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讯焦点 / 正文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悠久历史与多个平台系别设置

Time:2025年04月02日 Read:2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前身是云南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该系始建于 1938 年,它是云南农业大学办学最早的学院。

学院有 4 个系,分别是作物科学系、作物遗传育种系、生物技术与生理生化系、中药材与植物科学系;拥有 1 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即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有 2 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分别是云南农业大学高原山地作物可持续生产系统研究省创新团队和云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合成生物学省创新团队;具备 7 个省级研究平台,分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林下中药材绿色发展重点研究室、云南省药用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作物生产与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云南省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滇型杂交粳稻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食用菌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作物种质创新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设有 9 个省校级研究中心,包括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云南省杂交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薯类生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优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程研究中心、灯盏花 GAP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中心、云南省作物学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云南农业大学特色小宗作物研究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功能性菌肥开发研究中心。校内有 6 个研究所,分别是稻作研究所、甘蔗研究所、薯类研究所、魔芋研究所、中药材研究所、食用菌研究所;还有 1 个校内教学实验农场。建站了 4 个院士工作站,分别是程顺和院士工作站、官春云院士工作站、宋宝安院士工作站、张洪程院士工作站。另外还有云南省省级甘蔗昆明种质资源圃、云南省省级薯类昆明种质资源圃和云南省省级水稻昆明种质资源库等 3 个资源圃(库)。

现有教职工共 89 人。其中,正高职有 30 人;副高职有 27 人。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 88.8%。有博士生导师 23 人,这里包含校外导师;硕士生导师 69 人,同样包含校外导师。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2 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2 人。有云岭学者 2 人。有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顾问 1 人以及岗位专家 7 人。有云南省突、省贴专家 4 人。有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 4 人。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 11 人。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 3 人。一批学成归来的博士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美国;一批学成归来的博士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英国;一批学成归来的硕士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日本;一批学成归来的硕士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韩国;一批学成归来的硕士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泰国;一批学成归来的访问学者正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来自荷兰。

学院还有 2 个专业型硕士点,分别是农艺与种业和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拥有农学专业,它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生物技术专业,此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并且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是省级新兴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它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还拥有智慧农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两个专业。在校学生有 1886 人。其中,本科学生的人数是 1499 人。硕士研究生有 306 人。博士研究生有 81 人。

学院将人才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予以重视。凭借自身拥有的雄厚教师队伍以及先进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着力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积极开展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以适应国家和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院教师长期以来,在认真搞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每年,他们获得的科研项目数量在不断增加,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五年来,学院的专任教师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一共 115 项。这些项目的合同经费总计达 1.357 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有 51 项,占比为 44.34%。学院的教师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6 个,在这些奖励中,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有 2 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 1 项。学院的教师发表了学术论文 350 余篇,其中 SCI 期刊收录了 88 篇。并且在《 》《 》、《 》等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学院还获得了授权专利、软件著作 82 项,登记审定了植物新品种 55 个,修订了地方标准 3 个,形成了 2 个应用成果。学院始终坚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这些教授、博士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科研、学术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学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及云南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审核: 周平,李建宾,李富生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