾画馆为始,以文献还原历史原貌
上海土山湾画馆被称作“中西文化交流的根据地”以及“中国西洋画的摇篮”。此次展览是由土山湾画馆开始的,在展墙上摆放着康有为的书法,还有梁启超的书法,以及胡适的书法,这些书法也意味着启蒙。
土山湾孤儿院始建于 1864 年。为解决孤儿的未来生计问题,1872 年开设了土山湾画馆。画馆最初设有两个部分,分别是图画间和雕刻间。图画间从欧洲引进了西洋绘画艺术,涵盖了铅笔画、水彩画、木炭画、油画等多种形式。雕塑间包含塑像、木雕、木刻等西洋雕塑艺术。画馆最初以孤儿作为招收对象,同时也招收其他社会学员,这些学员成为了接受西方美术教育的首批中国学生。土山湾画馆在客观方面是中国最早的正规西方美术教育机构。它翻开了中国文化史的重要一页,并且开创了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河。
展览现场,土山湾画馆部分。
展览中的文献带着一个半多世纪的风尘,把观众带到了历史情境里。在《透视学撮要》《绘事浅说》《徐汇记略》《新史像解》等陈列展柜中,它们无声地讲述着土山湾画馆的历史。最初从事土山湾画馆教学工作的教师大多是外国传教士。从展出的文献能够看出当时教育呈现出中西并重的风格。其中有一封法文信件,该信件提及了一本中文书籍的翻译事宜。还有一本字帖,它是用来教导孩子中文书写的。
土山湾画馆留存下的法文信件和中文字帖。
土山湾画馆早期学生接受西画教育之后,组织了“加西画室”。他们既创作绘画作品,又教授西洋美术理论和技法。在这些人中,推广西画最有力的有徐咏清、张聿光、丁悚等人。周湘受教于土山湾画馆,他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于 1908 年创办了布景画传习所,乌始光、刘海粟、丁悚、陈抱一等都是布景画传习所的学生。徐咏清曾在上海四马路独自开设了一间水彩画馆。他在接受商业订作的同时,还吸引了大批青年前来学习。“像这样师徒相传下去,土山湾的西画技法就被更多的人所掌握了”。正是这批西画教育的先行者起到了启蒙作用,为 20 世纪初近代正规的专门美术院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徐咏清等编绘的《水彩风景写生法》
文献对当时艺术教育先行者的实践进行了记录。在展览中,清光绪六年申江清心书院所刊的山英居士《论画浅说》(线装本),它生动地例证了传播西画普及教本的情况。这本书通过白话文,系统地介绍了透视学、色彩学、构图法以及素描、写生等西方绘画技法。
海上山英居士所著的《论画浅说》为线装本,其出版时间是 1880 年。这本书是近代中国第一本对西方绘画技法进行介绍的书籍。
《论画浅说》内有大量图版。
周湘在 1905 年编写了《最新袖珍油画诀》和《最新袖珍水彩画诀》。这些著作体现了那些“最早办美术学校”的先贤志士,在近代画法传习模式上,为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化建设所做的最初探索的力量。
周湘的《最新油画诀》,它是袖珍西洋画诀的第二编,由图画专门学校造画局总发行,于 1915 年 5 月初版;周湘的《最新水彩画诀》,是袖珍西洋画诀的第一编,同样由图画专门学校造画局总发行,在 1915 年出版。
这种模式成为现代中国美术馆教育的雏形。这些书籍是近代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教学的早期重要见证。
上海图画美术学校(上海美专)的函授部有特别讲义,时间是 1919 年。在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美术教育领域里,函授制美术教育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形态。
1912 年,上海图画美术院成立了,1921 年它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一成立开创了美术教育和美术革命的先河。上海美专在当时是美术教育的一个代表。在五四启蒙运动的作用下,国立的“北平艺专”和“杭州艺专”成为了南北艺术院校的开创者。
这是艺光社的《花鸟画集》线装本,它是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教材,大概在 1927 年发行。书名是林风眠题写的,上面写着“花鸟画集,林风眠题”。
私立院校方面,像上海和江南一带的新华艺专、中华艺术大学等。各地诸多美术教育机构都呈现出一些特点,师资是兼容的,课程可以共享,有灵活的机制和多样的形态。展览也呈现出很多通用共存的油印版本珍贵教材,这些教材涉及美术史、音乐史、美学概论、国学、文史通论、古典诗词等内容,它们与相关山水、花鸟、篆刻、色彩等专业教材相互配合,构建出多元融合的艺术教育氛围。
展览现场,展出的教材包括了音乐、篆刻、美学、史论、竹编等。
展出的 300 余本文献涉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情况。其中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等美术学院的相关教材,这些教材顺应了院系调整布局。还有 1961 年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教材编选工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高校教材。
同时,借助名人手记以及名师名作来诠释中国现代美术“从何处而来,又向何处而去”,将中国美术教育文脉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出来。
展览现场
上海美专,东渡日本与欧游带来的变化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脉络当中,上海美专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912 年的冬日,刘海粟、汪亚尘、乌始光租赁了乍浦路 8 号,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后称上海美专)。从那时起,一直到 1952 年全国高等院系进行调整并与其他学校合并。这所中国在现代意义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私立美术学校,历经了创校的过程,经历了拓展,经历了完善,最终经历了与其他学校合并改组的过程。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早期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演变情况。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和艺术事件都围绕着它而汇聚在一起。
1922年前的上海美专大门
美术馆三楼展厅,通过“百川溯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110 周年纪念展”来回溯上海美专的历史。展览展现了上海美专有男女同校的情况,有外出写生的活动,有使用人体模特的实践,有创办《美术》刊物的举动,还有开办美术展览会的行为等方面的探索与创举。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靳文艺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尤其提到了刘海粟第一次赴日学习考察这件事。他说展览呈现了刘海粟赴日学习考察的来龙去脉,以及这次访日对上海美专发展的重要影响。
刘海粟与美专学生在杭州旅行写生途中。
1912 年创办了上海美术图画学校后遇到了一系列困境。这让它越来越深刻地明白,只有和商业美术划清界限,并且积极地学习邻国的经验,向学院美术进行转型,学校才会有出路。1919 年 4 月,日本西洋画家石井柏亭来到上海并参观了上海美术图画学校。之后,他们二人进行了一番谈话。在谈话中,谈到了日本即将开幕的“帝国美术院第一展览会”。这番谈话让刘海粟内心悠然神往,也更加坚定了他赴日考察的决心。1919 年 10 月 13 日,刘海粟与汪亚尘等五人一同前往日本进行考察。他们在东京参观了以“帝展”为代表的各主要美术展览会,还在京都参观了相关美术展览会。同时,他们也参观了日本的美术学校。此外,他们还拜访了日本著名画家藤岛武二、石井柏亭、松本亦太郎等人。
馆藏石井柏亭于 1919 年在上海期间的书法作品在展览中首次展出;右边是满谷国四郎的油画《人体》(1925)
归国后,刘海粟在《日本之帝展》等文章中对此次考察的所见进行了详细分析。归国后,刘海粟在《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等著作中对此次考察的所得做了总结。归国后,刘海粟对上海图画美术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革,引进东京美术学校的办学模式,扩大了学校规模,希望构建一所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现代艺术家的美术学校。它的教学方法既不是传统画派里那种师徒之间的传授,也不只是局限于对技巧的学习。而是以现代人文与科学教育为基础,通过学习大师来展现自我的独特个性。
刘海粟,《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商务印书馆出版,1921年
《日本新美术的新印象》书中照片。
当年 12 月,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成立了校董会。校董会借鉴东京女子美术学校财团法人组织。学校聘请蔡元培、梁启超、沈恩孚、黄炎培等人为校董。此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人脉。同时,学校还借鉴了东京美术学校的课程设置。
1927 年,蔡元培给刘海粟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谈到了为上海美专创作校歌的事情,也谈到了为上海美专纪念册题词的事宜,还谈到了联系上海美专旅行写生队借住文澜阁的相关事宜。
学校开始频繁进行改名。一开始是上海美术学校,接着变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之后又变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每一次校名的改变,都意味着办校理念的调整以及经营模式的变化。在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积极把日本现代化的学生社团以及展览会形式引入到上海美专。这样一来,上海美专就真正成为了培养现代艺术家的摇篮,并且也成为了全面推动中国新美术运动蓬勃发展的中坚力量。
上海美专西画科教室
1927 年,刘海粟又一次前往东方。他在东京举行了画展,当时前来观看画展的观众达到了数万人次。刘海粟从日本回国后,受到了启发。他向蔡元培提出了想去欧洲学习的愿望,这个想法得到了蔡元培的支持。刘海粟非常感动,于是写了一封信给蔡元培,信中说:“多次承蒙您的嘉惠和提携,我私下认为这是我生平的大幸……我的感激之情,更是用这区区笔墨所无法表达出万一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开启了 1929 年和 1933 年的两次欧洲之旅。
刘海粟所绘赖鲁阿两件肖像。
赖鲁阿用中文写下了“气韵生动”四字。
展览中刘海粟所绘的赖鲁阿肖像讲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1931 年,刘海粟首次进行欧游并在巴黎举办展览,其展览序言是由赖鲁阿撰写的。另外,有两件展出作品,分别是《五松图》和《秋江饮马图》,这两件作品是在 1933 年刘海粟第二次欧游“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
《五松图》和《秋江饮马图》在展览现场。这两件作品是在 1933 年,当时刘海粟进行第二次欧游,在“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上展出的。
展览展出了吴昌硕等名家作品,还梳理了留日、留法教员以及出自上海美专的女性艺术家。在上海美专教育改革专题研究的版块里,馆藏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所作的《李瑞清诫诸生手谕残卷》,这是首次展出。
展览现场,上海美专留日教员表。
李瑞清所作《李瑞清诫诸生手谕残卷》(首次展出)
展览中有几件作品值得留意。在“上海大学美术科 100 周年纪念展”板块,有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民智书局 1927 年 8 月初版)。它讲述了 1922 年 10 月,在国共合作时期创建了上海大学的红色基因。此板块还展示了洪野、陈抱一、吴梦非、杨秀涛、师集贤等师生的绘画作品、历史文献以及上大美术科的珍贵史料。这些展示呈现了上海大学美术科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华艺术大学等所形成的美术教育集群的关系。
陈望道《美学概论》,1926年,民智书局出版
1924 年 6 月,上海大学全体教职员合影。前排从左至右依次为:洪野、陈抱一、陈望道。
1935 年 2 月,有刘海粟致叶恭绰的实寄封,此封从英国伦敦寄至上海福开森路 95 号;还有陈抱一的手稿“近代美术之趋归如何?”,这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作品;日本福山书店在昭和十年出版的《塞尚画册》内,有程十发题“屺瞻先生赠,十发。三十五年胜利后上海。”等手迹。从这些展出可以看出画家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家国情怀。
展览名家手迹部分,左下为刘海粟致叶恭绰实寄封
《塞尚画册》上有程十发所题的内容,为“屺瞻先生赠,十发。三十五年胜利后于上海。”
展柜中的文献,很多时候展出的只是封面,或者只是其中的一页,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鉴于此,展厅特意开辟出了一块数字化区域,当观众点击屏幕的时候,就能够观看那些留存于历史中的文献。
刘海粟美术馆的馆长鲍薇华表明,这次大展乃是刘海粟美术馆与上海美术学院共享藏品以及美术资源进行合作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来构建城市文化的创新。
展览现场,多媒体互动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学、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了此次展览,上海美术学院和刘海粟美术馆承办了此次展览。展览会持续到 10 月 23 日。在展览期间,会举行“文脉之光——国际美术教育的中国坐标”这一学术研讨会;还会举行“策源之力——上海美专与 20 世纪中国美术”的学术研讨会;同时会举行“海上之会——上海大学与海派文脉”的学术研讨会。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