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健身”概念由任天堂主机Wii率先提出,之后在游戏《健身环大冒险》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如今已对所有消费者和从业者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这些体积较大的元宇宙健身器材明显不适合放置在小户型空间里。
这些智能健身器材当前最好的归宿,也许是在类似“发条鸭”的24小时健身房里,又或许是成为商业综合体中的游艺设施。
死磕智能健身的意义
说到对小户型友好的智能健身设备,就不得不提及Keep在今年推出的一款运动主机 ,它的运作原理几乎与健身环相同 ,通过手环感应 ,通过脚踩带感应 ,还有类似于跳舞毯的瑜伽垫 ,能在家实现1㎡健身 。
但这款产品最终的反响并不强烈。在截至发稿时,它在Keep商城里的月销量是62台。然而,价位与之相当的三个不同版本的动感单车,其销量都达到了200台以上。并且,价位相当的跑步机的销量也都在200台以上。
Keep今年推出了划船机,除了这款运动主机外,似乎正逐步覆盖用户的运动需求。
Keep为什么要死磕智能健身硬件呢?原因之一是市场仍然存在机会,原因之二是可以增加用户黏性。
艾瑞咨询在相关报告里做出预计,中国智能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19年时为100亿元,到2025年将增长至820亿元,其增长态势十分惊人 。
此外,从国信证券针对上市健身器材企业德尔玛的分析报告中能够看出,以销量最好的跑步机作为例子,当前行业格局呈现出散乱的状态,并且还没有形成明显的头部品牌。
Keep希望在智能健身器材上可以后发先至。
但是,Keep多年实践证明,要抓住消费者,不能依靠操课内容,因为消费者操课选择众多,他们既可以在Keep跟练,也能够在B站、抖音等平台跟练。
Keep明显也不打算依靠奖牌这类“副业”来维持生活,所以持续采用智能硬件与内容的搭配方式,以此提升用户黏性。
对于Keep而言,消费者因信任Keep所以信任其产品,这使其相比普通智能健身器材品牌具有更大品牌优势,另外,Keep积累了大量用户运动数据,还能更好地研发下一代产品,进而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这也只是理想状态。
事实是,海外智能健身器材中排名第一的品牌,到现在还在思索怎样盈利。前几年在媒体平台上搞得轰轰烈烈的,在今年3月传出了“关闭北美大部分业务,遣散两地近百人团队”的消息 。
与此同时 他们仍在摸索国内市场 近一年来 他们在线下开设了更多门店 举办了线下活动 希望走到线下去
这是Keep多年来努力探寻的发展路径,然而之前进行试点的那些,多数都以关店告终。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国内智能健身器材市场的开拓,尚未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Keep多次尝试冲击上市,这背后或许有着借助资本力量的想法,目的是熬过智能健身硬件那段痛苦的推广时期,以及艰难的成长阶段。
消费者们准备好了吗?
消费者健身意识的成长,在近年来十分显著。
去年刘畊宏带火了操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如今许多消费者开始从健身小白不断进阶,先是进行单纯降脂的有氧训练,接着进入需要增肌的抗阻训练,也就是广义上的无氧训练。
抗阻训练门槛较高,要请私教或者会练的朋友带领入门,要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定制针对性训练计划,每次需使用特定器材训练半小时到一小时,每周至少训练2次以上,才能最大限度保持肌肉量和力量水平……
简单来说,保持训练需要有钱,还需要有闲,这对于大部分打工人而言显然不太现实。
由此,家用智能健身器材有了一定的使用场景,它能让消费者在家保持训练量,消费者无需总是前往健身房 。
所以,面向海内外市场的智能健身器材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海外家庭的智能健身器材致力于提升健身场馆内器材的性能,使其更适合个人使用,面向国内消费者的品牌们则努力让健身器材越来越不占空间 。
把传统器材折叠起来是一种办法。像如今已广泛上市的可折叠家用走步机、跑步机等,还有前文提及的速境即将推出的家用型力量训练产品“GYM PAL力量派”,其整机占地面积不足0.48㎡,宣称可覆盖全身七大肌群的训练,最大训练重量能够达到
让传统器材变得越来越轻量化,使其占地面积越来越小,这也是一种方法,像Keep的mini款动感单车,占地仅0.52㎡,净重29kg 。
不过,有一位拥有此款动感单车的消费者,其化名为康婷,她告诉记者,女性在这款单车上运动,完全不会有问题,然而男性使用时,可能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种声音听起来有点危险 。
不管怎样,这样的家用器材明显不如健身房的“完整版”器材好用,不过它好在方便 。
最后,智能器材是否好用,还是要回归到内容上。
传统的走步机、跑步机、划船机等家用健身器材很容易最终变成晾衣架,这是因为它们太“无聊”了,当下是一个痛恨无聊的时代,人们几乎丧失了长时间放空双眼认真做枯燥训练的能力 。
智能硬件产品所售卖的,并非大屏幕,也不是产品自身,而是其包含的内容,以及后续一整套的数据回收能力,还有分析能力,以及呈现等一系列综合性服务能力。
▍智能健身硬件图谱,图源艾瑞咨询
坚持和将重点置于内容的逻辑或许没错,然而问题在于,当下,健身内容的生产能力依旧远远落后于消费者们追求新鲜事物的速度。
国内外有不少健身博主十分勤快,几乎达到日更的程度,其背景不断变换,从卧室到沙滩,几个有氧动作反复排列组合,BGM也全然不重复……这么做都是为了用各种花样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从而将他们留在自己的频道里 。
显然,智能硬件与内容相结合,这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还需要相应技术的配合,如此一来生产效率自然更低。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智能健身硬件更新不够及时,最终还是难以避免落灰的结局。
康婷称,她对Keep的动感单车,也就新鲜了一两个月 ,Keep有打卡返现活动 ,刚开始她还兴冲冲地每天打卡 ,生理期加上工作忙碌之后 ,很快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
此外,Keep的收费模式一直受到消费者质疑,这种质疑主要集中在“福利”越来越少上。
Keep最初无需开通会员即可享受全部内容,现在开通会员后还需额外付费购买付费课程;起初购买智能镜会赠送一年会员,如今仅赠送3个月会员……
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它们的流量红利在流失。
无论这些健身产品怎样进行迭代,在闲鱼上搜索时,会发现大量价格为一二百元就转手的产品,且其中几乎全新的智能动感单车、家用椭圆机和跑步机到处都是。
人类的惰性十分强大,这些健身器材的生产商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
“好”消息是,时代的车轮始终是滚滚向前的 ,尽管一开始对智能健身器材持否定态度 ,但她并不否认 ,这些器材有可能成为“未来” 。
消费者们对这类器材都怀有浓厚兴趣,所以必然会有场馆引入它们……毕竟大家都喜爱新奇事物。倘若有一天她的工作室也需要更新换代健身器材,她同样会将智能产品纳入考虑范围,“但我们必定也要挑选经过市场验证的(优质产品)。”
保留奖牌售卖,或者暂缓海外业务,这都不丢人,仅仅是适应残酷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而已。
商业规律如大浪淘沙般仍在持续,唯有产品最为过硬,且公司具备持续造血能力,方可存活至最后 。
每家每户都配备一台智能健身器材的时代何时会来临,我们尚不清楚,不过会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1.《再获飞利浦品类授权,健身器材行业大有可为》国信证券
《舒华体育首次覆盖报告》,其称舒华体育是国内领先运动服务商,且其全场景加上全渠道布局正在加速发展 ,该报告由浙商证券发布 。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