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动态 / 正文
为回应时代需求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研究创新

Time:2025年05月03日 Read:17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时代是存在的基础,是发展的根本,是研究的源头。为了倾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召唤,破解时代的困境,满足时代的需求,我们要开展“基于新时代的教育研究”,开展“为了新时代的教育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我们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坚持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主题,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它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第一,关注教育领域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是国家领导人在2020年4月于陕西考察时提出的。国家领导人表示,要自觉讲政治,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心里清楚。此后国家领导人又多次提到此事。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_科学研究教育方法名词解释_科学研究教育方法有哪些

关注教育的“国之大者”,首先要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其次要加强对国之大局、国之大要、国之大事、国之大计的教育研究,还要加强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教育战略问题研究,尤其是在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方面,要着力推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标志性成果。二要开展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研究,开展关于发展道路的研究,开展关于理论根基的研究,开展关于社会使命的研究,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育理论体系。三要本着“全球视野看中国”和“中国立场看世界”的宗旨,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人类前途、世界命运关联起来,持续开展中国教育的国际研究,持续开展国际教育的中国研究,不断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 。“教之本者”是教育的灵魂与核心 。“教之本者”是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教之本者”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指的是教育要为谁培养人 。它指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人 。它指的是教育要怎样培养人 。今天讲教育的“教之本者” ,就是要“立德树人” ,就是要研究新时代的育人育才规律 。关注教育的“教之本者”,其一,要研究教育怎样使人成为“人”,成为“中国人”,成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其二,要探究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要不断探寻时代所需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规律;其三,要回归教育的“本然”,将“诗意的生活”当作教育的理想,使学生回归良性的生活样态。四是要研究教育的“本色”,也就是教育真谛的问题,这要求教师承载教育的根脉和血液,通过知识生成去影响学生,通过心灵碰撞去影响学生,通过情感交流去影响学生,通过课程体验去影响学生,从而不断开辟教育的美好未来 。

第三,关注教育领域中那些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的因素。教育是时代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同时也是推动时代变革的力量。研究教育,一定要具备较强的时间和空间观念,达成“用时代的眼光去看待教育”与“凭借教育的视角去审视时代”这两者的统一。今天,我们关注教育领域那些顺应时代变化的因素。一方面,要看到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需以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教育。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自身存在发展规律,要凭借教育的主动求变、科学识变、积极应变来适应世界之变、社会之变以及未来之变。二是要研究时代与教育的关系,要把教育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场景中加以考察,要把教育放在改革开放的场景中加以考察,要把教育放在中华文明史的场景中加以考察,要厘清教育发展的“变”与“不变”。三是要研究新科学,要研究新技术,要研究新思想,要研究新文化,要研究新发明,要研究新产品,要研究新工艺,要研究新方法等,要敏锐捕捉其对教育要素的影响,要敏锐捕捉其对教育过程的影响,要敏锐捕捉其对教育模式的影响,要敏锐捕捉其对教育技术的影响,要敏锐捕捉其对教育传媒的影响。四是要开展对教育改革国际经验的研究,在这些经验里寻觅中国教育改革的“他山之石”。

科学研究教育方法有哪些_科学研究教育方法名词解释_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四,关注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教育。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其任何改革与发展,始终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还会影响国家和社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对享受美好教育的需求和期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指出,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教育中与民众利益紧密相关的部分。首先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着力研究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其次要分析研究涉及人民群众利益、波及范围大、涉及面广且影响深远的重大教育政策和教育法令的贯彻执行情况,确保其有效实施。要本着公平正义和包容性发展的原则,研究社会上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小众群体、非主流群体等的教育现象,研究这些群体的教育问题,提高他们的教育获得感。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舆情动态,持续引导正向的教育舆情,持续引导积极的教育舆情,努力控制负向的教育舆情,努力控制消极的教育舆情,并积极化解教育矛盾,保证教育事业良性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副编审)

《中国教育报》于2022年10月27日出版,该日出版的是第07版,版名为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