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培养“知教、乐教、善教、荣教”的教育家型乡村教师。然而,当下乡村教师在扎根农村和奉献农村方面的教育信念以及执教能力,仍非常需要得到提升。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延续了乡村师范教育百年的脉络与传统,把教育家精神融入到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之中,深深扎根于乡间田野,致力于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乡村小学教师。
为卓越乡村小学教师画像
南京晓庄学院起始于陶行知先生 1927 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它是中国近代乡村师范教育的起源地。建校 97 年以来,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并且一直深耕乡村,为教师铸就灵魂。2006 年,学校率先探索出“顶岗实习·置换研修”这一卓越的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18 年期间,该模式经历了从部分试点逐步发展到全面推广的过程,从最初由学校自主开展,到后来得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最初只有 39 名师范生参与试点,而如今已有 4150 名师范生从中受益。同时,有 3384 名乡村小学教师参与了置换研修培训,586 所学校参与了合作,在这些合作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乡村小学。
我们秉持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并且弘扬“爱教育、爱儿童、爱乡蕴、爱乡情、爱乡能”的“五爱”教育情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建构了“五爱三能”核心素养体系,以此来破解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难题。我们把师德教育馆、陶行知纪念馆、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打造成了精神阵地,倡导师范生阅读陶行知著作并撰写读后感,让他们学习陶行知思想课程,拜谒陶行知墓,参观陶行知纪念馆。我们还发起了“访乡村名师,宣讲教育家精神”的活动,让小学教育师范生在杰出校友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熏陶下,增强了服务乡村的使命感。
探索“在地化”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了“在地化”卓越乡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目的是帮助乡村教师树立扎根农村的志向。“在地化”模式传承了陶行知“乡村教师培养必须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的思想,在本土情怀方面注重依托丰富多样的地方资源,在乡土课程方面注重依托丰富多样的地方资源,在教学实践方面注重依托丰富多样的地方资源,在平台建设方面注重依托丰富多样的地方资源。
为激发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内生动力,使其知乡情、爱家乡、建家乡并奉献乡村教育,学校打造了乡情、乡蕴、乡能“三乡”在地化课程结构。同时,创立了双师、双班、双课互通的“三双”实践教学体系。此外,还构建了课程体系,该体系覆盖主教、兼教两种类型,包含通修、专修、拓修 3 个层级,以及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5 个模块,以此来支撑全科乡村教师培养策略。
系统解决乡村教师发展问题
学校在研究乡村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规律之后,探索并实施了进阶式、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贯通起来,包括“筑基、固本”的融合期,“立柱、架梁”的成长期,以及“积厚、成势”的发展期。从教师成长的角度来看,实现了“小学教育师范生—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名师—乡村教育家型教师”的梯级跃升,并且重点解决了三大难题。
一是搭建起“脚手架”,以此来解决小学教育师范生“怎么教”以及“教什么”的问题。我们经过探索,得出了“乡土为本、儿童取向,师德优秀、主兼多能”这样的乡村小学教书育人模型。同时,我们还搭建了包含“陶文化”课程体系、在地化实践平台以及协同化保障平台等在内的“小先生”培育系统,并且将目标锚定在未来乡村“小陶行知”的成长上。
一是添加“润滑剂”,以解决新入职乡村小学教师“教不好、留不住”的难题。依据“目标引领、榜样示范、伙伴协同”的理念,构建起“大先生牵手小先生”的师徒链,同时发起“博士伴成长”等项目。借助名师的示范引导以及角色的协同生成,协助新入职教师提升乡村教育的适应性以及职业胜任力。
三是提供“加油站”,旨在解决入职后乡村小学教师存在的“没前途、没发展”的问题。以“续写行知故事”作为主题,定期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高级研修班。与乡村小学共同建设 150 个乡村小学教授博士工作站以及陶行知教育实践基地,举行 121 次“小学教师何以成为大先生——新时代陶行知式小学教师”的交流研讨会。组织高校教师到乡村小学兼职,同时也让乡村小学教师到高校兼职。小学教师进入院校论坛并在课堂中进修学习,以此提升理论水平,同时开展教研研究;高校教师借助名师工作室以及挂职锻炼等途径下沉到小学的现场,深入地开展协同教研活动。学岗相互结合,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一同为乡村小学教师给予专业的指导与关怀,深入地去处理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探索性的教育问题以及教育情怀信念方面的问题。
发掘乡村教师发展“新动能”
乡村小学教师的数字素养对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有重要影响。目前,乡村小学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意识不够、知识和技能有所欠缺、社会责任履行得不够充分等。我们的小学教育专业致力于探索师范生数字化素养培育的“新模式”,并挖掘卓越乡村小学教师的“新动能”。
一是打造数字素养培育支持平台,且是全方位的。设立了省级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中心,还设立了省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级虚拟小学教研室等平台。同时创建了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
这样能满足小学教育师范生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是与教育新技术头部企业合作共建智能学习机器人。二是与教育新技术头部企业合作共建创客基地。三是通过共建智能学习机器人和创客基地,打造未来智能教育、智慧学习中心,以此提升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数字素养。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同时也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本成果是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定向师范生数字素养培育实践研究[编号:]”。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