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莹火虫的后花园点击直达
英语是什么?
我相信许多学英语的人未曾思考过这个问题。就像我自己,是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的。我一直将英语视作一门语言,然而语言究竟是什么呢?我从未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思考。
读这本书时,作者让我有所启发:英语是用于沟通交流的工具。从那时起,它在我心里变得很贴近实际生活了。英语就是一个工具,若要掌握它,就必须使用它。
作者曾是英语老师,他在教学时察觉到英语学习的弊端。课堂上,老师持续教授语法,剖析时态,还将一个句子进行拆分讲解。一个句子居然能占用一堂课的时间来讲解,并且是用母语进行讲解的。所以难怪学生对英语毫无兴趣,在课堂上都昏昏欲睡。
我们在学校学习英语的情景是不是很像呢?我们学习英语已经很多年了,可最终却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甚至连别人说的话都听不懂。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哑巴英语,却一直都不明白自己这么认真地学习,为什么还是没有学好英语,真是稀里糊涂的。
想想孩子学会说话的过程。起初教孩子说话,是从大人多说话开始的。我们依据实际环境,不断地指着各种物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收我们输出的信息。最初他们对我们的语言没有反应,最多只是盯着我们一张一合的嘴巴。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他们才突然发出模模糊糊、不清晰且不标准的音节。我们可能会发笑,不过这肯定不是嘲笑,仅仅是觉得他们的发音有些奇特且好笑罢了。在大人持续不断地输出语言的过程中,孩子经历了“语言沉默期”,之后终于学会了如何说话,这个过程语言学家通常将其称为“习得”,而非“学习”。通常情况下,孩子学会的第一种语言被称作母语。
对应我们的二语学习,我们并非像母语习得那样获得。大多数人是跟着老师,从单词、语法、语义、结构这些理论开始,一板一眼地学习。所以,大多数人即使学了很多年二语,最终也只是学到了一个“哑巴语言”,即能考高分,但不会说(或者说得很糟),甚至在面对面交流时听不懂别人所说的内容。
此时,我们大概应该明白为何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或其他语种),却依旧学不好。 此时,我们应该明白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或其他语种)却学不好的原因。 此时,我们大概能明白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或其他语种)却难以学好的缘由。
你的目标不是为了考试的话,我觉得本书作者 A.J. Hoge 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怎样才能“轻松地”学习英语呢?作者针对英语学习给出了“7 点”:
1、 not
这条规则是关于背单词的。几乎所有学英语的人都无法摆脱背单词的命运。然而,有多少人从开始背单词,又以放弃背单词而结束呢?到底需不需要背单词呢?我的答案是肯定需要!作为一个过来的人,我就是经过好几次反复才走上正轨开始好好背单词的人。最开始一天都坚持不了背 5 个单词,而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还是背单词,心态发生了巨大转变,“not”起到了重要作用。“not”的大意是不要脱离句子背单词,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把对应的例句写下来,把单词放入情境中去熟记。用这种方法背单词,能更牢固地记住单词的意思。
2、 Your
学英语时,不要学语法。一直不停分析句子、拆散一句话,学到的只会是哑巴英语,对英语的热情也会很快被磨灭。除非是应付特定考试的人群,否则强烈建议丢掉语法学习(如果有在学习这部分)。
用你的耳朵去听,而不是用你的眼睛去看。
这条规则突出了听力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在学英语时通常重视阅读而轻视听力,其中部分原因是“听不懂”,所以他们更有意地避开了听力。而作者觉得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坚持进行大量的听力输入,要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听,让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磨耳朵”。
4、 is the key to
正在尝试在一个时间段内反复听同一个听力材料,效果比只听一遍好太多。然而,反复听同样的材料容易产生厌倦感,对此作者给出了一些对应的小技巧,例如在不同的阶段将注意力放在不同的部分。
5、 and
这条能够对应 rule 2。作者觉得在持续进行听力练习以及坚持阅读的过程里,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语法。我将此理解为“耳濡目染”,即通过长时间的有效输入,下意识地学会了怎样正确地表达,就如同小孩学习说话那样。
6、 real and your
不要通过教科书来学习英语。教科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度注重语法,且大多数内容是书面英语。而这不符合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即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合适的呢?作者建议选择那些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写的书或者文章来阅读。在此补充一点:英语母语的播客也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对话类的播客。想想我们学习说话的过程,单词并非单独出现,而是以句子的形式呈现。在单词之间,可能没有语流上的停留,但我们却能精准地分割句子和词组。1996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为《by 8--old》,该论文通过对 8 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实验,得出婴儿是通过“概率方法”来做出判断的结论。
7、 to in with -and-
最后一条规则能够与作者另一个材料中的小故事相对应,也能够与本身的课程相对应。要跟着主持人的节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练习来培养英语思维。我之前听过一门课程,这门课程在喜马拉雅 APP 上可以收听。它很适合初级学习者,课程中的故事短小且简单。主持人会反复提问,经过几遍之后,基本上都能抓住故事的中心思想。在快速(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英语氛围,思维也随之发生改变。
以上是《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的“7”给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较好的学习方法,正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的我推荐大家尝试一下,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作者的观点大多是以外语学习理论专家 D. 所提出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克拉申觉得,语言的掌握是在能够理解的真实语境中自然而然地达成的。它无需进行“有意识”的学习、训练以及运用语法知识。克拉申最为重要的有 5 个假设理论。这些理论对二语学习者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他的《and in 》,并且写过一篇笔记,可在公众号进行阅读。相信读完之后会对语言习得机制有更清晰的认识。回过头来读一读 A.J. Hoge 的“7”,这样就能更好地去实践,也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