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维礼:地方教育的奠基者
1833年,来维礼诞生于清代青海西宁府,成为当地知名的文人。他请假返回故乡,于西宁五峰书院教授学问,同时担任山长一职,全情投入于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他对人才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积极激励晚辈,李焕章、基生兰、祁中道等西宁近代文化名人,均出自他的门下,为西宁培养了大量人才。
来维礼毕生投身于教育事业,他在书院的辛勤付出,培养出了众多杰出弟子,这些成就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教育贡献。他为青海地区教育的早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当时的西宁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善述:乡里新学的倡导者
1885年,谢善述,当时年仅23岁,参加了科举考试,凭借优异的成绩荣获乙酉科拔贡称号,名声在本地迅速传开。次年,即1886年,他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如愿。到了1893年,他回到了民和官亭,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回到家乡后,他担任了碾伯高等小学堂的教习,并积极推动新学的兴起,亲自担任教师一职。
谢善述在乡村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他凭借个人的努力,促进了新学在该地的普及,使众多村民得以接触新颖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点燃了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为当地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未提及姓名者:办学先驱
此人有段幼年时家境贫寒,幸得母亲辛勤付出,得以进入私塾读书。他后来获得了廪生的资格,并在丹噶尔开设了学堂,教授学生。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返回西宁,担任了西宁县议会会长和教育会会长的职务,他热心地筹备并推动了西宁女子学校的建立。
1918年,陈泽藩县知事给予了他大力支持,他因此负责建造了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他对于西宁地区的女性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推动作用,为那些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的人们提供了学习之地,同时也扩大了教育的普及范围。
基生兰:新式教育推动者
基生兰,生于1870年,曾是西宁县的岁贡生。他曾在五峰、湟中书院担任主讲。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新式教育开始实施,他担任了西宁县劝学所所长。后来,劝学所更名为教育局,他又成为了教育局的局长。在他的领导下,西宁县的180多所小学得以蓬勃发展。
基生兰毕生致力于培育优秀人才,常常鼓励人们学习。他热情参与新式教育的推广工作,对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紧跟时代的步伐,将新式教育引入当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水平。
李生香:学校发展领导者
凤山书院更名成了碾伯第一高等小学,1922年,李生香被任命为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他担任碾伯劝学所所长期间,即便年事已高,身体疲惫,他仍坚持书写对联,并将这些对联悬挂在碾伯会景楼上,此举极大地鼓舞了众多热血青年。
李生香在学校管理及学生激励上成绩斐然,他通过对联传达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点燃了学生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学校积极进取的气氛,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邵鸿恩:回族教育的推动者
为了拓展回族学校的规模,推动回族教育的发展,邵鸿恩和田生兰等人向甘边宁海镇守使署提出了设立宁海回教促进会的建议,并在东关建立了同仁学校。1929年青海成为省份之后,宁海回族教育促进会更名为青海回族教育促进会,他相继在多所学校担任了关键职务。
邵鸿恩在促进全省回族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东关地区回族民众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匾额作为表彰。他不懈的努力使得更多的回族孩子能够接受教育,推动了回族教育事业的进步,同时提升了回族群体的文化水平。
那些为青海教育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共同描绘了青海教育辉煌的历史画卷。你心目中,哪位名人的贡献最让你深受感动?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