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在公众号上进行了留言。他们想要了解关于食物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高、中、低划分标准分别是什么。
了解食物中的热量,了解各种营养素的高低水平,这对我们日常选购食材和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里,对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高、低水平的划分做出了一些规定。这部分内容与营养标签结合较为紧密,因此本文中会有很多我在超市拍摄的标签图片。鉴于谭医生曾有过惨痛的经历,我特此声明,我与任何产品以及任何商家都没有任何爱恨方面的关联。
能量的高低如何划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明确规定了无能量和低能量的相关标准,而其他方面未做规定。
能量情况为:当是固体时,能量小于等于 17KJ/100g;当是液体时,能量也小于等于 17KJ/100g。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脂肪提供的能量要小于等于总能量的 50%。
下图是一款无能量的可乐,其营养成分标识十分清楚。配料表由水和一些食品添加剂组成,所以确实没有能量。无能量就意味着健康吗?显然,你只是喝进了水和添加剂,而其中的高磷酸成分会加快钙流失,对骨骼健康不利。
能量情况如下:对于固体而言,能量小于等于 100g;对于液体而言,能量小于等于 80KJ。并且在这两种情况下,其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要小于等于总能量的 50%。
标签通则未规定何为高能量,此概念无法给出具体数值。因为不同食物摄入的量不同,会导致最终摄入的能量不同。例如,水果原本是低能量食物,但如果吃得过多,它们也可能变成“高能量”食物。
能量的高低需以一天的摄入量为参考。膳食指南中对女性一天建议的能量量,对男性一天建议的能量量。标签通则中给出的能量参考量为()。所以基于这些数据,仍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起到警惕作用:
看营养成分中食物的能量情况。它是否接近或超过一天总能量的 1/3 呢?从下图的营养成分表中可以看到,能量已占全天参考量的接近 1/3 。而且如果这一餐只吃这一包薯片,是吃不饱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已经属于“高能量”食品。
2、要看食物是否单一,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否高;
要看是否有除了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这三大营养素之外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并且要看这些物质的含量丰不丰富。
蛋白质的高低如何划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对高蛋白、含蛋白质以及低蛋白、无蛋白都作出了标准规定。这能够被理解为是关于蛋白质的高、中、低的划分标准。
蛋白质含量≥12g/100g(针对固体)或者≥(针对液体)即为高蛋白,富含蛋白质也就意味着是高蛋白。许多干制肉品属于高蛋白食物。
含有蛋白质,其含量为:固体时蛋白质≥6g/100g,液体时也≥(液体对应的含量),含有蛋白质意味着有蛋白质这一营养素来源。纯奶以及酸奶的蛋白质含量通常在这个范围之内。
低蛋白:同种食物中 蛋白质所提供的能量≤总能量的5%。
无蛋白:蛋白质≤0.5g/100g(固体)或者(液体)
脂肪的高低如何划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对无反式脂肪酸做了标准规定。
脂肪含量的标准为:如果是固体,脂肪应≤3g/100g;如果是液体,脂肪应≤1.5g/100g。
无脂肪:脂肪≤0.5g/100g(固体)或者(液体);
脱脂是专门针对乳制品设定的。液态奶和酸奶的脂肪含量≤0.5%;乳粉的脂肪含量≤1.5%。
无反式脂肪酸意味着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要小于等于 0.3g/100g,这里的 100g 既适用于固体,也适用于液体。
碳水化合物的高低如何划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对低糖、无糖做了标准规定。
高碳水:标签通则中未明确具体标准。我们通常依据 GI 值来判断碳水的高低。高 GI 值的食物大多属于主食类,且多为精米精面。中等 GI 值的一般是一些薯类、玉米、干果等。低 GI 值的通常是蔬菜水果类。同时要留意添加糖的含量,每天添加糖不应超过 50g,建议在 25g 以内。若所购买食物糖含量超过 25g,需引起警惕。
奶茶属于比较经典的高糖饮料,一杯的含糖量达到 37.7g,并且还有人一天喝的奶茶不止一杯呢!
低糖:添加糖≤5g/100g(固体)或者(液体)。
无糖:添加糖≤0.5g/100g(固体)或者(液体)
所有营养素的高低标准只是一把衡量的尺子。大家必须建立全局观。要在膳食指南推荐的基础上保证膳食结构。毫无顾忌地胡吃海喝当然不可取。但一味讲究低能量也是极为不明智的。谨记:万物皆有毒,只要量够足。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