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郁 LiYu
性别:女
单位: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名称:预防兽医学
研究方向:动物传染病学与兽医公共卫生学
技术职务:教授
行政职务:
办公电话:*************
办公传真:*************
E-mail:
实验室主页:
通讯地址: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政编码:
李郁,女,1962年12月生,硕士,民盟盟员。现任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是教学名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身为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课程组组长。他是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安徽省生猪产业体系疫病防治岗位专家以及疫病防治功能研究室主任。还是安徽省猪病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是安徽省综合评标专家,属于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也是合肥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专家组成员。兼任两个分会的理事,分别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理事和兽医食品卫生学分会理事,同时还是中国兽医协会会员。他是合肥市蜀山区第三届人大代表。
从事兽医公共卫生的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 16 项,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若干。获安徽省科技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分别在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获得。获科技成果 8 项,时间分别为 2013 年、2012 年、2012 年、2010 年、2008 年、2002 年、1996 年、1995 年。获发明专利 1 项,在 2001 年。制定省级地方标准 1 项,在 2011 年。制定市级地方标准 1 项,在 2010 年。2005 年到 2012 年期间,有 32 篇科研论文是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的。在这些论文中,有 3 篇被 SCI 收录。同时,还主编了 1 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且参与编写了 4 部教材。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984 年留校在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那时起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给本科生讲授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检验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兽医生物制品学、水产微生物学、动物检疫学。也给研究生讲授课程,包括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动物传染病学进展、高级畜禽传染病专题、动物传染病学实验技术。承担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包括家畜传染病学、畜禽群发病防治、微生物学及微生物检验学。指导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实习,同时也指导动植物检疫和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生产实习。
主持了 6 项安徽农业大学的教学研究项目,对《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发表了 2 篇与之相关的教研论文,还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参加了动物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2007)的建设,担任主要骨干;参加了安徽省预防兽医学重点学科(B 类)(2008)的建设,担任主要骨干;参加了安徽省预防兽医学教学团队(2008)的建设,担任主要骨干;参加了“动物微生物学”省级精品课程(2007)的建设,担任主要骨干。
教学成果:
2006 年在安徽农业大学举办的第五届青年教师教授、副教授组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
2010 年进行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动物医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这一工作,该工作获得了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获奖排名中处于第九位。
2008 年进行了“加强《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选修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此研究获得了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且排名第一。
2010 年,通过整合学校的优势资源,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来培养动植物检疫专业合格人才,此成果获得了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且在排名中位列第三。
2010 年参与编写了《动物医学实验教程》(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并获得了安徽农业大学“十一五”优秀教材一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
1.动物传染病学;2.兽医公共卫生学
主要科研项目:
主持安徽省科技厅的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为“猪圆环病毒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持安徽省科技厅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该项目为“鸡毒支原体 F 株对预防鸡慢性呼吸道病的研究”(***********)
主持安徽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是关于副猪嗜血杆菌 tbpA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功能研究。
主持家畜疫病病原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该课题是“副猪嗜血杆菌转铁结合蛋 tbpA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应用 PCR 技术对安徽省动物性食品中李斯特菌进行调查及其毒力展开研究”,该项目由其主持。
主持了安徽省教育厅的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该项目是“沙门菌多重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研究”。
参加了由国家科技部开展的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养猪业避灾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示范”。
合作承担单位负责主持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重要人兽共患病原菌新型检测试剂盒的中试与示范”。
参加安徽省科技厅的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猪高热病病因诊断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参加了安徽省科技厅十五二期科技攻关项目“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研究与开发”。
参加合肥市科技局的科研项目“高活性虫草真菌的选育及其培养物应用研究”,该项目编号为 2006(014)
参加安徽省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规模化猪场呼吸道疾病防止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第四期)。
主要科研成果:
1.科研奖励
安徽省科技奖的科技进步类有一个二等奖,名为“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研究与开发”,其编号为 2010 - 2 - R3
安徽省科技奖的科技进步类三等奖是“优质高繁殖力瘦肉型圩猪新品系培育及配套组装”,该奖项的编号为 2011 - 3 - R5
安徽省科技奖科技进步类有一个三等奖,名为“猪圆环病毒病防止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获奖编号为 2012 - 3 - R1
2.成果鉴定
安徽省有一项科技成果名为“猪圆环病毒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编号为 12 - 098 - 01
安徽省有一项科技成果名为“猪高热病病因诊断及防止关键技术研究”,其编号为 13 - 067 - 02
安徽省有一项科技成果为“低应激断奶仔猪保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其编号为 10-557-02
安徽省有一项科技成果为“高活性虫草真菌的选育及其培养物应用研究”,其编号是 08 - 099 - 04 。
安徽省有一项科技成果为“优质皖南黑猪选育扩群与推广”,其编号是 12-321-07
3.发明专利
制备同步检测鸡四种病毒的试剂盒的方法,其专利号为 ZL 981.1,该方法在相关排名中处于第二的位置。
4.制定地方标准
规模化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DB34/T 1577-2011)处于首位
(2)规模猪场猪圆环病毒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排名第一
代表性论文论著:
从 2011 年的【J】文献中可知,从猪体内分离出了 2 型(PCV2)病毒。该文献来自于 和 ,其卷期为 10(8),页码范围是 1024 - 1031,作者为第一作者。
ERIC-PCR 的相关研究在猪的【J】类文献中。2011 年,发表于 10(13)期,页码为 1694 - 1698 ,本人为第一作者。
KPG 的 以及 从 【J】的 中提取的 进行 PCR-RFLP 分析 ,2011 年,10(20)期:2669 - 2674 (通讯作者)
安徽省有部分猪场存在猪圆环病毒 2 型的感染情况。此调查结果发表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7 年第 29 卷第 9 期,页码为 732 - 734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参与了此次调查。
安徽省进行了猪圆环病毒 2 型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成果发表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年第 22 卷第 3 期,页码为 330 - 332 ,其通讯作者参与其中。
安徽省的猪圆环病毒 2 型毒株被分离出来并进行了鉴定。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年第 22 卷第 3 期,页码为 301 - 304 ,其中有通讯作者。
副猪嗜血杆菌安徽分离株的致病性与 RFLP 基因型存在相关性。该研究发表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时间是 2009 年,期刊卷期为 31 卷(8)期,页码范围是 610 至 613 页,第一作者参与了此项研究。
安徽的 PRRS 发病猪中分离出了副猪嗜血杆菌,并对其进行了鉴定以及耐药性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 年第 21 卷第 8 期,作者为第一作者,相关内容在第 682 至 685 页。
合肥市市售猪肉中分离出了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并且对其 hly 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 年第 23 卷第 6 期,作者为第一作者。
对屠宰生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和药物感受性分析。该研究发表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 年第 24 卷第 1 期,页码为 67 - 70,第一作者参与了此项研究。
屠宰生猪时,对多重耐药沙门氏菌 I 类整合子与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该检测结果发表在《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 年第 24 卷第 4 期,页码为 327 - 330 ,第一作者参与了此次检测工作。
合肥市零售猪肉里的沙门菌分离株存在多重耐药谱。该研究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时间是 2007 年,卷为 28 期,期数为 12 ,文中提到第一作者,且文中明确指出相关数据为 1246 。
安徽省对猪源沙门氏菌的耐药及多重耐药性进行了监测研究【J】。该研究成果发表于 2010 年的《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其卷期为 22(3),页码范围是 296 - 300 ,第一作者参与了此项研究。
规模猪场临床健康猪存在沙门氏菌带菌情况,并且对其进行了耐药性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 年第 26 卷第 9 期,作者为通讯作者,相关内容在第 888 至 890 页。
合肥地区进行了沙门氏菌带菌情况的调查,同时还对其血清型与基因型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 年第 23 卷第 7 期,页码为 582 - 585 ,通讯作者参与了此项研究。
安徽省部分地区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工作,并且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 年第 31 卷第 3 期,页码为 197 - 200,其中有通讯作者。
建立了鸡毒支原体强毒株与 F 疫苗株的双重 PCR 检测方法。该方法发表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 年第 23 卷第 5 期,页码为 467 - 469,通讯作者参与其中。
猪圆环病毒 2 型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得以建立。该检测方法发表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2 年第 25 卷第 4 期,页码为 487 至 491 页,其通讯作者参与其中。
肉鸡屠宰加工生产链中对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利用 ERIC-PCR 进行了溯源。该研究发表于《食品科学》2012 年第 33 卷第 17 期,作者为通讯作者,文中指出相关内容在 48 至 53 页。
副猪嗜血杆菌的转铁结合蛋白 A 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与鉴定。此研究发表于《中国兽医科学》2012 年第 42 卷第 10 期,页码为 1053 - 1057,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参与其中。
猪链球菌 2 型安徽分离株对毒力基因进行了检测,包括 epf 和 sly 。同时也对这些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动物医学进展》2012 年第 33 卷第 12 期,通讯作者参与其中,研究结果显示在 12 至 16 页。
担任副主编的《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 2009 年 8 月出版。
参编了《动物性食品卫生病原体检验》这本教材,它属于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2009 年 11 月。
参编了《兽医生物制品实验指导》,此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中国农业出版社于 2008 年出版,该书的编号为 2
参编了《动物性食品卫生学实验指导》(属于国家级面向 21 世纪的课程教材),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2006 年 12 月。
参编了《动物医学实验教程》(属于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该书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是 2010 年 10 月。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