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据国情农情,展现中国特色,构建供给保障强劲、科技装备强劲、经营体系强劲、产业韧性强劲、竞争能力强劲的农业强国。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向来以农为根本来立国,农业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缔造了灿烂且辉煌的农耕文明,长久以来都处于世界农业强国的行列之中。
追溯中国农业强国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大历史观的较长时间维度来看待我国农业强国的演进变化,这有助于传承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有助于发展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有助于提升农耕文化与农耕文明。同时,这也有助于增强新时期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激发我们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主动和精神力量,从而为世界农业发展提供中国价值借鉴。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农业强国的地位,农耕文明一直领先于世界。2020 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从古代就以农为立国之本,创造出了源远流长且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能够长久不衰且旺盛,繁荣绵续,这离不开精耕细作的农耕制度,离不开天人合一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作观念,也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科技。中国古代农业具备先进的科学知识体系,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远古时代,华夏民族掌握了养蚕以及丝织技术。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织绸的国家。华夏民族最早栽培了小米、水稻、茶和大豆等作物,拥有世界 20%的原生物种。在古代的农业交流中,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我国较早地引进了小麦、高粱、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葡萄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对推动中国农业发展和农耕文明的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16 到 18 世纪期间,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国。中国制造的丝绸、瓷器、棉织品、茶叶等数十种商品被出口到海外,传遍了世界。这些商品对世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代之后,西方农业科技开始兴起,这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小农经济在西方工业文明的猛烈冲击下,渐渐走向衰落。中国在世界农业强国中的地位也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然而,中国历经千百年的农耕文明所留存下来的文化沉淀以及历史经验,为我们在新的时期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其中之一是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另一个是历史资源。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基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也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要求。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坚定历史自信,其次要坚持党的领导,再者要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最后要把农业强国的发展放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架之下进行统筹推进。
一是要加快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在推进的过程里,需要把握中国特色以及大国小农的实际状况。要在农业经营体系方面下功夫,在农业生产体系方面下功夫,在农业产业体系方面下功夫。要努力构建出产业链条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出现代装备强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出经营主体强的现代农业体系。
第一,要突出产业体系的链条。要加快产业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把握适销对路以及加工增值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充分把我国农耕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依靠农耕文化资源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地对产业链进行延伸,同时提升价值链,不断提高加工转化所带来的附加值。
第二,要加强生产体系的科技支撑建设。要重视基础创新,提升转化应用率。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的基本国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建设农业强国需重视科技的驱动作用,借助科技赋能来推进生产的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以及绿色化,以此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
第三,要加强生产主体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小农户以及新型经营主体这两大主体的力量。基于我国是大国且存在小农的现实状况,要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进程,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当中,促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能够有机地衔接起来,激发农业生产主体的生产积极性,从多个方面发力来推动农业强国的建设。
二是大力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农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因为科技乃是立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进程中,应当以更为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来推动国际科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进行资源的交换、人才的培养以及联合开展攻关等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活动,提高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从而在农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的制高点。
第二,要提升农业开放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企业。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农业企业集团。在把我国农资、技术等优势产能带向国外的同时,吸收国外的先进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以实现国内与国外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全球治理中积极参与,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展现出来。持续深化南南合作以及多边合作,深入地参与到国际标准规则的制定当中。为提升发展中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提供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出中国的力量。
作者:黄惠春 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