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贞琴指出,要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只能二选一的思维局限。要走出一条既能协调发展又能相互促进的新道路。需将稳定粮食产量当作前提,把提升粮食产能当作根本,构建起稳固可靠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基于此,文件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能够自给,口粮自给能力要达到 100%”的目标。文件将发展粮食生产当作调结构的重点任务之一。文件提出要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为着力点。文件要调整优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
结构调整是顺应问题导向的举措。我国农业在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与生产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资源条件已经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匹配,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较为迟缓;种养结合不够紧密,循环不畅的问题逐渐明显,粮经饲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配套衔接不够完善,地力下降与养殖业粪污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存在;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足,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转化增值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这些问题,成为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此次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文件提出要树立大生态、大食物、大市场、大农业、大科技等新的理念,引导农民去研读“山海经”,去演绎“林草戏”,去打响“果蔬牌”,凭借这些新理念引领农业向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厚的层面进军,从而为农业发展开拓出更大的空间。今后,农业发展空间不仅局限于在耕地上进行谋划。它还将向山上拓展,向海上延伸,面向整个国土。
新一轮调整更注重可持续发展。第一轮结构调整主要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第二轮不但考虑了自然条件,还兼顾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而本轮结构优化既以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市场需求为基础,又更强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性。为此,文件提出要以农业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基准。要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适宜种粮食就种粮食,适宜经营经济作物就经营经济作物,适宜种草就种草,适宜放牧就放牧,适宜渔业就发展渔业。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匹配度。
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牛羊肉等动物性产品的消费急剧增加。针对这一现象,文件在统筹考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时,作出了“大力发展草牧业,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等安排。叶贞琴觉得,这样做既保障了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又保护了资源环境。通过发展草食畜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