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强摄
刘志强摄
蒸出的“花馍馍”
一提到青海人蒸出的“花馍馍”,不用怎么思考就能想到青海大月饼和花卷,青海妇女们心灵手巧,她们把这些食材进行加工,将其放入蒸笼里蒸近一个小时,一笼笼的“花馍馍”就出锅了,在红、绿、黄等食用色素的点缀下,它们如同一个个咧嘴微笑的脸庞。
互助土族自治县有个“茶饭”能手叫薛桂英,她说,自己17岁学会蒸馍馍,从那以后,每年春节前两天,还有八月十五前一天,蒸花卷、蒸月饼都成了很平常的事 。
在一个朴实憨厚的农村妇女看来,蒸馍馍是一项平常的家务活,需要隔三差五去做。而在每逢过春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蒸馍馍又是少不了的年俗供品,也是美味佳肴。
要问青海馍馍中什么是“最”?我觉得大月饼应是首选。青海大月饼是每年中秋节时青海人家用来献月的食物,它不仅有大小的区别,还能分出花白、咸甜等不同种类。大月饼一扇蒸笼只蒸一个,小月饼则会依据蒸笼大小放置,个数不固定。
据薛桂英讲,制作大月饼的时候,要把发酵好的面摊开,倒上适量清油,接着逐层撒上色香俱全的香豆粉、红曲粉、姜黄粉等食色,涂抹均匀后,反复折叠,团成面团再上屉,蒸熟出笼后的大月饼就像“开花馒头”,吃的时候用刀把它切片,就会呈现出花色鲜艳的“千层馍” 。
对于每一位在青海出生并成长的人来说,大月饼是儿时每年八月十五时,家家户户农家小院里献给圆月的“佳肴”,它不只是一道传统的青海美食,它更是一种记忆,还是一种乡愁。
每当中秋节晚上,青海人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玩月儿”的活动,他们会在院子里支起桌案,“献”上自家蒸的大月饼以及各类水果。当玉盘般的月亮升起时,家中的老人会在月光下的供桌前煨桑焚香,然后虔诚祈祷。
再讲讲青海人的花卷,它是汉、回、土等民族用来招待宾朋的美食,也是青海人家走亲访友时会捎带的“手礼”。先不说花卷里“镶嵌”着五颜六色,单看它开花的形状,就完全可以用一个“花”字来形容。
在青海,每逢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都会把刚蒸好不久的花卷端上餐桌,这些花卷软糯可口 。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青海人家的妇女们就早早地开始忙碌起来,为蒸花卷做准备。抹食色的工序和大月饼是一样的,然而,怎样才能捏出好看的花样,这才是对妇女们心灵手巧的考验,是一块试金石。
锅灶下,火气正旺盛,笼屉中,蒸腾的水气袅袅升起,好像寓意着每一天的日子都不断向上发展,而开锅后,一个个像花一样的馍馍,又如同花儿般明亮绚丽,显示着长如树叶的日子幸福圆满。
炕出的“香馍馍”
提到了青海人家最具代表性的蒸馍馍,就不能不说说青海妇女们用温度炕出来的焜锅,不能不说说用温度炕出来的锅盔,不能不说说用温度炕出来的曲连等 。
对于在上海求学的史浩而言,香豆味焜锅搭配牛奶是极具家乡特色的美味。他说,虽说自己离开青海仅小半年时间,可在上海十分想念这种味道。今年寒假结束回校时,一定要带上些家乡的焜锅,既能让同学们品尝家乡美味,又能使自己在他乡解解馋。
焜锅馍馍是餐桌上的主食,是馈赠的礼品,也是青海人出远门的干粮。它将菜籽油卷入发好的馍馍面,抹上红曲、姜黄、香豆等食色,卷成层叠的面团后放入铁制或铝制的焜锅,再埋入麦草火灰堆,大约40分钟后出锅。出锅后的焜锅馍馍外焦里嫩,松脆可口,香味扑鼻。
在青海还有一种和焜锅外形很相似,而叫法不同的馍馍叫做锅盔。
锅盔馍馍是用铝或生铁铸的锅烙烤而成,其做法和焜锅极为相似,两者都是在金属锅里炕出来的,锅盔是放在火灰堆里均匀受热,焜锅是放在炉火上慢慢加热,锅盔馍馍因烙烤时紧贴锅底,待熟取出,外形像锅的头盔而得名,所以千万不要混淆了锅盔和焜锅。
还有一种在炕上制作出来的青海馍馍,它被叫做曲连,青海人家里大多以烙熟这种馍馍为主。它的形状和锅盔相似,制作方法也和锅盔一样,不过整个馍馍的中间被特意“凿出”了一个圆孔。按照青海人的风俗,曲连通常是家里女眷们在看望产妇或者参加满月时必定会带的礼物。
考虑到青海高原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青海人家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智慧。例如,为了使馍馍能够保存更长时间,勤劳的青海妇女对馍馍的制作方法进行了多种创新,于是便有了如今这些能够“炕”着吃的美食。在青海旅游持续发展的当下,这些美食成为了游客旅途中的充饥食物,以及归乡时的“旅游特产”。
炸出的“金馍馍”
丁酉鸡年的春节已然过去,然而我们难以忘怀,给亲戚朋友拜年时,主人会端上一盘盘食物,那些食物酥脆可口,有馓子、麻花、花花、油香……
春节前炸馓子,炸麻花,炸油香等,这好像成了每年腊月最重要的事,青海人习惯把这个过程称作“炸茶”。
李敏华记得,在海东市平安区时,腊月二十六那天,一家老小围在厨房里。当时盘馓子面、编麻花、打油饼的场景,她至今历历在目。她告诉记者,春节是河湟地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而春节前的“炸茶”是最重要的事。只有有了这些炸出的“金馍馍”,才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馓子是青海农业区各族人民逢年过节制作的特色食品,它通常以白面为原料,稍微加入盐和调料,先搓成细条,再一圈圈放入油中炸制而成。馓子的形状是圈圈相连的,外观纤细黄亮,吃起来浓香酥脆,是面食中的佳品,在宴席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史料记载,馓子还有个名字叫寒具,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详细记录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寒具的制作办法,这表明寒具在南北朝时期较为活跃,在两晋时也应当是受欢迎的食品。
在青海,油香是一道“金色美食”,仅次于馓子,它的形状是圆饼,颜色通体金黄,口感外酥内软,是生活在青海河湟两岸众多群众在重大节日、纪念日或婚丧嫁娶时不可缺少的面点。为了炸熟后便于捞出,会故意在中间划上两道短口,中间留出圆孔的则被叫为油饼或“宽水油饼”。
花花是青海特有的糕点面食,属于油炸类,按形状区分,有翻跟斗、猫耳朵、牛眼睛、金鱼等样式,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香甜酥脆,是青海人过年时必定会做的点心,在青海,各民族都有炸花花的习俗,在各自的节日里,一盘漂亮的花花或油香,不仅是对这家女人是否贤惠的一种考验,还预示着一年的好光景。
青海麻花是和花花叫法相似但外形完全不同的特色小吃,它不同于天津大麻花,看起来更小巧,吃起来更酥脆。制作青海麻花时,要提前将面发好,发面时不忘用熟油拌一下,再放上鸡蛋和少量的白砂糖。之后把两三股条状的面像拧绳子一样拧在一起,放在油锅里炸熟 。
李敏华表示,不管炸何种食物,不仅要在制作方面用心,而且要在炸的过程中把控好火候,如此才能炸出金黄酥脆的“金馍馍”。
它们都是用来充饥裹腹的馍馍,无不彰显出青海人家做面食的高超技艺,凝聚着青海妇女超过前人的勤劳与付出,更蕴含着青海民间最为纯真质朴、最为真诚善良的生活智慧。(宋明慧)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