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温柔
“石岗”的名气,一半得自于陡门。
在陡门桥下有一湾浅浅的绿水。它见证了石岗陡门从北宋开始建造,到南宋进行了重修。之后历经了五百年的不用,到二十世纪末又被废弃。石岗陡门的前世今生长达九百余年,谁也无法说尽在这漫长岁月中到底经历了多少离合悲欢。
谁站在陡门桥看风景?
壹
公元 1080 年的温瑞平原上,山峦和丘陵相互交织着。同时,河流与溪流也分布得很密集。在一场暴雨过后,北宋元丰三年的县令朱素心的状态就如同湍流一般。
半个月前指定要的木鹅尚未雕刻完成,眼看着一场场雨相继过去。平日里灵活的木匠们都把工夫用到哪里去了呢?县里的海岸由于自然海退,距离鲤鱼山老陡门有三四千米,无法对老塘河内外的水利进行调节。之前帆游、崇仁、清泉三乡,从一都到十一都(即今丽岙、仙岩、塘下、莘塍、瑞城东郊)的村民对于选新陡址的意见十分嘈杂。眼见着夏快去了,暴雨要少了,怕是要失了选陡的最佳时期。
这七里八村的木匠在加班加点干活。能工巧匠们只做过鹅型的脚盂,这种脚盂不用操心鹅的身体,只需打磨好鹅头和那优雅的颈部,其他部分是实用功能。现在,县令指定要用木头雕刻出鹅的整个身体,并且必须能在水里游起来,这在木匠史上是第一次。最终,难不倒木匠们的第一只木鹅“曲项向天歌”般地刻了出来,并且试水成功。时间不会等待人,朱素立刻命令手下按照原样制作。很快,六七十只木鹅聚集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等雨!
一场雷阵雨来得很及时,朱素让人把木鹅抱起来,将其分别放置在西边以及大罗山的各条溪流的上游。接着可以看到山水向下倾泻,木鹅顺着水流向下“游动”。它们的使命就是抵达,抵达它们应当到达的地方。不久,下属就来禀报说这群木鹅都“游”到了大罗山脚下一个名为石岗的村庄。朱素赶紧匆忙赶到。一眼望去,几十只木鹅都汇聚在了这个小村庄的河汇之处,朱素非常高兴!随即决定新陡就在此处。现场有人提出此地无山冈可依靠,并且涂泥太松,担心新陡会被海潮和山洪冲垮。朱素经过谨慎思考后,亲自带队前往石岗挖土,发现地下有很多山上冲下来的硗埆沙碛,这表明这里的基础比较坚固,于是群众都表示赞成。确定新陡地址在石岗之后,朱素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这一片平原,是他日夜牵挂的百姓的根基啊!
公元1081年,新的陡门竣工。
自此,石岗以西的大片滩涂有了淡水灌溉,得以开垦成农田。盐田也因淡水灌溉而发生了变化。周围开始新开辟了越来越多的村庄。向西望去,能看到良田和房舍,塘河的风物显得平和。县令朱素的心,就像泄闸后的塘河水一样,变得坦荡畅快了。
他的心中有一座桥,一越百年。
今人说,“鹅”的跳跃就是瓯人的智慧。
贰
百余年后,与石岗村民一起守望的,还有淳熙十年的陈傅良先生。
公元 1185 年的先生和林松孙(林石之孙)在石岗持续进行勘测等工作已十余年。这陡门之木因受月光侵蚀已到风烛残年。陡门屋、闸的木头大多腐朽损坏,陡门的作用很快将被岁月摧毁。而股岸、沟底那些三丈长、径尺厚的巨松木,因浸在咸水中依然屹立着。
在先生们持续的倡议推动下,这一年,温州的知州李稢以及同知谢杰,还有县令刘龟从和主簿石宜翁,调拨了州县的公款,并且加上民间劝募得来的经费,动员了三乡的民工,准备对其进行重修。
铁木一百年会生锈,那不如用石头。看看石头几百年会不会坏!工匠黄廷瑞的话强硬且新颖。
“以石代木”?又是一个新说法!
一百年前的老祖宗曾以木鹅选了陡址,这在当时是新奇的做法。那么,一百年后的我们为何不能用石头来加固祖宗的水利信仰呢?
黄廷瑞的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说服了。接着,除了闸板以及起落装置之外,陡门桥的其他部件几乎都被石料所取代。最终,在 1185 年的重修中,创造了石岗陡门新的历史:浙南最先使用的“以石代木”技术使得石岗陡门继续守护着新陡以西的 2000 余顷农田和村庄。
淳熙十年,陈傅良先生在陡门桥上站了十余年,他的努力在此得以见证,他提笔写下了《重修石岗陡门记》。
淳熙十二年,岸边的树木,有一半被蛀蚀了。底板也被浸湿且被侵蚀,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蛀孔。知县刘龟从,用州里的七十万钱,又募集到民间的六十万钱,还有县助的五万钱,用石头代替木头,将其拆除并重新建造。上面还修建了复屋,没有一处不达到极致。
先生心中的这座桥,在这片平原上守候了五百年。五个世纪不断更替,一座古老的石桥始终陪伴着这万古河山,安然地坐着。与此同时,以石代木的技术日益完善,并且一直被推广使用到了近代。
今人认为,这便是永嘉学派的作风。瓯人的另一种智慧体现为“石”的坚持。
叁
“陡门头的桥塌了,走,去看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时光轮回。运送沙石煤炭的三轮卡将这座将近千年的古桥压塌了。
“这桥太老了!”
是啊,老祖宗手里曾经塌过。如今这些运货的车不断地来来往往,哪里能够经受得住呢?
……
好些村人都跑去陡门桥观看坍塌的景象。他们看到桥面的两块大石板斜斜地落入河底,一个刚记事的石岗孩子心想:明天父亲该如何去邻村买菜呢?
1995 年,这个生活在温瑞平原的孩子,是石岗的。他在学校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一篇小小的周记。
《家乡的小桥》
塘下镇第一中学 95 (8)班 陈嫒嫒
家乡有山也有水。其中,连接我们村和邻村下林的那座桥是无名的。这座无名小桥成了村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要道。
小桥无桥墩,横跨两岸。它无桥栏,一根粗大水管替代了低矮桥栏。其桥面由青色石板铺砌。虽简易,却坚固。桥长十来米左右,宽仅一点五米,从桥至水面二三米,骑车者需下车推着过。当然,若不怕危险,亦可骑过去。
刚懂事时,这座桥塌了又翻了,之后被重建。每当太阳的亮光悄然拉开一天的帷幕,小桥上的人们便陆续地脚踏石板、手提菜篮前往邻村买菜。
家乡的人们对家乡的山有着依赖,对家乡的水有着依赖,对家乡的小桥更是有着依赖。 家乡的人们离不开家乡那巍峨的山,离不开家乡那清澈的水,离不开家乡那古朴的小桥。 家乡的人们与家乡的山紧密相连,与家乡的水紧密相连,与家乡的小桥紧密相连。 家乡的人们对家乡的山难以割舍,对家乡的水难以割舍,对家乡的小桥更是难以割舍。 家乡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家乡的山,离不开家乡的水,离不开家乡的小桥。
孩子心中的这座桥,既没有名字,也很朴素,而且太过简单和危险。长大后的她,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当年总是碎碎念却不敢过的那座无名小桥,竟然已经在这个养育她的村子里默默挺立了九百年!
1997 年,也就是两年后,村民们在陡门石桥的旁边建造了一座新的陡门桥。那座南宋时期的石岗陡门,依然保持着沉默,从那之后就只成为了文物中的一道风景……
今人说,“变”的圆通就是一种最大的智慧。
木鹅选陡址,伐石代木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桥。
石岗陡门已有九百年历史,从 1081 年开始,到 1185 年,接着到 1997 年,苍天已老,海水翻腾。有的智慧会败给时间,有的智慧不会败给时间。倘若没有传世的诗文,没有历史的震颤,还有谁会在这陡门桥头依依伫立,观看这般风景呢?
石岗陡门链接:
石岗陡门在海安石岗。它建于北宋元丰三年,也就是 1080 年。于公元 1081 年竣工。
帆游、崇泰、清泉(今瑞安东部及瓯海西南部)这三个乡的山溪之水,形成了八十四条支河,它们都流向石冈。这些支河灌溉了二十万亩土地。然而到了南宋淳熙年间,铁木结构的陡门遭到了严重的损坏。在淳熙十二年(1185 年)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陡门是全石结构,它的泄闸与行人桥合为一体,上水的地方是闸,下水的地方是桥,长度为 13.4 米,有四个孔,是温州现存最早的全石构筑陡门。它用石头代替木头,使得陡门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延长。这是古代陡门建造技术的一个重大改进,所以在浙南很快得到了推广。它对于研究宋代的水利建设和措施有着重要价值,同时也是瓯人开发海洋的见证。
本文是钱江晚报的原创作品。如果没有获得许可,就不可以进行转载、复制、摘编、改写等行为,也不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如果违反这些规定,本报将会通过司法途径来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