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走进武汉“网红第一美食街”
熊丽娟站在自家店门口。她回忆起过去十几年。心中或多或少有些感慨。
作为武汉武昌区非遗小吃的第四代传承人。
她见证了武汉几条街道的兴衰和潮落潮起。
让人叹气的第一条,是当年闻名中外的武汉过早一条街,即「户部巷」
十多年前 户部巷有焦脆的面窝 有鲜香的糊汤粉 还有老板娘做热干面的速度无敌快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图by 公众号“武汉潮生活”
烟火气变成吸引生意的卖点。“过早一条街”也早就没了武汉本地应有的街头景象和氛围。
对的,武汉人讲吃早餐,叫做「过早」。
碳水炸弹般的过早,席卷了全国人的味蕾。
[]
熊丽娟带着家传的「熊太婆」水饺。她离开了武昌司门口那条闻名于世的巷子。
她叹了口气,「这里冒得意思了。」
很多武汉本地人心里,户部巷的灿烂已成为过去。
总有一些街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辉煌的回忆。
也总有一些街道在崛起。
十年前,熊丽娟搬去的地方,同样在武昌。
在胭脂路和昙华林旁边,叫做——粮道街。
因为性价比极高,传说可以50元从街头吃到街尾。
如今 无论在网络平台 还是外地游客的攻略清单中 此地皆是武汉最热门的一条街
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粮道街的攻略所获小红心数量相加,肯定超过了100万。
而实际上 这里是武昌人心里 全宇宙最好吃的一条街 这里也是很多武汉伢子 从小学读到大学 20多年都舍不得离开的街道
我们也去往武汉,踏上了这条街。
在被誉为武汉网红第一街上,尝试着从街头吃到街尾。
放眼望去,游客如织。
如今的粮道街,确实红。
只要是节假日的人流,就已经排队排成了这般人山人海。
排着长长长长队的队伍。
粮道街处于解放路和中山路螃蟹岬之间。它与胭脂路相邻。还和后补街毗邻。也与民主路相接。并且靠近小东门。粮道街被景区围绕。自身天然就有流量
早晨7点,粮道街的热闹就开始了。
图by 网络
棋盘街小学的学生们,三三两两陆续进入校门。武汉中学的学生们,三三两两陆续进入校门。粮道街中学的学生们,三三两两陆续进入校门。
买了早餐后往家赶
此时的小店内,已经逐渐坐满了爹爹婆婆们。
他们起床时间更早。7点以前就开始琢磨。今天吃热干面和牛肉面。得多加点酱料。
胃口不错。再加一碗豆浆。还要一个油饼包烧麦。图片来源为公众号“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
吃过早饭 他们提着袋子 拉着小车 慢悠悠地前往最近的菜场买菜 这才是一天美好开端的起始 这才算是一天美满的开始
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买一份早点。边吃边赶路。这是武汉街头常见的状态。
没试过骑单车吃热干面的人,不敢宣称在武汉体验过早(两个过分开读)。没哈着气边走边挑豆皮的人,不敢宣称在武汉逛过街。
图by 网络&央视网“直播中国”
而到了下午。
粮道街,就变成实实在在新晋流量的牌面。
如今粮道街的生活气更热烈、更张扬。不像广州老街,岁月静静流淌。
破旧的房子沿着街道矗立着。两侧的树木长得十分茂盛。挡住了人们视线所能看到的样子。要是没有好些年头。是长不成这般“霸道”的。
武汉话嗓门大。每句话好像都往地上扔。老店里老板娘招呼孩子们。她们是麻利的“武汉嫂子”。她们也是热情的“武汉嫂子”
街道已经非常火爆。要是刚到这里,看到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排队,恐怕会有点不安。
那才是正宗的
像我们,就找打车的师傅,给列了一张打卡指南。
也是走进街道,我才明白。
这条街的「顶流」店,到底有多夸张——
赵师傅油饼包烧麦
一碗红油热干面,23年来征服无数武汉胃
一大清早来到赵师傅,一定是没有位置的。
就算爹爹婆婆们吃完离开了,你也得排队排队,好长的队。
图by 公众号“武汉潮生活”拍摄@何威
如招牌,赵师傅的油饼包烧麦堪称一绝。
阿姨揉面的手法已经和点单的手法,一样干净利落,有效率。
面团放进油锅里。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油花四处飞溅。圆滚滚胖嘟嘟的油饼。被炸得两面都变成了金黄色。然后捞起来沥干油。
在油饼降温前 赶紧把蒸好的烧麦一股脑塞进油饼 城君作为外地人 踮着脚看 看得目瞪口呆 这种吃法 实在奇特
图by 公众号“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这种口感外酥内软糯
但他们家最厉害的是一碗红油热干面。这碗面征服了这里的大街小巷。它征服了无数武汉人的胃。
面条很劲道。芝麻酱味道十足。再浇上赵师傅自己做的特制红油。这样才真的过瘾。
在这家店,还有一种奇特的现象。
一队是食客,还有一堆是外卖小哥。
每天六点,外卖小哥就在候着了。
很多人一大早便点这里的外卖。十几公里外有武汉人。他们特别喜爱红油热干面。
图by 小红书“oysn.”
国民豆皮
6点起来赶作业前要吃的豆皮
过早不吃热干面,那就来一碗豆皮。
粮道街上有一家国民豆皮店。几年前它还是个小店,连招牌都没有。如今这家店已开店20年。它成了这条街上众多学子一直惦记的武汉味道。
图by公众号“武汉乐活汇”
作业再多,6点起床,也得先来一碗豆皮。
鸡蛋皮裹着糯米,配以豆干香菇和肉块,一口下去好不满足。
图by 网络
陈大焱大连铁板鱿鱼
一串鱿鱼,大大的魔力
几平米的小铺面,淹没在人群里,不踮着脚招牌都看不见了。
这家店早上不营业。毕竟大清早的,哪有人会来买几十串铁板鱿鱼。中午还没到开门时间,门口就聚了一堆人。
店门打开后 大家都自觉改变了状态 从原本像“游勇散兵”一样 变成了训练有素的“排队人”
“慈爱”眼光
烤鱿鱼十多年的陈大焱,老字号是必然谈不上。
图by “人在武汉”
但是作为一家口碑老店,并不是他烤鱿鱼的技巧有多出神入化。
鱿鱼好吃有秘诀。秘诀是秘制酱汁。酱汁浓稠。酱汁咸香。酱汁辣中带微甜。鱿鱼串经板烤。烤后的鱿鱼厚实。烤后的鱿鱼脆嫩。烤后的鱿鱼Q弹
图by “人在武汉”
一串一口,软糯鲜香,真正地吃起来,50串哪够啊。
得100串。
城君在队尾时觉得实在看不到希望。于是他转而买了另外一家的烤鱿鱼。他心想大家都是鱿鱼。能差到哪里去呢。他吃了一口又一口。觉得香到停不下来。
覃肥叔桂林米粉
在汉20年,来自桂林的味道俘获了武汉胃
比起前两位,这家桂林米粉虽谈不上“顶流”。
但是店铺外,沿街边,也是座无虚席。
这家店开了20年。它是一家桂林米粉店。这家店在武汉站稳了脚跟。店里的桂林米粉,半碗粉半碗肉,给人扎实的感觉。在这条街上,这家桂林米粉店是数一数二的名店。
1998年 覃方文11岁 他跟着父母离开广西柳州来到武汉 还在这里开了桂林米粉的店
再到年轻人也爱吃
说起来,来自广西的米粉要想在武汉开下去,真的挺不容易的。
据说这家店起初就叫桂林米粉。后来街坊们提议,因其来自广西,不如叫正宗桂林米粉。加上正宗二字,便更具底气了。
后来米粉店数量逐渐增多。撞名的情况也变多了。于是又改成了现在的覃肥叔桂林米粉。
在老板的心中,来日方长。
这也是可行的
洛兰西点
武汉中学精致女孩的起源地
这里的泡芙,是无数学子的青春回忆。
它变成了许多喜爱甜食女孩的白月光
图by小红书@郑奶奶z
熊太婆原汤水饺
武汉本土老字号水饺
还有我们开头就提到的熊太婆原汤水饺。
四代人坚守了将近百年。它在粮道街上是相对低调的存在。不过在很多老武汉心中。这是传承百年的骄傲。
他们家的水饺里,一勺猪油是灵魂。汤底汤色清亮,香气逼人。
水饺皮薄馅儿大,分量也是超足。
这家水饺店值得你去尝试一番以调适口感
粮道街上,好吃的店其实一家挨着一家。
除了排起长长队伍的,城君还捕捉到了它们。
街边的流动小摊,顶顶糕,儿时的味道实锤了。
还有学生时代最爱的炸酱面馆,
有三个女学生坐在店门口。她们吃得饶有兴致。在这个火炉城市。凉面是夏天的法宝
我们在网红第一街上, 被人流推动着。
光是走,就走了许久才走完。
02
其实自古以来
这里就是武昌人骄傲的存在
在武昌人心中,与户部巷之一步之遥的粮道街,是生活的本命。
过去粮道街只不过是武昌老城一条与蛇山平行的横街。
清朝时 这里被设为粮道署街 是主管吃喝的地方 它长期是省衙门的驻扎之地 也是封疆大官们的驻扎之地
20世纪初,粮道街就已经热闹非凡。
理发店有很多。麻花铺也不少。发糕店同样众多。棉花铺子等各类店铺密密麻麻排列着。但这可不是如今那种“五步一铺,十步一店”的美食格局。
粮道街虽得名于粮道署。但它自古便有着浓厚的书卷气。还带着知识分子的文人风骨。
明代有勺庭书院,清代有江汉书院。
民国时期 这条街道长度超一千四百米 这里有一所大学 还有两所中学 另外有三所专业学校
中国八大美院之一的湖北美术学院,也在这里。
所以画材店开在米粉店旁边,是这里极为常见的格局。
站在美食街对望,就是武汉中学的校园围栏和校门。
1920年 董必武等人创办私立武汉中学 大批知识分子聚集于此 此地成为当时湖北地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中心 不少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
“粮道署”虽然不复存在,过去的豪情壮志也都留在了书卷之上。
但这里,关于“粮”,关于“吃”,早就形成一派。
也成为了这条街上,学生们、街坊们生活中割舍不掉的美食情怀。
粮道街,是武昌人骄傲的存在。
最眷恋的一条街
走出去,是因为它,走不出去,也是因为它。
只不过 现在网络上红到宇宙尽头 到处都是人的“粮道街” 它还是儿时的那个吗
03
现在粮道街
成为别人的粮道街了?
慕名前来的游客没有感觉。他们依旧在尽情享受美食。还时不时地打卡拍照。
但以熊丽娟为代表的武汉本地人,尤其是武昌的年轻人,望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数量日益增多的、新开的各式各样的小店。
觉得事情似乎是有了一点变化。
「我们自己在粮道街上的人,都不大会去吃了。」
熊丽娟解释称,吃的人多起来后,许多店失去了原本的味道。而来的人增多后,又增添了许多其他的味道。
什么叫作本来的味道?
熊丽娟列举了一些例子。他们认为外地人增多并非坏事。游客增多生意才会兴隆。如此生活才会越来越有盼头。
可是 为了迎合一些口味 本地口味或多或少得做些让步
你能够讲这是网络时代给予商家与街道的好处。你也能够觉得是快食时代给这条街未来造成的隐患。
总有商家为了利益前来。流量会带动市场走向。而我们期望街道坚守的,是初心。
毕竟,有户部巷的失落在前。
我们多少都有点后怕,网络爆红是把双刃剑。
好在这条街上有老字号在坚持着。比如熊丽娟的原汤水饺。还有赵师傅的红油热干面。
熊太婆原汤水饺。图by 大众点评“A云中世界”
也幸好还有着他们的坚持。
按照熊丽娟的说法 他们的武汉味道 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经历过那些战争年代 经历过那些峥嵘岁月
许多老人行动不便,从汉口乘出租车赶来吃水饺。有的还带着孩子,带着孙子。这才是我所期望的味道传承
小朋友画出一幅画。画的是熊太婆水饺的味道。图源自熊太婆原汤水饺
熊丽娟说,武汉人过早的口味,讲究一个鲜,也讲究一个长久。
我们希望的粮道街,在网红狂潮之下,还能坚持自我。
那才是真正的,长长久久。
我们同样期望,在疫情的整体环境之中,粮道街能够坚守。并且期望和粮道街一起坚持的武汉当地小吃也能坚守。
一定能的。
如今的武汉已经能更加镇定地应对疫情。
相信很快,武汉就能交出这波疫情风波之下让人满意的答卷。
· END ·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