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约3000字,阅读耗时约10分钟
Food
重庆荣昌美食的
历史味蕾
in
//
文+叶君
图+李彬 Adam
清代诗人朱钧直曾用一首七言诗称赞过荣昌的海棠花,诗中写道“径转横渠水一方,堰边风起忽闻香。等闲寻得生香处,满树红酥绽海棠。”,但这座位于重庆市西部的小城不只有海棠飘香,它始于南宋,兴于明清的灿烂饮食文化,使得城市的上空永远飘散着卤鹅、烤乳猪和羊肉汤的香味。
荣昌的美食,体现出一种风格,这种风格是传承、兼容的,还展现出一种大度和从容,是博采众长的 。唐乾元二年(公元758年)设置昌州,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取昌州和荣州首字更名为“荣昌”,明清时期有“湖广填四川”,荣昌人的味蕾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接受一次次“洗礼”,从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麻辣浓郁的饮食习惯,到潮汕佳肴的醇厚清香,最终形成了荣昌饮食博采众长的独特味道。
一方水土,呈现一方食味。荣昌的东北方向,是充满麻辣风味的重庆;西北方向,是享有饕餮之乡盛名的成都。荣昌处在重庆、成都这两大都市交集的“黄金分割点”位置,这里山水灵动,土地富饶。荣昌自古以来就拥有“海棠香国“的美好声誉。北宋时期的音乐家彭渊材,在他所作的《海棠》诗里,运用“雨过温泉浴妃子,露浓汤饼试何郎“这两个典故,同时用来比喻海棠的姿色。诗赞的虽是海棠,却把荣昌的风景秀美、物产富饶写得灵秀丰满。
铺盖面:迷离于指端的遥远岁月
说起荣昌的美食,荣昌的铺盖面和卤白鹅不得不被提及。彭渊材赞海棠诗中提到了“汤饼”,这让人不由得想到荣昌的铺盖面。
在中国古代,饼大多指面食,面食中带汤的,称作“汤饼” ,汤饼包含如今的面条、面片儿、饺子、馄饨以及汤圆 。晋束皙《饼赋》提到 “面迷离于指端,手萦回而交错” ,《齐民要术》阐述 “饼法” 为 “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其做法各异,有的是用两手揪,有的是用一手拈薄 。这和荣昌铺盖面的制作方法极为相像,先是把精制面粉揉成面筋团,接着用手朝着上下左右的方向扯拉,然后一扯就成了方形平整、薄得像纸一样的铺盖面。
荣昌的铺盖面,其外形与西北一带的面片儿、刀削面以及北京的“猫耳朵”相似,然而其制作方法更类似于汤饼。汤饼自汉代出现后,便始终拥有极高的地位,是唯有上层贵族才可经常享用的美食。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汉代宫廷少府设有专门的“汤官”,其职责是专门为皇帝制作汤饼。
“露浓汤饼试何郎”中的何郎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何宴,他容貌俊美,皮肤白皙。魏明帝怀疑他皮肤白皙是假的,于是在六月三伏天请他吃汤饼。通过用“汤饼”测试“何郎”,可以看出当时皇帝也常常吃汤饼。
到了唐代,汤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食,孟郊的“鸡省露浓汤饼热,风池烟暖诏书成”就是证明 。
靖康之乱发生后,众多北方人向南方迁徙,南北饮食习惯慢慢融合。北方人南迁的同时,小麦在南方广泛推广并种植,食汤饼的习俗也跟着南移。北方面食注重面条本身,南方面食注重浇头。荣昌的铺盖面兼具两者特点,既看重面的筋道,更在意浇头的鲜美。铺盖面如同北方的拉面,需要下面师傅亲自制作面条。将精面粉加水进行调和,然后揉面,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到面团有了韧性,进而揉成面筋团。要是有食客到来,下面的师傅会捏出一小块面团,先推揉一番,接着将其上下左右拉扯成薄如纸张的方形,随后随手一甩,把面团下锅,之后捞出。一碗铺盖面大概有四五块,再浇上特制的豌豆杂酱、红烧肥肠或者红烧牛肉浇头。这种面,柔中带着韧性;其味道,浓郁鲜美且醇厚。川渝人有着“好辛香”的重口味汤底,筋道十足的铺盖面与之热烈相拥,荣昌人的豁达宽容被尽融入了遥远的历史岁月中。
面条起源于中国,它有着四千多年制作与食用的历史。因为制条、调味、粗细存在差异,所以全国各地出现了数千种面条品种。上面的图片展示的是重庆小面,下面的图片展示的是山西刀削面。
1933年,一名叫兰海云的少年为逃避抓壮丁,向在荣昌区昌元镇街边卖面块的陈友全学习了“鸡婆头”的手艺,陈友权制作的“鸡婆头”面块薄而均匀、大而不烂,用猪骨头高汤煮面,以烂豌豆汤打底,很受人们喜欢,兰海云三年学成出师后,在熬家巷开了一家新面馆,其实,荣昌“铺盖面”的由来也颇具传奇色彩。1956年公私合营之际,兰氏的面馆被并入合作食店。1982年,兰海云承包了那个原本属于自己的面馆。之后,他把“鸡婆头”中的油条去掉。鉴于面块具有“大、薄,呈长方形,似铺盖”的特点,他将此品更名为“铺盖面”。兰老师傅离世后,他的子女以及内弟林昌元传承了其技艺。他们分别前往重庆、成都、达州、武汉、十堰等地开店经营。于是,铺盖面开始不断发展。直至现在,荣昌有几百家铺盖面,在全国各地区开店做生意的,多得数不过来 。
荣昌卤白鹅也是荣昌颇为独特、极具个性的美食,然而其知名度却远不如铺盖面。铺盖面色呈鹅黄,状如铺盖、薄如纸张,到了各地,会乖巧地与当地的各种面臊、浇头握手拥抱,比如北方的炸酱、江浙的虾仁、西北的羊肉,就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不对当地人的味蕾。
卤白鹅:从潮汕漫步而来“杀嘴'味
倘若说铺盖面像是嫁出去的、乖巧的女儿,那么卤白鹅就是腼腆地入赘的女婿。
卤鹅原本是潮汕地区的食物。明清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大批来自两湖和两广的老百姓迁移到四川,来到了荣昌盘龙等地。目前盘龙镇居住着约4万客家人,这使得盘龙镇成为全国闻名的“客家村”。卤鹅的做法也跟着从沿海地区传到了这里。实际上,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西汉人杨雄在《蜀都赋》中有“调夫五味,甘甜之和”的记录,其中调夫五味说的是川卤的调味方法 。
说到卤鹅,多数人会想到潮汕卤鹅,然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个叫荣昌的小城,那里也有一种卤鹅,它融合了粤菜与川菜的优点,既重视用料选料,又具备调味多样、醇浓并重且麻辣的特性。
卤鹅如同腼腆入赘的女婿一般,跟随当地习俗,与川卤相互融合,它有着潮汕菜注重用料选料的特点,味道崇尚清鲜,油而不腻,同时更具备川菜调味多变、醇浓并重、麻辣浓郁的地方风味。卤鹅呈现出金黄发亮的色泽,五香味浓郁,骨髓香滑,肉感香嫩,在这样的卤鹅上,淋上卤汁,再加上芫荽后上桌,还要配上微辣且适口的姜葱、蒜泥醋味碟 。食之香气迷人、回味无穷,用潮汕话来说就是“杀嘴”。
抱歉,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有一道最为贵重的大菜。这道大菜需要先呈上。这道大菜不是猪、牛、羊、鸡,而是鹅。
潮汕人吃鹅,这是一件敬天孝地的事。他们对食材执着,几近严苛,所选用的一定得是潮汕“狮头鹅”。荣昌与潮汕相距千里,“狮头鹅”运输不便且成本较高,所以被肉质更为细腻的“荣昌白鹅”取代。荣昌白鹅有360多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荣昌白鹅就被列为全县的重要特产。1989年,荣昌白鹅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鹅种,它成为了荣昌重要的地方资源,它成为了荣昌宝贵的地方资源。
卤鹅是件郑重的事,如同谈恋爱一般,得从食材挑选开始。“小罗卤鹅”老板罗德建讲道,制作卤鹅,最好挑选生长期在三个月左右、重六斤上下的土白鹅,这种鹅皮肉紧致,肉酥软可口,卤制后更易入味。可以这么说,荣昌白鹅天生就是适合卤制的“俊男靓女”。“小罗卤鹅”起源于清末民初的乱世,创始人谢邦友是潮汕人,他幼年随父从医,适逢乱世,因通医理被招从军,在军中从事后勤工作,恰遇军中一位钱姓大厨师,其生平已无从考证,且与谢邦友是同乡,这位大厨的川卤手艺传自清朝宫廷,是军中一绝,而深知“药食同源”的谢邦友为大厨提供了中草药作为香辛料。二人共同努力,在1910年前后创出一个非常特别的卤料配方,这个配方具有滋补作用,是今天“小罗卤鹅”配方的雏形。在谢邦友后代进一步努力下,卤制配方多次改良,口味变得更加醇厚。传到罗德建先生后,卤鹅配方更加成熟。
卤鹅的灵魂是卤水。一家卤鹅店的灵魂,除了食材选取和制作工艺外,就是一桶陈年老卤。荣昌卤鹅偏向潮卤口味,常用香料有肉桂皮、川椒、八角、小茴香、丁香、豆蔻,还有老抽、冰糖、蒜头、五花楠肉汁,再加大量高粱酒。荣昌卤鹅所有卤水的制作原料大致相同,关键在于配方的比例以及老卤。罗德建表示,“小罗卤鹅”依靠的是传承了近百年的家传老卤。每次进行卤鹅制作时,鹅在吸收卤汁的同时,自身的味道也在不断渗出。经过充分交融后,老卤的香味渗透到鹅肉的各个组织结构之中,就连骨头都散发着沁人心扉的香味。此外,还会搭配以贵州灯笼辣椒作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微辣且适口的味碟。鹅皮嫩滑,鹅肉酥软,在唇齿之间,层次渐进,辣椒的香气与老卤的香气交融互换,口感奇妙,嗅觉味觉在咀嚼中释放,灵魂在味蕾的天空放飞。
创始人罗德建表示,他为了养活家人,靠着一口锅、一口灶、一个背篓开始创业,从那时起,他便怀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让更多人品尝到他从祖辈传承而来的技艺,因此他始终坚守初心,不敢有丝毫懈怠,卤制每一只鹅时都满怀敬畏之心。荣昌有200多家大大小小的卤鹅店。旺季时,生意好的店一天能卖出100多只卤鹅。
说起美食,不同地区都有各自特色,每个地方的美食都浸润着童年记忆,有着成长的味道,甚至还铭刻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迹,那些滋味不可替代,令人难以忘怀。如今,从唐宋至今,从潮汕到荣昌,荣昌之味已历经800余年。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