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造假乱象触目惊心】
近期,北京市警方成功侦破了一起涉及“手机墙”的刷单诈骗案件,该案涉案金额超过1200万元人民币。犯罪分子动用了2000多部手机,模仿正常用户下载并注册应用程序,通过虚构的数据来骗取推广费用。此案件再次将互联网领域内“流量造假”的混乱现象暴露于公众面前。
【“手机墙”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该诈骗团伙采取了一种多级分包的运作方式:业务首先由推广公司承接,接着转手给渠道商,最后由小型技术公司负责具体执行。其犯罪手法呈现高度的“工业化”特征——在汕头某涉案公司现场,警方查获了一个由近百部手机构成的“手机墙”,这些手机全天候自动执行下载、注册等操作,每部手机每天能够生成数百条虚假数据。在2018年的重庆左岸科技公司案例中,此类做法已有先例可循,该公司当时曾使用超过万部手机进行虚假交易。
【行业潜规则吞噬推广费用】
业界人士指出,通过正规途径吸引新用户的费用大约为每人4元,然而,虚假的流量刷单行为却严重侵蚀了推广费用。以游戏产业为例,尽管刷单后注册用户数量急剧上升,但付费比例却保持不变,呈现出典型的“数据虚胖”现象。某网络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表示,在其应用的下载量中,真正活跃的用户占比不到10%,其余的几乎全是被机器制造出来的“无效数据”。
【三重危害冲击市场生态】
企业遭受损失,广告投放者投入了高额的推广费用,却未能吸引到真正的用户。同时,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推广预算被不法分子骗取,陷入了经营的困境。
用户常受误导:这类刷量应用以虚假的排名诱导用户下载,然而用户下载后往往迅速卸载,这不仅造成了流量的浪费,同时也对用户的体验造成了损害。
市场失衡:低劣商品通过虚假销量抢占优质商品的展示空间,造成了“以假乱真”的恶劣循环。中国政法大学的朱巍教授强调,此类行为已触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安全法》等众多法律法规。
【根治乱象需多方发力】
丁道师,一位互联网评论员,提出了构建“流量防火墙”机制的建议,并强调推广方需提供包括用户活跃度、留存率在内的多维度数据以供验证。法律界人士则主张提升违法行为的代价,对那些组织刷量团伙的行为,应按照诈骗罪进行量刑,一旦涉案金额超过五十万元,便应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目前,北京法院已经对相关案件作出了有罪判决,涉案公司的首要分子均已被判刑。平台类企业同样需要提升其风险控制机制,比如某知名应用市场已经采纳了设备识别码、用户行为分析等先进技术来辨别无效流量。
【回归产品本质才是正道】
警方不断加强打击力度,并采取技术手段进行反制,2023年,主要移动广告平台的虚假流量比例已经下降至15%以下。专家指出,企业应当摒弃“流量至上”的观念,将资源用于产品改进而非数据造假。只有构建起以真实用户价值为基准的评估机制,才能从源头上消除流量造假的生存条件。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