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功能初体验】
自今年起,AI在手机中的存在感明显增强。最初推出的AI功能多集中在实用工具上,例如拍照时AI可一键去除照片中的无关人物或杂物,OPPO和小米甚至推出了AI反光消除技术。此外,AI文生图、AI写作助手等应用也颇受欢迎,然而,由于其实用性极高,消除功能已成为用户最常使用的AI功能之一。
【AI智能体崛起】
2024年下半年,手机AI技术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AI智能体成为了市场的主流。在这个时间节点,荣耀品牌在9月份率先推出了由大模型驱动的YOYO智能体,紧随其后,vivo、OPPO等品牌也纷纷将原有的语音助手升级,使其具备了自主决策的能力。而小米的澎湃OS 2系统中的“超级小爱”功能更是实现了进一步的突破,新增了屏幕识别、跨设备指令执行等创新功能,标志着AI技术正从单一功能向系统级协作的方向发展。
【硬件与算法的双向推动】
手机制造商在最初推广AI技术时,更倾向于突出计算能力的指标,例如,2023年的终端大模型已经能够处理高达70亿的参数运算。然而,随着模型轻量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便是中低端手机也能够运行基础的AI功能,从而为多模态交互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目前,AI技术不仅能够理解用户的指令,还能整合视觉、语音等多方面的数据,使得人机交互更加贴近人类自然的交流模式。
【从加分项到标配】
2023年,AI技术仍是高端手机的独特优势,然而到了2024年,它已经变成了2000元以上手机的基本配置。尽管如此,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依然将价格和硬件配置放在首位,AI技术并未成为他们决策的关键。厂商之间的“军备竞赛”实则是一种战略部署——没有人愿意在未来AI生态中落后。
【未来:平台级整合】
当前,手机中的AI技术正迈向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从零散的功能向整体系统集成的过渡。一旦AI智能体能够无障碍地调用摄像头、传感器和应用数据,部分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功能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真正的转折点可能在未来几年显现:当AI深度嵌入日常生活场景,用户对其产生依赖时,其商业潜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展现。到那时,“AI手机”将不再是一个仅仅用于营销的概念,而是数字生活的一种标准形态。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