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的基本概念
无线网络,亦即无线局域网(WLAN),是一种基于无线电波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系统,其功能与有线网络相仿。然而,最显著的差异在于传输手段。它运用无线电技术,舍弃了传统的有线连接,实现了设备的无线连接。这种网络形式,让用户得以摆脱线缆的束缚,更加便捷地接入网络。
常用的无线标准
目前常见的无线标准主要有三种:
1. IEEE 802.11a在5GHz的频段范围内进行数据传输,其传输速度相对较快;然而,这种传输方式并不符合802.11b标准的要求。
2. IEEE 802.11b:使用2.4GHz频段,传输速度较慢,但兼容性较好。
3. IEEE 802.11g该设备工作在2.4GHz频段,不仅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而且能够与802.11b标准相兼容,从而保证了向下兼容性。
在众多技术规范中,802.11b一度处于领先地位,然而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802.11g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而逐步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的强劲对手。
802.11g是否会取代802.11a
尽管802.11g和802.11a都具备较高的传输速度,然而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不兼容的问题。802.11g在2.4GHz的频段内工作,而802.11a则选择了5GHz的频段进行操作。802.11g因其卓越的兼容性和较快的传输速度而备受赞誉,相比之下,802.11a在5GHz频段中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少。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无线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有望实现,在2.4GHz与5GHz两个频段之间,用户能够享受到无缝的漫游体验。
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信号传播的远近因场景而异。在开阔的户外,信号能覆盖的距离可达到100至250米;若进入半开放空间,例如办公室,其信号覆盖范围大约在35至50米之间;而在室内,信号传播的距离会受到墙壁、隔断等障碍物的影响。
无线网络对人体的影响
无线局域网设备的功率输出并不高,一般仅在毫瓦这一数量级,相较于手机或无线对讲机,其能量释放量明显较小。再者,无线网络设备一般不会像手机那样紧贴人体,因此,它们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非常低。
构建无线网络的基本设备
要搭建一个无线网络,通常需要以下设备:
1. 无线网卡:安装在终端设备上,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2. 无线接入点(AP):负责将无线设备连接到有线网络中。
在局域网内设置接入点AP,同时在终端设备上安装无线网卡,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无线网络的接入。
Ad-Hoc模式
Ad-Hoc模式是无线局域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它使得配备了无线网卡的设备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交流,无需借助接入点(AP)。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处理临时性的点对点通信需求,例如在两台电脑之间进行文件传输等操作。
Infrastructure模式
基础设施模式形成了一个融合了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复合架构。相较之下,Ad-Hoc模式则要求配备无线网卡的设备必须借助接入点(AP)来完成数据交换。这种模式具备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特别适合于结构较为繁杂的网络环境。
AP支持的无线工作站数量
在理论研究领域,单个接入点(AP)可为C类IP地址的局域网提供支持,然而,为确保网络运行的高效性,我们建议,每台接入点所连接的无线设备数量应限制在15至25台之间。若连接的设备数量超出此范围,网络将可能面临拥堵问题,进而影响数据传输的效率。
无线漫游功能
无线漫游的机制与手机漫游的原理基本一致。装备无线网卡的设备能够在多个接入点之间灵活切换,确保了网络连接的连续性和稳固性。此功能在宽敞的办公区域或公共空间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确保了用户在移动时能够不间断地使用网络服务。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