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姿态,平等沟通
面对孩子对手机游戏的过度沉迷,家长们理应先调整自身的态度。应避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指责,因为这样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比如在享用晚餐后的散步时光,以提问的形式了解孩子对游戏的喜爱之处:“你觉得这款游戏最让你着迷的是什么?”这或许源自于游戏关卡的成功体验,亦或是与伙伴们并肩作战所获得的社交满足。在倾听孩子阐述情况后,家长们可能会提出他们的担忧:“我发现你最近经常揉眼睛,要不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保护好你的视力,好吗?”这种对话有助于加深双方之间的信任。
共同制定使用规则
双方在达成共识后,需将既定协议具体化为详细条款。提议举办一场家庭聚会,使用空白纸张详尽记录各项规则:平日游戏时长不得超过40分钟,周末时长可适当延长至90分钟;并确保所有作业在家长审核无误后才能开始游戏。此外,还需明确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例如,若超过规定时间,则需从次日游戏时间中相应扣除超出的时长。制定完规则,我们建议将其打印出来,并张贴在书桌旁显眼处。此外,家长们应率先垂范,同步调整自身行为。比如,在晚餐结束之后,家庭成员们都应将手机放入预先设定的收纳盒内,并保持至少一小时的静置,以实际行动来践行我们的共同约定。
丰富现实生活体验
众多儿童对游戏情有独钟,这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家长们可以尝试带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探索测试,以发掘他们内心深处的兴趣所在。如果孩子对游戏中的建筑元素特别感兴趣,那么他们可以报名参加乐高机器人课程;而若他们对角色扮演游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那么戏剧表演班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每周需举办不少于两次的家庭户外聚会,无论是悠闲的公园野餐还是夜间的星空观赏,这些活动均有助于加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的是,要保证孩子们在活动策划中有所参与,比如,可以让他们来规划周末的骑行路线,从而增强他们对活动实施过程的掌控感。
构建心理支持体系
长时间陷入某种事物的沉迷或许揭示了心理层面的困扰。为此,我们提倡建立“情绪日记”机制,鼓励家长在每晚入睡前陪伴孩子,用十分钟时间梳理情绪变化。若观察到孩子因学业上的挫折而转向游戏寻求慰藉,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将大目标细化为若干个小目标,并在每个小目标达成后,提供非电子形式的奖励,例如特制的书签。同时,我们定期举办家庭才艺展示活动,借此机会让孩子们在绘画、魔方等非游戏领域展现他们的才华,从而逐步重建他们的自信心。遇到严重的焦虑状况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家校协同监督机制
家长应每隔两周与班主任沟通,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和社交活动表现。如果教师提到学生在课间常讨论游戏攻略,家长可以提议教师举办以“屏幕时间管理”为主题的班会,利用同学们的相互影响进行引导。同时,家长群可以组织实地读书活动,以此来替代网络交流。在寒暑假将至之际,务必与各科教师进行交流,明确假期作业的具体规定;并且,帮助孩子制定将娱乐与学习融合的日程表,旨在假期期间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学业下滑的现象。
面对手机游戏成瘾的现象,家长们应当保持耐心,通常情况下,需要经过2至3个月的持续辅导,效果才会逐渐显现。关键是要帮助孩子认识到,相较于虚拟世界,现实生活充满了温情和无限的可能性。当孩子主动提出“我们去踢球,今天我不想玩游戏了”这样的建议时,这就说明我们的干预措施正在发挥正面的作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