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人们开始深深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些“校园欺凌”事件呢?特别是那些“施暴者”,他们往往仅仅是十几岁的少年,为何会对自己的同伴下如此狠手呢?在探寻原因的过程中,如何对这些施暴者进行教育,也成为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好好的校园
为什么会出现“欺凌者”
与“欺凌者”生活背景、经历有关
校园欺凌者的生活经历方面,他们或许是被家人宠溺的,或许是被家人放任不管的。在家庭环境缺乏有效教养的情况下,他们会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甚至是极度压抑。因为自身没有被善待,所以他们不愿意善待别人。这样一来,“校园欺凌”就成了他们的一种发泄方式。
“校园欺凌”可能源自模仿
欺凌是一种学习行为。欺凌者通常有攻击前科,攻击是从模仿而来的,这种模仿源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具有敌意、不负责且冷漠,这些孩子在家里无法得到关怀,甚至被父母虐待,使孩子经常处于负向状态。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把痛苦施加在其他孩子身上,以此来宣泄情绪。
自我价值难以实现
有的校园欺凌者想凭借武力或某种优势去控制和欺负他人。他们具备力量,渴望控制,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价值认同,即“我想做到,我能做到”,只是这种寻求认同的方式过于极端,从而伤害到了别人。
如果孩子成了“欺凌者”
父母该如何教育
充分了解,勿妄下判断
父母不应轻易判定孩子为“欺凌者”。然而,若各种调查与了解证实孩子确实存在欺凌行为,父母就应当坦然地去面对,与孩子展开充分的沟通,以了解欺凌行为发生的缘由,尤其要对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
让“ 欺 凌者”意识到自身错误
父母需让有欺凌倾向的孩子明白恃强凌弱是错误的,也要让欺凌者知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此过程往往艰难,因很多欺凌者缺少同情心,对自身“暴行”缺乏察觉。当然,若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解决起来就会很容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欺凌者”进行心理疏导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经分析大多能看到当事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其一,性格孤僻;其二,自卑;其三,嫉妒心强;其四,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情绪中。所以,对欺凌者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
家长要自觉担当
校园欺凌者常常会给他人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倘若自家孩子时常欺负他人,甚至有欺凌行为,家长需充分知晓伤害的程度,带领孩子登门致歉,请求对方的谅解;要是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家长就得进行相应的赔偿。家长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长久的影响,家长的担当有助于孩子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相反,家长的放任和推诿可能会加剧孩子的欺凌行为。
对此,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的专家张祥梅有自己的观点,她是宁阳县首届家庭教育讲师。
一、怎么对欺凌者进行教育?
对于欺凌者,我们千万不能一开始就将其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首先最好进行正面管教。要了解孩子的欺凌行为具体属于以下哪种:是力量型的?是控制型的?还是想借此加入某个群体的孩子或者是狐假虎威的孩子?
力量型、控制型的孩子
孩子开始使用力量时,我们需让他知晓,有力量并非坏事。关键在于怎样控制自身力量以及合理有效地运用它。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与理解,有能力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人,如此才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尊重并认可他的力量感,能让他感到被接纳和认可。这样做可增加他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当他的这两种感觉得到满足后,他会愿意接受你的建议,并且更愿意去帮助别人。而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又能得到价值满足,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循环。
借此加入某个群体的孩子或狐假虎威的孩子
要先告知孩子欺负他人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接着帮助他找到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进行独立思考,以此提升判断的能力。当孩子内心有了属于自己的力量与辨识后,他就有勇气去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进而做出符合自己的正确选择。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他能够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再也无需依附于他人。
二、对屡教不改的“校园欺凌者”怎么办?
家长要给孩子普及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要让孩子知晓欺凌他人所带来的后果,还要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触及法律的红线。
1.会给他人带来极大伤害的同时自己也要承担经济赔偿;
2.严重欺凌者可开除学籍;
3.未成年人违法也要承担责任;
4.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
今日话题
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应该怎样对施暴者进行教育?
大家能够在下方进行留言,以此与我们展开互动。并且,在明天(11 月 20 日)早上 7 点 01 分所播出的《新闻早敲门》节目里,家庭教育专家还会持续与我们对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希望您予以关注并参与其中。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