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管理制度(26-28)
学习目录
01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
传染病疫情报告应急管理制度
03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自查制度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制度
为让全院医务人员以及新上岗人员知晓并掌握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提升对传染病疫情上报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强化工作中的上报意识,学会传染病防治和职业防护知识,自觉依照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相关规定行事,熟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程序及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拟定了此培训制度。
培训对象包括所有在岗的医务人员,以及新上岗的人员,还有实习人员、进修人员以及规培人员。
公共卫生科每年需依据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来制定培训计划。同时,要结合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做出相应计划。并且要分层次、分时间地安排培训内容,将有计划的培训与应急性、临时性培训有效地结合起来。
三、培训目的:
医院领导及中层干部等管理者通过培训,了解并掌握了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强化了对传染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支持并加强了传染病管理工作中人、才、物的投入,领导和协调好了医院传染病管理的各项工作。
公共卫生科的管理与工作人员通过培训,能够正确了解和掌握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防护措施、疫情报告程序及公众预防指导原则。他们的管理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督导检查工作也会得到加强,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了解到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掌握了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提高了对传染病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增强了工作中的上报意识。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相关规定。通过培训,全院医务人员熟悉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和职业防护知识。
通过培训,全院工勤人员能够正确掌握方法和流程,即能够正确掌握传染病人用物及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和流程;通过培训,全院工勤人员的消毒隔离及职业防护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培训,新进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他们能够掌握传染病防治和职业防护的知识。同时,他们会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相关规定。并且,他们会熟悉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程序及要求。
四、培训内容:
(一)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操作规范。
(二)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三)重点传染病诊疗方案和监测方案。
(四)传染病疫情报告程序及相关要求。
(五)传染病的处置规范及处置流程。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
7.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培训。
考核方面:要依据培训内容给参训人员出试卷。对于考试不及格的人员,需要让他们参加补考。
传染病疫情报告应急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传染病疫情监测及信息报告管理,需及时准确掌握异常信息,以便快速有效处置传染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以下制度。
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医院领导担任总指挥。此领导小组负责对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进行统一领导,同时进行统一指挥,并且实行责任追究制。
二、领导小组设置了办公室,其成员由医院的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组建了医疗救护组合、消毒防疫组合、专家技术组合、后勤保障安全组合、政治思想宣传组合这 5 个组合以及一支应急队。医院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各个科室以及各个部门都在自身职责范畴内把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做好。
此项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保持常备不懈的状态。要贯彻依靠科学的理念,实现统一领导,做到反应及时,采取措施果断,加强合作。
四、 应急报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爆发、流行的;
发现甲类传染病的病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型肺炎的病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冠肺炎的病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的病人;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病原携带者;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疑似病人。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
(四)发生或者发现群体性疾病;
(五)发生剧毒物品、放射源物品等丢失的。
发现乙类传染病疑似的病人,应当在事件发生后 6 小时内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
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在事件发生后 12 小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当在事件发生后 12 小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疑似的病人,应当在事件发生后 12 小时向医院主管部门报告。
医政科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护理部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感染防控科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公共卫生科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门诊部负责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医院会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组织的内容是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任何个人不得授意他人缓报突发事件。
接到报告后,指挥部要组织力量去对报告事项进行调查核实以及取证。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且要及时报告调查的情况。此外,还需要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各个部门的人员需要立刻抵达规定的岗位,并且要服从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以及调动。
应急预案启动后,办公室具备指挥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科室的权力;也拥有调配各科室仪器设备的权力。
应急预案启动后,所有在职人员都必须服从指挥部及办公室的调动安排,且没有任何条件可讲。
应急预案需要依据事件的发生与变化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订和补充。
对于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可请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等;对于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可请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等;对于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可请示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等。
在诊治过程中,如果发现了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例,那么应当在 2 日内做出明确的诊断。
甲类传染病的病人死亡后,尸体由其所在科室负责监督处理,处理后应立即火化;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的病人死亡后,尸体由其所在科室负责监督处理,处理后应立即火化;乙类传染病中的疑似肺炭疽的病人死亡后,尸体由其所在科室负责监督处理,处理后应立即火化。
甲类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转诊或死亡后,应对病人接触区域的仪器及物品进行终末消毒;乙类传染病中的非典型肺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转诊或死亡后,应对病人接触区域的仪器及物品进行终末消毒;乙类传染病中的新冠肺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转诊或死亡后,应对病人接触区域的仪器及物品进行终末消毒;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疑似病人转诊或死亡后,应对病人接触区域的仪器及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各部门需要密切地进行配合,彼此之间要相互协作,要恪尽自己的职责,并且要积极地配合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自查制度
为提升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报告率,防止出现漏报以及迟报的情况,特地制定了本制度。
“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自查。
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主管院长、公共卫生科科长以及疫情报告员,至少每季度要对医院相关科室的疫情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公共卫生科疫情直报员每半月进行一次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的自查。
每月公共卫生科要负责汇总分析全院传染病登记报告自查资料,并且提出改进建议。
院领导小组依据各科的漏报情况以及传染病报告卡,还有网络直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按照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来进行相应的处置。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