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馒头和包子分不清?古人也如此,考古研究员解读

Time:2025年04月02日 Read:4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资料图:现代的馒头、包子。图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新网北京 3 月 27 日电,记者宋宇晟报道:“有些南方人时常会把馒头称作包子,把包子称作馒头。我们不该取笑他们,因为古人对此也并非分得十分清楚。”那为何现在会有一些人分不清馒头和包子呢?中国古人日常所吃的面食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仁湘在日前举办的一场讲座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王仁湘认为,馒头和包子之间的瓜葛从很早以前就有了。“反正就是一个圆圆的东西,即便里面包着馅,也能够叫做馒头。”

唐代的一些馒头是有馅的。《清异录》中记载的“玉尖面”就是馒头,它是以熊白和鹿肉为馅的,是唐德宗非常喜爱的食物。包子在五代的时候开始成名。《清异录》提到,在五代的汴梁阊阖门外有“张手美家”食馆,主要售卖节令食物,在伏天的时候有一款“绿荷包子”。

资料图展示的是我们如今常见的包子。这张图是某面点师在操作技能比赛中制作的面点。该图由王思哲拍摄。

宋代时,包子成为了馒头的“别名”,然而二者还是不太容易分辨。在宋人所著的《燕翼诒谋录》里有明确的记载,说“仁宗诞生之日,赏赐给群臣包子,这包子也就是馒头的别名。如今世俗中把揉面发酵,有的有馅,有的没馅,蒸熟了吃的就叫做馒头”。

《梦梁录》有记载,宋代临安城中存在羊肉馒头、糖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等。在这些当中,这里所说的馒头实际上就是包子。王仁湘表示,由此可见,在历史上“馒头”和“包子”的称谓曾有混用的情况。

王仁湘在讲座里展示了考古照片,其中有一张图,图中的文物是陕西宝鸡八鱼镇宋墓出土的蒸笼图砖雕。这张照片是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拍摄的。

如果说包子是由馒头发展而来的,那馒头就是从蒸饼之中产生的。

王仁湘表示,《晋书•何曾传》提到何曾有“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样的说法。“现今十字开花的馒头,在古籍中被称作‘蒸饼’,这里记载的应该就是它。”

《赵录》中提到后赵的石虎喜欢吃蒸饼,常常把干枣和胡桃瓤当作馅放在蒸饼里蒸,要等蒸饼裂开了才吃。很明显,这里所说的“蒸饼”是有馅的。

王仁湘介绍,古代面食实际上都被称作“饼”。只要是将面粉和在一起、进行合并而做成的食物,就都被称为饼。这是古代面食所共有的名称。

因为具体烹饪方法存在差异,所以有了蒸饼和汤饼的区分。蒸熟的面食被称作蒸饼,煮熟的面食则被叫做汤饼。古人曾经把面条也称为汤饼,原因是面条是用热水煮熟的面食。而“面条”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晚。

王仁湘在讲座里展示了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这是中新网记者宋宇晟所拍摄的。

此外,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烧饼是从西域传入的。《后汉书》有记述称,汉灵帝喜欢胡饼。而这里所说的“胡饼”就和今天的烧饼差不多。

白居易有诗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此诗确切地指明了胡麻饼不同于本土的蒸饼。

饺子和馄饨这两个词语的关系与包子和馒头相似,它们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混用的情况。

我们今天常见的饺子,在古代有着不同的名称。其中有牢丸,还有角子,以及扁食、水包子、水煮饽饽等诸多名称。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