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假生活现状】
在八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开展的一项调研揭露,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这一比例高达55.06%)在暑假期间选择了“宅在家中刷手机”作为休闲手段。与此同时,调研数据还显示,有高达72.87%的受访者声称他们在暑假期间制定了周密的计划。然而,遗憾的是,仅有36.34%的人能够切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实施。尽管有36.28%的学生对他们的暑假生活感到满意,但超过半数的学生——具体来说是52.73%——却觉得这种满意并非直接源于金钱。这一发现暴露了大学生在假期生活中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渴望拥有自由安排时间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又难以戒除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智能手机的全面渗透】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用户总数已经顺利突破6.56亿大关,特别是20至29岁的在校学生们,他们构成了这一庞大用户群体的中坚力量。在这些用户中,大学生们几乎每人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其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依据相关调研数据,超过六成受访者坦承患有“手机依赖症”,其中甚至有近一成的人认为手机已完全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手机的多功能性使其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将情感寄托于手机内容,进而形成了所谓的“数字隔阂空间”。
【封闭生活的潜在危害】
长时间沉迷于手机使用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根据《科学》杂志在201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过度依赖手机可能会增强焦虑情绪、降低学业表现以及减少幸福感。此外,长时间远离现实社交活动,可能会减少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甚至可能激发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在经济压力持续攀升以及就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一些学生在经历求职失败后,往往倾向于寻求父母的帮助,这样的做法无形中加剧了他们消极的循环态势。
【暑期替代性选择的建议】
暑假期间的两个月实际上蕴藏着无穷的机遇,比如,投身兼职岗位,我们不仅能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还能感受到经济独立带来的满足感;参与志愿服务或实习,有助于增强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即便是一次短暂的旅行或是学习一项新技能,也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眼界。正如一位智者曾经指出:“若青春岁月只是沉溺于刷微博、游走于淘宝,仅限于那些即便八十岁老人也能轻松完成的活动,那么这样的青春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只有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假期才能真正地展现出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结语:平衡与行动】
手机并非罪恶的源头,其关键在于人们的使用方式。大学生们需警惕“虚假充实”的诱惑,不能让零散的浏览取代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让虚拟的交流取代真实的成长经历。在规划暑假的闲暇时光之际,不妨将“降低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作为一个追求的目标,进而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比如每日安排一小时的户外运动、每周完成一项实际操作任务)来战胜自身的懒惰,使假期变成个人成长的宝贵时机,而非浪费时间的空白。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