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其中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他们在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培育、引导和施加影响。
习惯指的是在日常生活里逐渐形成且难以改变的行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在孩子年幼时便要求他们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
好习惯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长期坚持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好习惯时切不可急于求成,需学会与孩子沟通。善于沟通的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的同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那么,家长具体该如何做呢?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严格要求自身,需处处以自身为榜样,要给孩子做出表率。因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家长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应先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此才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防微杜渐,及时矫正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言行,就需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不能因孩子年幼就对其放任不管,不然容易使孩子陷入误区。当然,家长在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时,不能简单、粗暴地行事,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其行为,要做到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刚萌芽时就将其消除。
3.善于总结,形成规范
让孩子在坚持良好习惯和改掉不良行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持之以恒,不怕反复
家长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做好长期“历练”的心理准备,不可操之过急,不然会适得其反。家长不能因怕麻烦就不让孩子锻炼,也不能包办孩子的言行,而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惧怕反复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采访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张华,他来自曲阜市,是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教研员。张华给出了一些建议。
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开始,越小越好
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比如整理房间、擦桌子、扫地、叠被子等,如此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自理能力。
家长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使孩子爱上学习。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家长要多给予鼓励、赏识和肯定,淡化学习结果,而注重学习过程。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善于提问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家长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言语来教导孩子,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比言语更具影响力,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自身必须先做到。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努力做到不吵架、不说脏话、说话算数,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此一来,孩子在家庭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变得自信、自律、阳光且快乐。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