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董文龙
4 月 23 日,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的师生约 800 名。他们来到了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目的是探寻“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奥秘。
4 月 25 日,青岛中学有 50 名学生踏入敦煌研究院的莫高学堂。他们用矿物质颜料在泥坯上对古代壁画进行复制,以此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在同一天,北京赫德学校的 50 名学生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文博学馆创作沙瓶画。通过这种趣味体验,他们锻炼了专注力。
4 月 26 日,玉门油田二中有 209 名学生。他们从阳关进入,办理了“通关文牒”之后,就开始徒步穿越戈壁,去感受边塞的风情。
……
连日来,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组团前往敦煌“打卡”。他们开启了丰富多彩的研学之旅,其中包括参观莫高窟,制作泥坯画,游览阳关,体验钻木取火,办理“通关文牒”等项目。这些研学项目很受欢迎,孩子们在沉浸式游览中,动手制作中以及游戏体验中,了解了敦煌的历史文化,触摸到了千年丝路的印记。
敦煌市文旅局进行了统计,近期敦煌接待了多个研学团队。这些研学团队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四川以及酒泉等地,一共有 72 个。同时,研学学生有 1.1 万余人。研学团队在旅行社接团中所占比例为 33.4%,研学游成为了敦煌旅游淡季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一)
“加油呀!加油!再加快些速度,马上就要出火花啦!”在研学老师的引导与鼓励之下,敦煌市南街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吴城昊使劲按压钻杆,另外有两名同学用力拉拽钻火棒。过了几分钟后,钻火板渐渐冒出了缕缕白烟。当火绒开始燃烧的那一瞬间,大家都高兴得蹦跳了起来。
4 月 26 日,敦煌市南街小学组织了 80 名学生前往阳关景区进行研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了钻木取火、校场射箭等游戏。通过这些游戏,孩子们拓宽了视野,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我和同学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才从火花中钻了出来。这个过程是非常累的,然而我们凭借着努力得到了火种,这让我们有着特别强烈的成就感。
讲好敦煌故事,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于路上。敦煌市南街小学的副校长张军向记者讲述,学校为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开设了研学课程,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置身于人文遗迹的现场,以此引导他们知晓历史的变迁,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理解遗迹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阳关景区存在众多历史遗迹。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挖掘,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与阳关相关的研学素材。在这种情形之下,敦煌阳关景区研学旅行基地随之产生。并且开发出了“阳关壮别”“钻木取火”等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与互动课程,其数量达到 20 余个。
孩子们在这些课程里,能够通过听来了解敦煌、丝路历史文化;能够通过看来了解敦煌、丝路历史文化;能够通过触来了解敦煌、丝路历史文化;能够通过声来了解敦煌、丝路历史文化;能够通过悟来了解敦煌、丝路历史文化。这样可以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敦煌阳关博物馆副馆长吴丰萍如是说。
北京赫德学校八年级学生曲若溪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文博学馆沙文化研学馆内,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不同颜色的沙粒填充到玻璃瓶中,接着用铁丝进行勾勒。没过多久,一只在黄沙中翱翔的海鸥便呈现在眼前。
制作沙瓶画的过程十分有趣,其中有随意的部分,也有精细的部分。我能够依照自己的想法搭配各种不同颜色的沙粒,接着静静地进行勾勒,如此便能得到传神的作品。等回到北京后,我会购买一些材料,再次去感受这个过程。
敦煌市成功获批了 16 家酒泉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如莫高里工匠村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两关遗址、雅丹地貌等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被依托,一批文化研学、科技探秘、户外拓展等主题的研学旅游项目被开发出来,“阳关壮别”“汉简学堂”“雅丹地质”等独具敦煌特色的研学产品被推出。此外,设计了与敦煌文化相关的互动体验项目,包括壁画古法临摹、泥塑彩绘以及敦煌舞蹈学习等。这些项目能让参与者感受到敦煌文化的魅力。
敦煌研学,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敦煌研学,也是传承弘扬敦煌文化、丝路精神、莫高精神的体现。我们希望更多孩子能来敦煌,去寻找诗词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去寻找诗词中“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情境,去寻找诗词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去追寻那诗与远方。敦煌市文旅局副局长杨红如是说。
(二)
近年来,敦煌市将打造敦煌文化传承弘扬和交流共享平台作为目标。并且,敦煌市构建起了以敦煌文化、敦煌艺术为核心的研学课程体系。2022 年开始,敦煌市在每年的 12 月到次年 3 月 31 日期间设立了“敦煌文化研学季”。对于研学团队,莫高窟开放的洞窟从旺季的 8 个增加到了 13 个。鸣沙山月牙泉、雅丹、玉门关景区对全国的大中小学生免门票。这些举措助推了敦煌文化进校园。
敦煌市与各高校接洽开展研学旅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纷至沓来。
研学实践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它能够让学生开阔眼界,也能够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它还能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融合。日益升温的市场需求,对研学实践在规范经营以及内容提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月 27 日,乐动敦煌剧场四楼的《乐动敦煌》实践教学研学基地教室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布置。这间教室占地 3000 平方米,它具备多种功能,能集报告讲座、汇报演出、服装 T 台走秀、美术书法教学于一体,并且可以容纳 1500 到 2000 人同时进行研学。
甘肃演艺集团敦煌艺术应用推广研究中心研学顾问赵虎介绍道,他们把莫高窟 285 窟的中心塔柱及壁画、泥塑复制到了教室中,同时也把 259 窟的相关内容复制到了教室中,这些复制的内容可供学员驻场临摹。甘肃演艺集团投资 2000 多万元,针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研学需求,打造了这间教室,并且开发设计了敦煌乐舞、壁画临摹、敦煌服装设计等 13 个研学项目。目前已与全国的艺术类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院校有 450 所。今年,将会有 1.4 万多名艺术专业的学生前往基地进行研学。
学员参与研学游的最初想法,是在游玩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游玩。这样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并且能够在实践中锻炼沟通交流的能力、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动手协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杜永卫认为,研学产品必须“去课堂”化。要给学员提供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借助工匠的手艺,让学员融入到创作敦煌艺术品的氛围里,使学员能与艺术品紧密接触,也能与艺术家近距离交流,这样就能让学员了解到古代工匠的艰辛以及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研学,学员能够了解敦煌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这样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敦煌文化。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