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体性
(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
韩幹所画的《照夜白图》,其中“照夜白”乃是唐玄宗一匹爱马的名字。在这幅画里,他仅运用了少量笔墨,就成功绘出了这匹御马庞大的身躯以及躁动不安的四蹄,给人一种仿佛即将跃动起来的感觉。赵孟頫画马时,以唐人之法为借鉴,然而他是师法其神韵而非其形态,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画马风格。赵孟頫的《秋郊饮马图》中,十匹马姿态各不相同,每一匹都精神饱满,展现出了马的健美以及善于奔跑的习性。很明显,同样的马,在两位画家的笔下却有着如此显著的差别,正是因为艺术家将主题性融入其中,才使得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朱自清与俞平伯两位散文家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一同游览秦淮河。之后,他们各自创作了一篇名为《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的散文。这两篇散文在取材范围上是一样的,时间和地点也相同,甚至命题都相同。然而,这两篇散文却有着各自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成为了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这件事也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具有朴实淳厚的特点,同时又清新委婉。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则细腻感人,并且做到了情景交融。正是因为这两位作家面对同一事物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所以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着不同的追求。
换句话说,因为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所以这两篇散文才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李安在《卧虎藏龙》这部影片里,把自己内心的许多感情进行了表象化处理,让武打动作场面如同舞蹈一般,除了武打之外还有意境,是一种极为自由奔放的表现形式,尤其将情和义、爱与恨都融汇到了影片当中。
(一)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所以必然带有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印记。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具有艺术的独创性。
画马方面,韩干的马与赵孟頫的马差异明显;描写俄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时,契诃夫的作品和高尔基的作品不一样;画竹上,北宋著名画家文同所画之竹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画之竹各有韵味。
朱自清与俞平伯这两位散文家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一同游览了秦淮河。之后,他们各自创作了一篇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散文。这两篇散文的取材范围是一样的,时间和地点也相同,就连命题都完全一样。然而,这两篇散文却有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特色,并且都成为了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名篇。这件事也成为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具有朴实淳厚、清新委婉的特点,俞平伯的同名散文则是细腻感人且情景交融。两位作家面对同一景物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在艺术风格上也有着不同的追求,也就是说,他们各自打上了不同的主体性烙印,正因如此,这两篇散文才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
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和性格气质各异,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也不同,所以在审美感受上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这使得艺术欣赏带有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表明了艺术欣赏中普遍存在这种个性差异,且在艺术史实里也能体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
同一部艺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往往有不同价值,感受也不同。鲁迅先生说,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的是《易》,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流言家看到的是宫闱秘事,他们所得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这是因为,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欣赏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欣赏必然是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或者欣赏对象,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的发生。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并非被动地反映,也非消极地静观。从心理方面来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也是主体对客体能动改造加工的过程。所以,欣赏主体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以此来完成和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或者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可以看出,在艺术欣赏活动里,欣赏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艺术作品会引导欣赏者朝其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同时欣赏主体会依据自身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总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即为一种审美的再创造。王朝闻先生指出:从文艺创作与欣赏者的关系方面来看,艺术作品需要有个性,欣赏者也不能没有个性。如果认为欣赏者的感受都一样,这种判断是荒唐的。”
每一个欣赏者都具备特殊的条件,都拥有感受的个性,彼此的反应不会完全一样。实际上,正是这种欣赏者的个性,让艺术欣赏具备了主体性的特征。就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说。比如,19 世纪俄国的作家赫尔岑,在看完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之后,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触动,不仅两眼噙满泪水,甚至放声大哭。与之相反,他同时代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看后态度十分冷漠。原因是托尔斯泰对剧中主人公评价不高,觉得哈姆雷特是“没有任何性格的人物,只是作者的传声筒”。在艺术欣赏中,这种主体性的特点,能够让欣赏者实际获得的艺术感受与艺术家原来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很大的差距。
柴可夫斯基 1877 年创作的《第四交响曲》,在其第一乐章里,圆号与大管奏响了庄严且冷峻的音调。作曲家称“这是噩运,是那种命运的力量”,还说“它不可战胜,而你永远无法战胜它”。然而,即便对柴可夫斯基音乐感受极为深刻的梅克夫人,也只是讲“在你的音乐中,我听到了我自己,听到了我的气质,听到了我的情感的回声”罢了。很明显,一般的欣赏者自然更无法理解作曲家的初衷了。
当然存在相反的情况。有些欣赏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不但十分接近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而且比艺术家本人想得更丰富、更深远。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其引子是两句短小而威严的动机,这一动机延展至整部交响曲;对于交响曲的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
然而,法国浪漫派音乐大师柏辽兹对主题的理解更为生动形象。他觉得“这就如同奥赛罗的愤怒一般。这并非是恐慌不安,而是遭受折磨后在暴怒之下的奥赛罗的形象”。有些具备较高艺术修养的欣赏者,他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不仅十分贴近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甚至比艺术家本人所想的还要更丰富、更深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其引子包含两句短小且威严的动机。这一动机贯穿了整部交响曲。对于交响曲的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而法国浪漫派音乐大师柏辽兹对主题的理解更为生动形象,他觉得“就如同奥赛罗的愤怒”。
综上,艺术的主体性在艺术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这个过程涵盖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艺术欣赏等方面,并且意味着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
每日艺术名言:
艺术的真正生命在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把握与描绘。
寻常的灵魂所展现出的艺术并非唯一真实的艺术形象,只有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
艺术有三个死敌,分别是平庸,它意味着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还有千篇一律,这种状态下作品缺乏变化和个性;以及粗制滥造,体现为制作粗糙、质量低下。——(德国作曲家)舒曼
艺术既能利用自然界那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事物,又能用创造的想象去另外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形象。
艺术能够推动人的意识向前发展。艺术也能够促使社会制度得到改善。——(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
6.艺术作品是一种非现实。——(法国作家)萨特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常人都会望而却步。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不会望而却步。
8.艺术的最高镜界是善良、纯真和美好。——(中国作家)罗兰
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进步。艺术如果多一种用处,那么就会多一种美。
艺术是永恒的,然而生命却较为短促。倘若能够来得及去把握和理解某些东西并完成百分之一,那该多好啊,可实际上却仅仅达到了万分之一。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