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聚焦 / 正文
刘老师荐语:画房子艺术学习社区里的宝藏家庭木朵家

Time:2025年04月28日 Read:11 评论:0 作者:haiwenboyue

刘老师荐语:

最近发觉画房子艺术学习社区人才济济,汇聚了众多艺术设计专业的爸爸妈妈。这让我备课讲课时格外认真谨慎,生怕说错话出洋相。虽说辛苦,内心却充实快乐。关键是社区内的家长和学生能学到有关艺术和教育的真知识,不仅是从我讲的课中,更是从每次家长教育理念分享以及学生作品点评与欣赏里。今天这篇文章源自艺术社区里一家宝藏机构:木朵家。木朵今年十岁。她爸爸是设计师兼绘本作家。妈妈是旅游媒体撰稿人。木朵完成了第一期十二次课程及十二次作业,一次没落下,且全部高质量完成。用心的妈妈记录下了她和弟弟在整个学习创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内容满满都是干货。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家长、学生细细品读并收藏[]

01

观察是一切创造的源泉

《住在钢琴里的家族》

按照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 孩子先选了要“切它”的对象 这个对象是钢琴 因为最近没怎么上新的课程 所以孩子可以弹奏自己喜欢的曲子 这样比较有成就感 而且以前每次调音师来调琴的时候 孩子都特别好奇 她觉得钢琴被“打开”的样子很有意思 但这种机会半年才有一次 孩子觉得不过瘾

我们依照她的要求 。需要时随时帮她打开琴盖 。以便她进行研究 。之后和她一同找了些讲解钢琴内部结构的视频观看 。她自己也在网络及家里的书籍中寻觅资料 。最终确定了角度与画法 。先打草稿 。再用针管笔定稿 。最后用马克笔上色 。

住在钢琴里的是他和大家族。他们是植物精灵。其灵感原型是花园里被修剪成圆球状的黄杨。以前在小区散步时她就很喜欢。还曾画出这个形象。取了名字。做了形象和性格设定。这次让他们住进钢琴。并在钢琴里安排了运动区域、游戏区域、演出区域。我暗自琢磨,是不是疫情期间出门少在家憋闷,才把植物都养在钢琴里。群里有位妈妈提到“以音乐为食”,这解释很棒。孩子画画时没考虑这么深入,但这个思路值得好好拓展。

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啊!我的宇航服!》

这周作业是拆解。家长在群里讨论时提到,孩子们最“活在当下”。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是当时正关注的话题。木易选择拆解宇航服。学校英文阅读课最近两周在研究航天员太空生活细节。她选的课题作业是创作“宇航员的一天”漫画书并给出“宇航服的创新和改进建议”。为此她同期查阅大量资料做足储备。所以这幅画的灵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空间站里有个小宇航员,正准备进行舱外维修。他刚戴好帽,准备更换舱外宇航服时,却发现自己的舱外宇航服飞走了,还被完全拆解。由于处于自由落体状态,所有零件都漂浮在空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小宇航员能追回自己的宇航服吗?画里藏着小彩蛋。

03

[]

[]

第三周作业是建筑故事。Muyi最熟悉的建筑,除自家和学校外,就是她的舞蹈学校。拿到作业后,她立刻决定此次要画跳舞的故事。

她极其喜爱自己的舞蹈学校。室内环境与色调基本依照原本模样。只是将学校建筑的三层楼拆成两部分。随后把学校搬到了森林。还原建筑空间与把握透视她并不熟悉。为此花了不少时间。色彩选择较为简单。室内是学校的紫色色调。室外皆是她最爱的绿色色调

她与老师以及小伙伴一同,于森林中的学校开启了上课模式。她们练功、学舞、彩排。她表示跳舞本就是件美妙之事,倘若能在森林里跳舞那就更棒了。当然,小“彩蛋”再度现身。

04

画画,不只是为了画画

《塑料海洋》

第四周作业是关于自然发声。这个话题沉重。却真实且迫切。对十岁孩子而言极为合适。比起小时候的懵懵懂懂。这个年纪应学会客观理性了解事实。还要思考并有所行动。

拿到作业后 Muyi 表示想画动物 但没想好具体怎么表达 这个题目难度不小 我建议她找个小些的切入角度 对她而言 找到感兴趣的某个具体问题 研究明白后再动笔会更轻松 形式方面 我建议她去看看相关公益广告及海报设计

后来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海洋垃圾上。所以这周纪录片时间,我们挑选了《塑料海洋》。鱼类身体里满是垃圾。海鸟身体里也满是垃圾。这样的场景成了她这幅画的灵感源头。

在纪录片中 科学家做出预测 到2050年 海洋里垃圾的重量将超过所有鱼类的重量 这意味着 如果不停止对海洋的污染 短短30年后 当孩子们到了我们现在这个年龄 他们将面对一个满是塑料的海洋

于是我们共同做了件事。将海洋中可能出现的塑料垃圾种类罗列出来。我带她把家里生活必需品“考察”一番。尤其是厨房和洗手间的。之后又一起探讨并补充了一些家里没有的。她颇为震惊。其实我亦是。从未想到诸多必需品包装竟是塑料的。此过程如画画般。极具价值

所以准备工作完成后动笔变得容易许多。看她画出一个塑料饮料品。画出一个塑料油桶。画出一个塑料袋。画出一个塑料包装。画出一根塑料吸管。画出一枚塑料纽扣。每画一个都像是在用手中的笔为自然发声。

当然,一幅画完成了不代表任务就完成了。除了发声,还能再做些什么呢?纪录片结尾提到了不少措施。其中包括禁塑令。还有塑料制品定向回收技术的革新。那我们呢?这实际上是我们和孩子要一同去探索的下一个课题。

画自行车简单画法教学_自行车画法简单好看_自行车简单画法

实际上 这是我们喜爱这个艺术社区的最大缘由 画画 并非只是单纯为了画画 画完后 也不只是留下一幅画作 而是留下诸多 思考的空间与行动的空间

05

天真、同理心和画画

《如果我是一只驯鹿》

第五周作业是假设自己是自然中的一部分。Muyi选择了她最喜欢的动物。那是驯鹿。是圣诞老人的驯鹿。

她已经10岁了。可她依旧对圣诞老人深信不疑。每年她都会认真地给圣诞老人写信。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时她会兴奋到极点。她去过芬兰的圣诞老人村以及驯鹿农场。因此不难明白她会选用大量色彩去展现那片树林中的树。对她而言。那是圣诞老人与驯鹿的家。是最为神奇的地方。所以自然界里最美好的颜色在那里都能找到

在故事当中 她是那只飞在空中的驯鹿 戴着圣诞帽 每年圣诞老人会挑选不同驯鹿 帮着给小朋友送礼物 这次她终于被选中了 前面那只小驯鹿是弟弟 哈哈 她没忘记带上弟弟 就像每年她会帮弟弟给圣诞老人写信那样

06

画画就是造梦

《旅行“家”》

第六周布置了作业 我询问Muyi梦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子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就现在这样 汗 这个知足长乐的小孩 咱们这次讨论的是梦想 能不能想法更开阔些

“哦,那就画能带着我们去旅行的家吧!能随时停在森林。能随时停在海洋。能随时停在草原。能随时停在峡谷。甚至能停在太空。妈妈,我又想去旅行了。”她刚上完学校假期安排的选修法语课,老师给看了好多法国的照片,有些地方是她小时候去过的,所以她又开始心里发痒,在家憋闷了两个月,想出去玩了

当然,在“得寸进尺”这方面,小孩和大人没什么不同。真正开始画画后,需求变多了。她原先那句“现在这样就挺好”的评价早已消失不见。她一边画画一边兴奋地对房屋进行添砖加瓦和升级改造。她增加了“零排放”回收处理设备间。她增加了舞蹈健身房。她增加了室内小菜园。车库里的家当也瞬间换成了飞行器。还有 这是她长久以来的愿望 跟爸爸妈妈弟弟一起睡大通铺 所以她把所有卧室都去掉了 只留下一间“大”床房 好吧 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这真可谓“梦想成真”

我们一家人喜欢整天都待在一起。所以她没忍心把大家分到不同空间。而是在每个房间都画了一家四口同时出现的画面。画完后。她自己也感叹:“妈妈。我觉得要是真有这样的房子就好了。能想去哪就去哪。好想住进去。”

梦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呢 是家人们相聚一堂 是能够继续做自己喜爱之事 是可以随时随地踏上旅途 实际上 我们大人的梦想亦是这般 能迅速实现此梦想的幸福感 唯有画画能够给予 孩子 那就继续认真画画吧

07

鼓励孩子实验探索

《影子芭蕾》

第七周作业主题是光与影。这几天一直在家里以及小区公园观察影子寻找灵感。但再三犹豫后。还是摆脱了熟悉的生活场景。选择画彩色玻璃。

她从小跟着我们到处跑。看过不少教堂的彩色玻璃。也看过不少美术馆的彩色玻璃。所以。我们干脆陪她一起翻看过去旅行时的照片。借着画画的名义回忆挺有意思。而且还有人特别配合。无数次感叹。那时候我怎么那么小。

她从照片里获取了灵感,像处理彩色玻璃光斑的方法。还把人物设计成了近期常画的芭蕾小人儿。不过她对人物光影特点没啥特别概念。于是我们建议她剪个小人,打开手电筒自行观察人物影子特点。此次没使用相对熟悉的马克笔,而是尝试了丙烯和色粉笔,画完后表示很过瘾

08

艺术要在自然中感受

《弟弟,冲刺!》

第八周作业是描绘光 我们在小区公园写生 Muyi选了她最喜欢的小观景台 这里能居高临下 还是小朋友喜爱的“车道”起点 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平衡车”“滑板车” 顺着地势沿小路往下俯冲 体会冲刺和速度 前几天弟弟首次挑战这个陡坡 因没控制好速度摔倒 手被蹭破了她说要帮弟弟记住这个“第一次冲刺”的经历。

这次用的勾线笔与彩铅,便于写生时携带。然而使用与控制它们都还不够熟练。她感觉画面平淡,于是调皮地将树影加工成了“动物”。两个多月以来,除了家里,这里是他们唯一活动的区域。这里也承载着每日快乐的户外时光。能用这张小画记录特殊时期的生活与经历,也是有着额外的意义。

09

思维、语言和画画

《博物馆奇妙夜》

画自行车简单画法教学_自行车画法简单好看_自行车简单画法

第九周作业是空间穿插与连接。Muyi一直盼着画立体空间。她很兴奋,心想“终于能用斜格纸画作业了”!每次画作业过程会有不同。多数时候是先有灵感和主题。然后确定合适画法和画材。而这次相反。她先确定要用特殊纸张。所以得回过头。再思考到底画什么。

之前带她看过埃舍尔的展览,家里有当时带回来的画册。重新回顾了一下画册,又看了些老师展示过的在斜线格纸上完成的作品。之后她决定要画一个有很多楼梯的空间。我问她具体是哪里。她说,是博物馆。那在这个空间里发生了什么呢我通常会鼓励她画画前多讲讲。对她来说,能讲出来就意味着想明白了。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一到晚上,那些动物的骨架会复活。那些动物的标本也会复活。然后它们相约出来玩耍。

哦!是三部曲电影《博物馆奇妙夜》呀?实际上她没看过电影。不过她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卫·爱登堡的博物馆之夜》。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已灭绝动物在夜晚的博物馆复活的故事。当时她就表示要去纪录片里提到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也促使了上一个假期的伦敦之行。

只不过,她画的博物馆样子是自己想象的,比较简单。因为真实的博物馆没那么多楼梯,而且结构和细节实在太难画了。原来,不得已自己“设计”房子,倒是给逃避难度找到了特别好的借口。

10

画画是实现梦想最简单的方法

《大提琴手的魔法》

第十周作业是关于色彩的力量。Muyi创作了一个有关音乐与色彩的故事。有一位大提琴手来到了马赛克小镇,这是一个缺乏音乐和色彩的小镇。随后,她凭借琴声使整个小镇有了美妙的音乐以及多彩的颜色。实际上,这是我们之前读完《穿毛衣的小镇》后随口编造的一个小故事。她小时候读完绘本后,我们常常喜欢一起再编一个属于自己的版本这一次正好用马赛克房子的形式把这个旧故事画了出来。

她虽是初学。但如今已爱上拉大提琴的感觉。特别期待一次正式演奏。所以她把愿望都画在画里。越来越发觉。画画其实是实现梦想最简单的办法。

11

化整为零、化繁为简

《 》

第十一周作业是运用创造法设计自己的神奇形象和世界。这是她极为喜爱的。她平时就常随手乱画。她找出一个小本子。一页画一个形象。每天随意画两三个形象。还按照创造原则给元素和特征做标注。甚至挨个给形象起了名字。

积累得多了就成了不少。到了周末的时候。把一周的成果拿出来。成果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形象。把这些形象放在一起。分成和non-两类。这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两个“国”。然后进行“大比拼”。

用孩子自己的话讲 “这个过程蛮有趣的” 特别是画非单幅画时 要认真观察生活中常见物品细节 像一把钳子 一个打孔器 一个削笔器 或者一把花园剪刀

面对复杂任务时 可尝试先把它拆分成一个个小任务 利用零散时间逐个完成 尤其对于类似需要较多创意的任务 这种化整为零 化繁为简的方式是不错的方法 既不会有太大压力 也较易有成就感 这是这次作业最深刻的体会

12

有温度的创作

《妈妈的镜头里是什么?》

第十二周作业是为妈妈设计丝巾。艺术家与设计师有别,艺术家为自己表达。设计师虽会保留自身喜好、倾向,但其最主要是为特定人群即“使用者”表达。此次是定制作业,天马行空可行,随心所欲亦可,但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也就是要关注“为谁设计”

画了这么多张,这次被问的问题是最多的!我建议她,画画之前先询问清楚。一旦开始了,就别顾虑太多。确定好思路后,按照自己的感觉去做就行。“客户”没办法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全,只需把控好大方向,接着就坐等方案。设计师应给出有温度的方案,能超出预期甚至带来惊喜才算成功,而不只是还原想法、按规定达成。

我喜爱旅行与拍照,钟情户外风格的军绿色和咖色。于是她选择将二者融合——透过镜头去感受旅行,其中有回忆,也有下一站的梦想。采用平均式构图,运用了尺度和遮挡手法,使用了极为简单的一点创造法以及拟人化手法。实际上,无论孩子画什么,我们都予以喜爱。

完成画房子社区第一期最后一次作业之际,收到了学校通知复课开学的邮件。在家学习的这三个月,社区始终相伴。从未如此规律地画画,每周上直播课,观看小伙伴的作品,查看家长分享,接着研究一个课题,腾出大部分周末时间画画,挑战画大尺寸。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刘老师写在最后的话:

前段时间很幸运见到了木朵爸爸 他跟我说 课程还没开始 木朵妈妈就告诉木朵 一定要认真跟刘老师学习 每节课都要做笔记 认真完成作业 要是只听听 12周课程很快就过去了

当下网络时代着实为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使往昔诸多不可能之事得以达成,让人与人能以更高效、更便捷之方式联结在一起。然而我不信碎片知识,不信每日刷抖音、翻公众号就能提升思想境界与眼界。以我们的社区课程为例,你可将其视作知识付费项目,购买课程后有空便去观看也能够彻底地融入进去。从听课开始,一直到完成作业。认真地分析并记录我的点评。而且在有所收获的时候,乐意去分享。我坚信,要是没有木朵妈妈严格的要求以及陪伴,木朵不可能收获如今这份喜悦和内心的充实。而严格的背后,其实是以身作则与陪伴。好多家长老是跟我说,孩子坐不住,做事缺乏恒心,肯定坚持不下来。我要说家长对一件事的态度会直接决定孩子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和自己作斗争。要克服一些人性的弱点。特别是在当下这个时候。

画房子艺术社区第三期开启

社区课程全面升级

名师课程+作业打卡点评

标签:
关于我们
海文博阅网,打造全方位的文化信息阅读平台,涵盖社会动态、历史人文、生活百科等广泛内容。我们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资讯和深度文章,让阅读成为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桥梁。在这里,您可以随时随地畅游知识的海洋,感受阅读的魅力。
发文扫码联系站长微信
Copyright ©2021-2025 Comsenz Inc.Powered by©haiwenboyue 文章发布联系站长:dat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