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纵览天下 / 正文
贫血的分度及分类:外周血指标与形态学分类详情

Time:2025年04月30日 Read:13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分度及分类播报

编辑

贫血依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来进行分类,会被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情况如下表所示。

小儿贫血的分度

贫血分度

红细胞数

(×1012/L)

血红蛋白量(g/L)

新生儿

>6岁

轻度

4~3

145~120

110~90

120~90

中度

~2

~90

~60

~60

重度

~1

~60

~30

~30

极重度

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即MCV,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即MCH,还有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即MCHC,来对贫血进行分类,分为大细胞贫血、正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四类,如下表所示:

贫血形态学分类

形态

MCV(fl)

MCH(pg)

MCHC

常见疾病

正常

80~94

28~32

0.32~0.38

——

大细胞贫血

>94

>32

0.32~0.38

巨幼细胞贫血

正常细胞贫血

80~94

28~32

0.32~0.38

再障,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贫血

0.32~0.38

慢性感染,肾脏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病因播报

编辑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_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多见于_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依据疾病发生的缘由,对贫血进行分类,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生成不足性贫血三类:

1.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如外伤,出血性疾病等。

慢性失血的情况有多种,比如肠道畸形,比如溃疡病,比如钩虫病,比如肠息肉,比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2.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内在存在缺陷,其中包括红细胞膜缺陷,比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还包括红细胞酶缺陷,例如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丙酮酸激酶缺陷症等;另外还有血红蛋白合成与结构异常,像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外在异常存在多种情况,免疫因素方面,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比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所致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感染因素方面,因寄生虫、细菌毒素、溶血素等会破坏红细胞;化学物理因素方面,像苯、铅、砷、蛇毒、烧伤等可直接破坏红细胞;还有其他情况,比如脾功能亢进 。

3.红细胞生成不足

(1)缺乏造血物质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2)骨髓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1]

下面详细介绍几种常见小儿贫血的病因: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贫血里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主要特点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这种情况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小儿。

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正常足月新生儿体内贮铁量约为250~(平均60~70mg/kg),贮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之需,如贮铁不足,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母亲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者双胞胎导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从胎儿循环中失血(比如胎儿输血至母体或者输血至另一个孪生胎儿),这些都是造成新生儿贮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延迟结扎脐带,能够让新生儿多得35mg铁。

铁摄入量不足,饮食中铁的供给不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无法满足婴儿需求,若单用奶类喂养且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就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因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发铁的吸收障碍时,也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快,随着体重增长,血容量会相应增加。生长速度越快,铁的需要量相对越大,也就越容易发生缺铁。婴儿到一岁时,体重会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至6倍。所以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食物过敏、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会导致铁丢失或消耗过多,进而引起肠道失血。失血1ml相当于失铁0.5mg,长期小量失血是发生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长期反复患感染性疾病,因消耗增多会引起贫血。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大细胞性贫血,它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导致的。其临床特点包括贫血,存在神经精神症状,骨髓中会出现巨幼红细胞,并且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治疗有效。

维生素B12是细胞DNA合成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它可引起贫血,它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所以常见于素食乳母喂养的小儿,以及胃肠道吸收障碍的小儿;叶酸也是细胞DNA合成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它可引起贫血,它广泛存在于各种蔬菜水果中,羊奶中缺乏叶酸,所以叶酸缺乏常见于仅以羊奶喂养的人,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肠道吸收障碍者。

3.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一类贫血,它是由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导致的,骨髓造血增强但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损耗,其特点为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网织红细胞高以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病,其中6个月至2岁这个年龄段发病最为多见,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儿是在因其他疾病就诊的时候才被诊断出来的。

一般会表现出皮肤、黏膜逐渐变得苍白或者苍黄,其中口唇、口腔黏膜以及甲床最为明显,容易感到疲乏无力,容易烦躁哭闹或者精神不振,不爱活动,食欲减退,年长儿可能会诉说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

造血器官有相应表现,这是因为存在骨髓外造血反应,导致肝、脾、淋巴结常常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那么肝脾肿大就越明显,不过肿大程度很少有超过中等程度的,淋巴结肿大程度较轻,质地坚韧 。

其他症状和体征方面,因上皮损害会出现反甲,口腔黏膜及肛门会发炎,舌乳头会萎缩等 。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低下,存在异食癖,时而有消化不良、呕吐或腹泻 。呼吸、脉率会代偿性加快,心前区能听到收缩期杂音 。贫血严重的患者会有心脏扩大,甚至并发心功能不全 。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较为多见,常是母乳喂养却未添加辅食的人,尤其是乳母长期素食或者有维生素吸收障碍的,还有长期只进食植物性食物或单纯用羊奶喂养的人,既往患过慢性腹泻,或者长期服用甲氨蝶呤、苯巴比妥等药物。

患儿皮肤呈现腊黄色,身体虚胖,或者颜面略微浮肿。头发又细又黄,还很稀疏。会出现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这些症状和贫血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缺乏维生素B12的患儿会出现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比如反应迟钝,很少哭闹,也不怎么笑,智力和运动发育落后,甚至出现退步,病情严重时会出现神经器质性病变,像肢体不规则震颤、踝阵挛 。叶酸缺乏时,不会发生神经系统症状,不过会出现神经精神异常,像是烦躁、易怒。患儿常常食欲不振,还会恶心、腹泻、腹胀、有舌炎,并且可能伴有肝脾肿大。

3.溶血性贫血

苍白、黄疸为突出表现。

急性溶血发病很急,常常伴有高热,伴有寒战,伴有恶心,伴有呕吐,伴有腹痛,伴有腰背痛,还会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者胆红素尿。病情严重的话会引发心力衰竭,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有间歇发作的情况。在慢性病程里,常常会因为感染、劳累或者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此时贫血和黄疸会突然加重,还伴有发热、寒战、呕吐的症状,脾肿大明显并且会有疼痛。病程中还会出现“再生障碍危象”,它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出现暂时性抑制,且这种抑制是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会出现严重贫血、出血的情况,还会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此危象和微小病毒感染相关,是自限性过程,会持续数天,或者持续1至2周后缓解。

检查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血象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量减低,在贫血早期红细胞数并不减少,随着病情发展红细胞数也会减少,红细胞平均容积小于正常,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减低,网织红细胞数正常,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一且中央浅染区增大,红细胞脆性降低。

铁代谢检查显示,血清铁减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血清铁饱和度明显下降。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_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_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多见于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严重病例也可能增生低下,粒、红比例正常或者后者增多,红细胞系统里中幼和晚幼红细胞增加明显,各期红细胞胞体都较小,胞浆量少,染色偏蓝,所以显示胞浆成熟程度比胞核差,用普鲁氏蓝染色法可见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常常低于1.5%,白细胞系统无特殊改变,巨核细胞多正常。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外周血呈现大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MCV大于94fl,MCH大于32pg,红细胞大小不一样,以大细胞作为主要部分,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常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

骨髓象呈现出明显活跃的状态,粒系统出现巨幼变,红系统也出现巨幼变,呈现出“幼核老浆”的现象,巨核细胞核分叶过多 。

(3)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测定

3.溶血性贫血

(1)首先寻找溶血的证据及代偿增生的证据,以确定溶血的存在

溶血有如下证据:一是血红蛋白下降,外周红细胞出现变形、破碎的情况;二是血清中间接胆红素增高;三是血管内溶血时,会出现血红蛋白尿,血浆肉眼呈现粉红色即血红蛋白血症,还会出现含铁血黄素尿 。

骨髓代偿增生有这些证据: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多,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血细胞、点彩及嗜多染红细胞,粒细胞增多,存在核左移,偶尔出现类白血病反应,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且以红系为主。

确定病因的诊断:红细胞膜存在异常,外周红细胞形态出现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红细胞或口形红细胞出现,可行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酸化甘油溶解实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来确诊;红细胞酶存在异常,可做多种红细胞酶的测定,比如G - 6 - PD酶、丙酮酸激酶等;血红蛋白存在异常,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可行血红蛋白电泳,可行抗碱血红蛋白测定。免疫性溶血方面,要进行红细胞表面抗体测定,还要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若试验结果为阳性,那么就可以明确是免疫性贫血;若试验结果为阴性,那么可能是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异常、血红蛋白异常,也可能是由药物、理化因素、感染等导致的。

诊断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年龄、喂养史以及血象特点,能够作出诊断。血红蛋白量比红细胞数降低显著,红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这对诊断意义重大。

诊断本病通常不需要做骨髓检查。若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尝试使用铁剂治疗。若给药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贫血状况得到改善,那么对诊断有帮助。必要时要做骨髓检查(涵盖铁粒幼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普鲁氏蓝染色检查),以及血清铁含量、血清铁结合力等铁代谢检查。诊断明确之后,还应当进一步找出发病的原因,比如是否存在食物过敏的情况,是否有肠道慢性失血的问题,是否患有寄生虫病等,这样做是为了能够进行对因治疗 。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根据喂养史,结合贫血的临床表现,依据巨幼细胞贫血的外周血特点,参考骨髓巨幼样变情况,再加上维生素B12、叶酸测定结果,能够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铅中毒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感染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遗传性小细胞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这些相对少见,可根据各病的特点加以鉴别。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应与红白血病鉴别,应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鉴别,应与溶贫引起的骨髓巨幼样变鉴别。精神神经系统症状突出者需与脑发育不全鉴别。

治疗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查明和去除病因。

(2)防治感染。

(3)补充铁剂。

(4)纠正偏食习惯,根据消化能力,增加富于铁质的食品。

2.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去除病因,比如纠正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还要及时合理添加辅食,同时纠正乳母不良的饮食习惯 。

(2)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3.溶血性贫血

支持治疗要避免劳累,避免感染,避免使用会诱发溶血的药物。急性溶血发生溶血危象时,要注意补液,碱化尿液,积极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慢性溶血发生溶血危象时,同样要注意补液,碱化尿液,积极控制感染,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

纠正贫血,急性溶血时血红蛋白下降至原来一半,或慢性溶血引起重度贫血时,可输注悬浮红细胞。免疫性溶贫时,应输注洗涤红细胞,每次输入量适宜,输血速度宜慢。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病因治疗可行脾切除术;遗传性红细胞酶异常时,病因治疗可输血、补充新鲜红细胞;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因治疗可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时,病因治疗可予激素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预防播报

编辑

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家长需要认识到这种疾病对小儿具有危害性,家长还要认识到做好预防工作很重要。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进行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要合理喂养,要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尤其是动物类食品,比如各种红肉、肝类等,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双胎儿要早期给予铁剂预防,对疾病恢复期患儿要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