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科技创新规划出台——
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锐财经)
能源是与国家安全和发展紧密相关的重点领域。近日,国家能源局与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并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等方面,制定了中国能源发展与项目布局的技术路线图。
健全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且蓬勃兴起。新能源、非常规油气、先进核能、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能源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进行迭代,这些新兴能源技术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在“十四五”时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能源产业基础向高级化发展,同时推动产业链实现现代化,还要进一步把能源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激发出来。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介绍。当前,中国能源科技创新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也与引领能源革命的内在要求存在差距。例如,部分能源技术装备存在短板,同时能源技术装备的长板优势并不明显,并且推动能源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此,《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能够基本实现突破;前瞻性、颠覆性能源技术会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会持续涌现,从而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会进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创新能够有力地支撑并引领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前述负责人表示,《规划》将“十四五”能源发展与项目布局相结合。它部署了相关的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能够有效地承接示范应用任务。同时,它还明确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规划》重点在于实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依托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它着力去补强能源技术装备的“短板”,同时也锻造能源技术装备的“长板”,以此来支撑并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以及风险管控的能力,进而引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
重点任务引领技术升级
据介绍,《规划》主要围绕五大路线攻关前沿技术——
在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方面,进行了 17 项重点任务的布局。《规划》指出,要聚焦大规模且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出更高效、更经济且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以此来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的开发利用等。
在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方面,进行了 12 项关键技术的攻关布局。提出要加快对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的攻关,以此来支撑建设能够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以及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同时,要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以满足能源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对储能发展的需要。
在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方面,布局了 11 项重点任务。提出要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以及项目的经济性来开展工作。要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此来支撑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同时要加强战略性、前瞻性的核能技术创新,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等工作。
在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面,提出要聚焦于增强油气的安全保障能力。要开展常规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工作,还要开展输运和炼化领域的相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些工作能够有效支撑油气勘探开发以及天然气产供销体系的建设等。总共提出了 37 项关键技术攻关。
在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提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的融合发展。要开展能源领域中数字化、智能化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要推动煤炭、油气、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要开展各种能源厂站以及区域智慧能源系统的集成试点示范。以此来引领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总共布局了 16 项重点任务。
八方面保障护航能源创新
为使“十四五”期间能源科技创新工作能有序进行,《规划》从创新协同机制、创新平台体系、成果示范应用、企业主体地位、技术标准体系、规划资金支持、科技国际合作、科技人才培养这 8 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以“凡有必用”原则推进示范应用。
章建华觉得,要促使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以及先进制造技术实现深度融合,去探寻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方式。“要把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加以完善,对科技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推行‘揭榜挂帅’等相关制度,引领各类社会资本向能源科技创新领域进行投资。”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规划》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依据能源产业链、创新链进行强强联合,并且开展产学研的深度协作,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明确要强化能源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以开放为条件进行自主创新,积极投身于能源科技领域多边机制以及国际组织的实际合作之中。《规划》提出要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它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来加速技术研发方面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也加速技术管理方面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还加速成果转化方面的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以此满足跨学科专业人才的供给。
本报记者 孔德晨 廖睿灵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