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游玩泉城济南别忘尝特产二怪!甜沫茶汤的故事你知道吗?

Time:2025年04月29日 Read:6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文|月上西楼

您要是慕名前来,在游玩泉城济南之际,除了观赏泉水甲天下的“湖光山色”,别忘了品尝一下济南特产的“二怪”,也就是泉城二怪。

今天给您讲讲老济南“二怪”之一甜沫。所谓“二怪”,其中一怪是“茶汤不是茶,甜沫也不甜” 。

就被叫做“甜沫”了

明朝初年 朱棣刚登基称帝 他出身戎马 迁都北京后 设光禄寺为礼仪祭拜之地 为祈福江山社稷 发明了一种美食茶汤 茶汤做法简单 用秫米面即高粱米面 还有糜子面 加开水就行 再加上青红丝 白糖等佐料就能食用 味道香甜可口

过去 在老劝业场一带 有经营“龙嘴大铜壶”茶汤的 那是儿时记忆里的美味

但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茶汤得由专业师傅冲调才更好喝。冲调时不会让茶汤结成疙瘩。这是很考验人技术的工作。茶汤不但能驱寒温补。还具备消食健胃的功效。许多老济南人早晨爱喝一碗茶汤。喝后胃里立刻感觉暖暖的很舒服

早年的时候,济南人爱喝的东西,主要是粘粥。它是老济南的一种民间“美食”。

济南人吃饭时 总得有个“喝头儿” 这顿饭才吃得顺畅 不然 会觉得胃里不太舒服 要是实在没“喝头儿” 就倒碗白开水 大口大口喝下去 这叫“灌灌缝儿”

济南人将粘粥的“粥”读成轻声的“箸”音。很多上了年纪的济南人如今依旧称作“粘箸”。这就如同长清、泰安一带的人把粘粥叫做“糊都”。它们都是一种沿袭成俗的口语

喝粘粥存在优劣差别。较好的是用小米面制作。次一等的是用玉米面制作。更次的是用高粱面制作。

用大米、小米熬成的粥,不属于粘粥。济南人把它叫作“大米稀饭”或者“小米稀饭”。要是掺上绿豆,那就叫作“大米绿豆稀饭”或者“小米绿豆稀饭”。它和粘粥是不同的概念。

做粘粥时,济南人不称“熬”,也不叫“煮”,而是说“打”。比如,有男性下班回家,进门放下自行车,瞧见饭桌上没饭汤,就对妻子讲:“哎,当家的,累一天太渴了,打点儿粘粥,解解饿。”

后来经过一番研究 济南人使用的这个“打”字 确实更为传神 做粘粥时 先在锅里放水煮开 接着把小米面或者玉米面放进碗中 再加上凉水 用筷子或者勺子搅拌均匀 这就可以称作“打” 然后倒入锅中后 还是要用勺子搅拌均匀 这又能称作“打” 要是有条件 还能往锅里放 煮两个荷包蛋 金黄金黄的 喝起来特别带劲由此可见,许多民间的口头语言,确实生动。

济南人将小米面称作“米糁儿”。用米糁儿做出的粘粥,有一股清香,会随着热气飘散开来。要是有大鱼大肉打底,再喝上一碗米糁儿粘粥,着实很舒服。但贫穷人家能填饱肚子就挺好,哪敢奢望这种享受。所以,尽管米糁儿粘粥的清香还在,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种“灌缝儿”的饮品,仅此罢了。

甜沫传说起源于豫北地区的豆沫。它后来流传到山东济南。是特色传统名点。属于大众粥类美食。还是泉城二怪之一。

甜沫是一种咸粥。它以小米面为主熬煮而成。济南人又俗称之为“五香甜沫”。在济南众多小吃里。甜沫是最具特色的。是“招牌”名优小吃。

相传明朝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后设光禄寺作为礼仪祭拜之地。为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种以稷即小米为基底的粥并命名为茶汤。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每人一碗以敬畏上天。

1457年即明代天顺元年,德王乃英宗次子。英宗因关切次子,命光禄寺把此膳食技艺传至济南德王府。德王府与秦府私交甚佳,便将茶汤技艺传至秦府。秦府对其加以改进,形成山东茶汤。之后又基于茶汤,运用府上膳食文化,在小米面中加入姜和胡椒,演化出香辣的小米粥,称之为甜沫周围邻居都听闻秦府有两样奇特食物。一种是茶汤,却并非茶。另一种是甜沫,可并不甜。于是,“泉城二怪”渐渐传播开来。

过去不少穷苦人家的孩子,肚子里常年没油水,时常觉得“空劳”“淡靠”,于是就在粘粥上想办法,常往里面倒些酱油。大人看到后,不等孩子动手,就拿过见底的香油瓶子,反复控,好不容易才挤出几滴香油。实在挤不出,就用小勺舀一点炼好的大油,放到孩子碗里。孩子们舔着嘴唇。孩子们用筷子搅。很快一碗粘粥就澥了。孩子们转动着碗。左一口。右一口。恨不得一口气喝下去才解馋。

曾记得小时候,因家里生活条件有限。大人上班后,家里没什么可做饭的东西。便在橱柜的干粮袋里找自家蒸好的老面馍馍。把馍馍掰成小块放在大碗里。加点酱油。要是有条件就滴几滴香油。随后加些开水泡一泡。就能饱餐一顿。不得不说,回想起来那时吃着可真香。

有时 大人们做粘粥时 为让孩子解馋 会加上菠菜 再放点盐 做成咸粘粥 富裕人家也做这种饮品 只是为换口味 有时会加粉条 豆腐丝 花生米等 这就不叫粘粥 而叫甜沫儿了

《喝茶,拉呱,吃嘛?》再给您说一个明朝的传说。

明末清初时战乱连年不断。大批难民纷纷涌入济南。有一家姓田的小粥铺。这家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灾民们互相传告。来粥铺乞粥救命的人增多。粥铺难以满足众人需求。于是便在粥里加入大量菜叶和调料。灾民们每当端碗盛粥前。看到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其为“田沫”。这“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有个从外地来济南赶考的落难书生。他也来这儿求这种粥喝。喝了之后觉得甜美无比。心里想“甜沫”果然名不虚传。后来书生考中功名做了官。又专门到济南来想再喝甜沫。却没了昔日的感觉。问老板原因。老板回答说实际上是“田沫”。是田姓人家的粥的意思官员恍然大悟,原来是当初只听声音却没有辨别字迹出现了错误。于是题写了“甜沫”匾额,还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从这以后,这种带咸味的粥就叫“甜沫”了。看来,只有亲身到那个地方,喝上这种美味的咸粥,才能体会到甜沫这个名字的来历吧!

据说在三年困难时期 粮食极为匮乏 米糁儿和玉米面都很难见到 就连高粱面粘粥也是清汤寡水 人们只能喝个“水饱” 那时好多人因此得了一种病 叫“水肿” 看起来“胖乎乎” 实际是喝稀粘粥所致 皮下组织积满了水

文革刚开始的时候,粮食还是限量供应,好多家庭都吃不饱。当时倡导“过革命化的春节”,也就是“吃忆苦饭”。随着粮食越来越紧张,不少家庭冬天经常喝地瓜咸粘粥。把麦茬地瓜切成块状,放些青菜叶子,要是有条件,再放一把豇豆。既可以当饮品,又能当饭吃

后来日子变好了 能喝的东西变多了 光是各种汤 就有不少讲究 至于粥类 种类更是繁杂

说到居家过日子,如今不少济南人仍常煮些粘粥来喝。只是部分年轻人不再称其为“粘粥”,而是把稀饭也算进去,通通叫做“粥”,好像非得这么说才能显得与众不同。不清楚这算不算是语言的进步。

在记忆里 那时的泉城路 不比现在差 很有看头 可谓五味俱全 甚至还有通宵便利店

济南开埠后 泉城路处于时尚前沿 受外来文化影响 沿途建筑风格逐渐变化 有传统中式建筑 有中西合璧建筑 还有西洋风格建筑 仅看建筑本身 就能看到济南开放的历史

曾经泉城路上有不少活跃的老商铺。泉城路西头有个温泉池澡堂,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去那儿泡澡,真的很实惠。早上会去雷家粥铺吃早点,油条和甜沫都很棒。珍珠泉理发店,师傅手艺佳,服务态度也好。还有德兴斋酱肉店,做的酱肉十分美味。

那时泉城路从东头到西头有180多家店铺。其中有像瑞蚨祥这样的“大牌”。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商铺。

要说那家曾经颇有名气的老字号雷家粥铺,它是清真店铺。主要经营五香甜沫,还售卖油条、烧饼、小咸菜等。不少上了年纪的济南人都还记得它。过去,这家店的甜沫儿。老城里 路南有宽大店面 一年四季 从早到晚 老灶头的大锅里 小伙计使劲舞动大汤勺 给门前排着长队等待的老粥客 一勺勺把热气腾腾 浓香扑鼻的甜沫 倒进一个个陶罐 还有搪瓷缸子里

老济南故事众多。《喝茶,拉呱,吃嘛?》中提到,那泉水人家习以为常的地道五香甜沫,是极为适合“大众口味”的舌尖上的美食。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