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专家,在现场对玉米新品种进行介绍。由本报记者林双伟拍摄 。
在闽侯洋里、大湖和竹岐这三个山区乡镇的高山土地上,建有三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这些基地先行先试,种植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自主研发的新品种 。它们还探索种植新技术 ,利用高山上的抛荒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
试种优良新品种,成效究竟怎样?新品示范种植,能为农业生产创造哪些价值?利用高山抛荒地进行示范种植,会给抛荒地整治带来哪些可借鉴的经验?炎炎夏日,记者走进闽侯高山上的农业示范基地探寻究竟 。
引育良种
高山荒地植入“福建芯”
这是省农科院作物所去年成功研发出的水果玉米新品种,名为“闽双甜758”,其最大特点是带有水果马蹄的清甜 ,1日 ,在洋里乡茶苑村的高山鲜食玉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省农科院研究员廖长见自豪地向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介绍自己的成果 ,还向各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介绍了成果 。
这款名为“闽双色8号”的品种,是我们研发出来供应香港市场的标杆品种,它集合了水果玉米与普通玉米的优点,既可以生吃,也能够用来煲汤,在香港颇受大众欢迎。在廖长见极富感染力的推介之下,记者不禁拿起一根水果玉米品尝,结果口感确实细腻。
今年3月,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一批高山鲜食玉米在洋里乡茶苑村50亩高山土地先行试种。试种的5款水果玉米,种子由省农科院自主研发并免费提供,种植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且提供技术指导,目的是为高海拔水果玉米种植积累经验。今年试种成功后,明年将在全县高山土地进行种植推广。”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余述说。
山地土壤偏酸,种植水果玉米存在难度,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户用心对土地进行了“改造”,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效果 ,廖长见告诉记者,水果玉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长期以来多为进口国外品种,成本较高 ,如今,该基地示范种植的5个品种均为“中国福建造” ,种植我们自己的良种,就能够不被“卡脖子”,国外品种也不敢随意提价了 。”
与时俱进
农户主动拥抱新技术
在闽侯大湖乡,月明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月明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拿出30亩土地试种了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钟凤林研发的5个番茄新品种,其中“紫水晶”和“甜心”市场反馈特别好,明年他们准备扩大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 。
闽侯县一直走在福州市前列,它自主研发“农业芯片”,还不断引进良种进行试种和推广。福建田美种业公司的苦瓜育种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金品农业公司承担了国家青梗菜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这两家公司都在闽侯县,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多年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不断发掘科研院所的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把科研单位、农户、企业充分连结起来,整合多方资源带动农民增收。和闽侯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多年的老朋友钟凤林说 。
面对记者的提问,闽侯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许思亮讲了一个故事,是关于为什么要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的 。
30年前,闽侯县大湖乡的农民,家家户户都种大白菜,在市场上赚到了钱,尝到了甜头。可是,连种几年后,因为农民思维固化,没有及时更新品种和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突显出来,白菜品种也无法跟上市场需求,种大白菜变成了亏钱的买卖。严峻的形势迫使农户改进技术,更换品种,尝试水旱轮作,一些种植大户先行试种新品种,以此丰富种植种类,一系列补救措施让大湖高山蔬菜在市场上重新获得主动权。
农业种植忌讳墨守成规,想要获得好收益,就要紧跟市场需求,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尝试优良新品种,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换”。许思亮向记者表示,紧跟潮流是农业获取收益的“法宝”,种植户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困扰,科研单位和市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困扰,所以农业农村局要担起行政部门的职责,积极引进新品种,鼓励农户示范种植,还要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
令这位老农业人欣慰的是,经过多年“深耕”,如今在闽侯,许多农户都争先恐后地争取示范种植,他们主动拥抱新品种新技术,已然成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因地制宜
提高生产效益促振兴
在竹岐乡山洋村,卢长汉看着大棚里丝瓜茁壮成长,欣慰地说,今年3月试种的台岛肉丝瓜,口感更脆更甜,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
山洋村海拔800多米,位置偏远,村民们大多选择离乡去城里打工,致使村内耕地大量抛荒,变成了“空心村”。2021年,闽侯县农业农村局通过多方努力,请回了在外务工的卢长汉,让他承包了500余亩抛荒土地,还带领村民开启了农业创业之路。
卢长汉种了几年水果小黄瓜和无花果,今年拿出20亩地试种台岛肉丝瓜新品种,他们为朴朴、永辉等超市供货,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良好的试种效果给了卢长汉很大信心,他计划明年扩大该品种丝瓜的种植面积。
引入优良品种,发展具有特色的现代农业,目的是要给乡村带来振兴的希望。在三个山区乡开展新品种示范种植,这是闽侯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山区抛荒土地,从而提高山区耕地利用效率的一种尝试。
洋里乡茶苑村有个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如今这片土地郁郁葱葱,可曾经这里是人迹罕至的抛荒地,它土壤条件不错,只是坡度大、位置偏,村民都不愿意耕种。余述告诉记者,2022年闽侯县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鼓励并支持山区、半山区地区党建引领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 + 合作社”模式引领之下,茶苑村有这样一片荒地,它得以“重生” 。
这片土地结合茶苑村高海拔的特点,采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套种、轮作的方式,形成了高山农作物产业格局,其中春种马铃薯,夏种玉米,秋种白萝卜,有效提高了耕地亩产出效益。余述说,这50亩高山耕地上种植的玉米,因山上气温较低,能和平原区玉米形成错峰上市,从而卖上好价。
唤醒沉睡的抛荒地,利用山地的温差优势,因地制宜引进并发展新品种,经过示范种植后进行大面积推广,以此带动山地农民增收,这是我们探索山区示范种植的初衷 ,余述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