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行业并非是二八效应的情况。而是呈现出五九五效应,也就是说有 5%的部分能够赚钱,同时有 95%的部分是不赚钱的。
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中,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 CEO 郑安迪进行了这样的表述。
商业的逻辑和风口的逻辑是相同的。哪里有钱,哪里就有人。追捧光线的股票神话,这和追逐短剧的道理是一样的。
近几年来,短剧被视为影视行业的拼多多。它凭借快消的特点和低价的优势,被要求以效率来对抗爆款率。
未来两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同比增幅在 30%左右。
然而,当蛮荒之地的开垦已形成一定规模之时,用户诉求与行业成长相互产生作用并相互牵制。短剧行业展现出在不破不立的思考之下的纠结与拉扯。在头部稳健前进的背后,是那些消失的大多数。在正规军入主以及精品化趋势的背后,是亟待进行改革的结构性问题。
站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末尾,从数据角度来看,我们对短剧行业进行了总结,得出了六个关键词。
人才困境:高流动性、低安全感
3 月 14 日,在爱奇艺微短剧盛典上。北京市广电局正式推出了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其中一项奖励制度表明,短剧人才能够落户北京。
其中一个隐藏的信息为,短剧行业存在人才缺失的情况,且这种缺失极为严重。
目前短剧从业者身上有三个关键特点,一是流动性高,二是专业性差,三是两极分化严重。
前程无忧与联合发起的《2025 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提到,在短剧行业中,超过七成的从业者年龄不到 30 岁。近半数的受访者是跨行业从业者。41%的受访者会在 1 年内更换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短剧从业者常常被认为不正规,且缺乏认可度。在受访者中,有 21%的人曾遭遇职业歧视。
这些数字描绘着行业残酷的生存境况。
短剧行业或许是最为注重效率的行业之一。剧本创作的时间在一周到三周这个范围内,而拍摄通常仅仅需要不到十天的时间。连轴转这种情况,早已成为编剧、导演、演员日常所经历的事情。
大部分微短剧平台都有一条默认规则,即在试用期内做出爆款才能留下。这个爆款的指标最低是热力值超过 400 万。
从业者小李曾见证过两位同事接连离职。他说:“大家都会选择与爆款导演、编剧进行合作。”他还告诉我们,短剧行业一直在争抢那些已经被证实有能力的人才,所以整个行业呈现出了极为明显的马太效应。
这样的残酷甚至传染到了美利坚。
据了解,在美国,小型短剧公司或承制商每天的拍摄时长为 15 到 16 小时。这一时长远远超过了美国影视行业从业者的规定工作时间。只有头部平台能够将工时压缩在 12 小时以内,并且还能够保证“加班费”。
拍摄许可证未办理是常态,不给员工上保险是常态,不走正常的劳务合同也是常态。部分剧组给出的时薪仅有 16 美元,而这恰好踩到了纽约州最低时薪标准的红线。
很多留学生选择留在北美短剧圈。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因为对于留学生这个处于北美影视边缘的群体来说,这或许是他们留在美国的唯一机会。
批量造星:火得快,塌得更快
接着,我们聚焦于短剧里面最光鲜的从业者——明星。
短剧,正在成为明星认知度的新杠杆——火得快,塌得更快。
柯淳凭借《好一个乖乖女》而出圈没隔多久,何建麒、赵柯淳、申浩男、马小宇被冠以“短剧 F4”之名,他们一起登上了《时装男士 L’》的特别专刊封面。
3月3日,风暴来袭。
何健麒的“榜一大姐”,晒出了他们二人的聊天记录,还晒出了自己给男方的高额打赏记录,以及男方的私密照片,她指控何健麒在与自己恋爱期间多次有劈腿行为。
随后,何健麟被讽刺为“时间管理大师”,他被青工委拉入了黑名单。原本在侯明昊、古力娜扎主演的《玉茗茶骨》中参演的角色,也确定被于正给换掉了。
然而,“短剧 F4”如同“待爆小生”一般,成为了短剧批量造星的一种现象。旧的人出现崩塌的情况,新的人就会随之进入。曾辉、王道铁、孙樾等这些男演员,都成为了新 F4 的候选者。
有趣的是,于正回复网友评论这件事的说法,好像进一步展现了短剧演员的尴尬当下情况。
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角色,不在女主的七个 CP 当中,换了就换了,不要多去传播。
短剧对于“上桌”和“下凡”的影响,永远是单向度的。
年初的时候,倪虹洁“下凡”到短剧领域。这不仅没有让她的专业性和观众认可度降低,反而进一步提升了讨论度,同时也获得了以“永于尝试”为代表的正面评价。
短剧演员情况相反。近一个月,短剧演员的商业价值成为热门话题。几位热门演员接连接到广告,登上热搜,走上红毯,进入综艺。然而,这些“有野心”且认知清晰的人,目前想要飞升的难度依然很高。
某位媒体从业者与短剧演员接触后,向我们极力推荐了代高政,说“他是近期见过的最有想法的艺人”。然而,他也认为代高政“在近两年来无法走进长剧的舒适区”。
爆款追逐:迷失在内容风向里
从创作者到明星,无一不依赖一点——成为爆款。
也因此,短剧的内容风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变。
24 年 7 月,《引她入室》迅速走红,主流预测认为悬疑赛道即将爆发;同年 11 月,《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后连续多日占据榜单首位,号称 3 亿人推动千亿市场的银发经济突然崛起;仅仅过了四个月,《家里家外》在红果短剧上的热度超过了 7000 万,情怀短剧再次成为新的追逐目标。
这个速度大约是横屏剧的十倍。
以悬疑题材作为例子。从简单的角度来看,在国内,悬疑题材的生长节点有两个。其一为“开路者”《白夜追凶》,其二为“爆发者”《漫长的季节》。仅仅走完这个阶段,就耗费了 3 年的时间。
在短剧行业中,既需要速度又需要质量。高频次的风向发生转变,这不但使得追逐风向变得更加困难,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陷入迷茫,他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才能够塑造出爆款。
短剧行业甚至出现了“一本多拍”的状况。这样做是为了通过完全复刻来保证流量。其中,《过分野》被拍摄了八版,《咬清梨》被拍摄了四版,《失控星光》被拍摄了两版。
现在的短剧,是靠运气来导向的。
因此,与追逐所谓的风向相比,总结出真正的叙事脉络似乎就成了创作者最为重要的工作。比如,在所谓的爽剧背后,要明确其核心主题是女性叙事还是男频叙事,所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还要考虑如何维持作品的观感。在此基础之上,才需要落实细节,细分风格,比如展现方言应用和地域情怀,以及界定霸总的“尬”和“宠”应在何种程度。
这条道路的探索并非易事。某位短剧从业者向价值星球透露,听花岛也曾遭遇挫折。从 2023 年开始,听花岛曾确立“精品化”的短剧制作思路。然而在那个时候,“精品短剧制作几部就亏损几部,低成本短剧赚取的钱都赔在了精品短剧上,好在如今已经取得了成效”。
短剧行业如今越发正规,竞争力也越发强劲。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对“内容为王”和“投流为王”认知不足的从业者,迫切需要走出迷失的状态。
AI短剧:价格战和创作效率革命
AI短剧的风从前年吹到了今年。
长盛不衰的讨论度背后,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价格。
“AI 短剧月入千万”的标语出现在社交平台,“一部剧成本 5000 元”的标语也出现在社交平台,“人人都能拍短剧”的标语同样出现在社交平台,这些标语以成功学加上低门槛的方式,诱惑着大批梦想家进入这片“流奶与蜜之地”。
客观来说,AI短剧仍然停留在试验品的范畴。
2 月 19 日,首部付费 AI 短剧《兴安岭诡事》在风芒、抖音上线。其制作成本在 60 万元左右。剧集上线 9 天,抖音原生端的收益超过 30 万,账号的粉丝增长超过 10 万。
爱奇艺出品的短剧《原罪》,其制作成本与另一部剧不相上下,它的分账票房达到了 3000 万,收益大约是《兴安岭诡事》的 100 倍。
AI 短剧的商业化有其自身的情况。虽然存在限时折扣这一因素,但整体来看,它似乎还有着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去迈进。
一个最需要改变的思想是,观众对AI作品的刻板印象。
某位短剧资深从业者向我们讲述,他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关于 AI 技术进步、支持锁脸生成以及 AI 短剧迎来了最好时期等观点,随后获得了压倒性的负面评论。多数评论表示 AI 作品尚未及格,即便那部在海外热榜拿下 TOP1 的 AI 神剧《 :My Five My Way to the 》,依然未得到广泛认可。
AI 技术发展至今,大众已经充分认可 AI 对生产力的支持。大众承认 AI 创作的效率,承认它能让想象力变为现实的能力。大众也承认 AI 为行业带来了话题和类型的创作与扩充,还承认它是让更多“饺子”展现在大众面前的新方式。
大众对 AI 的恐惧并未完全消散,对 AI 的创造性仍存疑虑。短剧从业者需坚守的核心思路为:在行业中,AI 始终只是工具,而非创作者。
某短剧讨论贴中有一句高赞评论,其内容为:“AI 短剧的剧本不要全部由 AI 来撰写。”
短剧从业者小刘认为,除了内容方面,AI 短剧还需要一个平台。在海外,发布的 Reel.Ai 这个平台,能够支持 AI 短剧的播放以及智能体互动,从而成为了 AI 短剧集中生长的空间。然而在国内,他只能把自己生成的作品放置在以小红书作为代表的社交平台上。但在这些平台上,“AI 作品被限流的情况非常严重”。
不过AI短剧的前景仍然被看好。
近两个月,国内 AI 短剧制作平台有三巨头。快手旗下有可灵 AI,抖音旗下有即梦 AI,昆仑万维旗下也有相关平台。它们先后推出了扶持计划,以此来刺激行业的健康生长。可以说,在当下这个时期,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相比于变现途径,AIGC 更像是一种可能性。
商业化:从IAP向IAAP混变模式转变
2024 年,短剧的商业模式呈现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IAAP”。“IAAP”指的是付费与广告的混变。
具体体现为三个。
麦芽旗下的《绝世红颜》,其 IAA 收入的单日峰值比 IAP 收入要高,并且 IAA 收入占比达到了 55%。
截至 2024 年 8 月,据了解,IAA 短剧的日消耗增长到了 3000 万。它占短剧大盘的比例在 30%以上。腾讯广告方面,已有 90%的头部剧方参与其中。并且,用户留存率比前一季度增长了 150%。
以点众为代表的头部平台和以九州为代表的头部平台等,有百余家微短剧企业进入了 IAA(In-App)赛道,将传统的 IAP 盈利模式(In-App)打破了。
《短变新局·剧促增长:2024 年微短剧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在 2024 年 1 月到 7 月这段时间里,微短剧市场的混合变现模式呈现出 148%的增长态势,而在这其中,IAA 模式成为了主要的增长动力。
图源:短剧新势力
截至目前,点众科技通过IAA、先实现了利率翻倍。
三是品牌定制类短剧依旧表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多位负责剧集广告招商的从业者向我们透露,定制短剧与长剧投放的商业诉求存在差异,所谓的竞争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短剧具有短周期、高性价比以及全链路定制等特点,其面向的是在短期内有品牌宣传需求,尤其是产品宣传需求的客户。它非常适合依据品牌的宣传策略来实施多样化的辅助打法,机动性较强且集中度较高,对下沉市场的影响力也较大。
仅在 2024 年,据不完全统计,抖音有 16 部品牌短剧播放量超过 3 亿,快手也有 16 部品牌短剧播放量超过 3 亿。其中,谷雨 X《大过年的》播放量超过 10 亿。
精品化:细节落实难度仍旧很高
精品化,一个从短剧野蛮生长之初,就被时常提起的词汇。
它曾是某些公司独自行动的方向,被当作过与长视频较量的口号。如今,它是打破成见的利器,也被视为行业健康发展的依靠。
2024 年开始,在大环境方面,针对短剧行业的乱象,出台了《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实施了“分级分类审核”和“白名单”制度,以确保所有的微短剧都能够“持证上岗”,从而引导和规范短剧的生长。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百度、网易、腾讯、阅文、美团、京东等平台陆续表明要进入该赛道,开始上线自制短剧,或者将短剧融入到平台的生态当中。例如,在美团的年度报告里可以看到互动短剧的这种形式,而淘宝也投入了千万资金以及百亿流量来扶持品牌短剧。
华谊兄弟等十几家头部长剧公司属于剧集公司。这些公司手握大 IP 和大制作,加入了短剧战局。它们的意图是直接提升短剧制作的行业水平。
“正规军”所带来的一个直观改变,是给行业吸纳了更专业的人才。例如,在美团推出的其自身短剧《我在日记本里逆天改命发》中,主角是由曾参与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的王天放来饰演的。
图源:豆瓣
短剧精品化发展至今,有一个行业认知应被广泛理解。短剧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倍速工种,不可避免地会以“性价比”作为评判标准。然而,长短剧本质上是内容形式和叙事手法的差异。二者所传达的内核,最终都要回归到情绪价值上。
当然,仅凭口头说说是不行的。能够在行业中引发轰动,促使人们的认知发生改变的,始终是那些取得成功的案例。
在这个特定的节点,《家里家外》正好成为了这个案例。它上线第 4 天,红果的播放量突破了 10 亿,追剧的数量已经超过了 200 万,话题的量也突破了 10 亿。它兼具怀旧和爽点,兼顾质感和网感,人物刻画和情感叙事都很流畅,使得《家里家外》被戏称为短剧版的《小巷人家》,并且连带着“现实主义短剧”的概念,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刷新认知,根除了沉疴旧疾。毕竟,精品化短剧这碗“细糠”,所有人都想尝尝。
炮轰字节旗下的红果 app 之后,在 3 月 14 日的微短剧盛典上,爱奇艺开启了百部港片微剧计划,并且开放了百余部可短剧化的港片 IP。
这似乎意味着,IP 会给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改变抄袭和同质的困境。在精品化加速迈进的过程中,短剧也需要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长期主义。
参考资料:
深度解读《短变新局·剧促增长:2024 年微短剧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这就是短剧的新势力。
艾媒咨询发布了《2024 年中国微短剧产业运行状况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
[3]《2025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 ,前程无忧&
[4]《中国短剧席卷美利坚》 ,正面连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