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师在拍摄电影时是不可或缺的工种。片场的气氛以及情节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由灯光的效果所决定。现今,在 80%的国产电影剧组中,使用的灯光师来自河南许昌市鄢陵县。影视圈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影视灯光半鄢陵”,资深的灯光师还被称作“灯爷”。
最早从事灯光师工作的人,大多来自鄢陵张桥镇的张北村,此村被称作“灯光村”。该村有 600 多户,3000 多口人,几乎每一户人家都有人担任灯光师。
1991 年,张北村 16 岁的村民邢建伟前往北京打工。他仅初中未读完,在小饭馆中从事洗碗打杂的工作。之后,一位老乡将他介绍到北影厂担任群众演员,每天能得到 20 块钱且管饭。邢建伟与剧组逐渐熟悉起来,除了担任群众演员外,还为剧组帮忙干些杂活,最终成为了灯光助理。在灯光组里,有小助理、大助理以及灯光师,圈内习惯把灯光师称作“老大”。邢建伟从最基础的小助理开始做起。在这行当中,助理主要从事的是纯体力方面的工作。一位灯光师曾介绍说,拍摄一场戏最少需要几十盏灯,这些灯能够装满一辆小货车。助理的工作内容就是将灯搬上搬下,并且按照“老大”的要求去挪动它们的位置。其中最大的灯就像水缸那么大小,差不多有一百斤重。
邢建伟每日辛勤劳作,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大助理。四五年之后,他晋升为“老大”,工资从每天 30 元提升到了 200 多元。在这个过程里,邢建伟还跟随他人学习灯光技术,从一个做杂活的,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灯光师。灯光师没有专门的培训,许多布置灯光的技巧都是在现场习得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用心去学。1996 年,邢建伟开始独自组建团队。他真正的转折点,是负责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灯光效果。
他自己在剧组担任灯光师,同时把亲戚朋友和老乡也带了出来。每年过年,这些人回乡时显得很有派头,穿着冲锋衣,兜里揣着瑞士军刀或者打火机,给家人带回一些未曾见过和吃过的东西。渐渐地,从张北村开始,到附近的几个村子,再到鄢陵县,这群老乡几乎掌控了国内剧组的灯光师行业。你在横店影视城用河南话喊一声,就能够很容易地从附近的剧组借到所需的灯光器材。在许昌,有的职业学校开设了影视灯光专业,以科学、系统的方式培养下一代影视工业人才。
鄢陵人在电影界站稳脚跟后,开始做起了灯光生意。国内多数影视灯光租赁公司的老板都是鄢陵人。那些出租影视灯光器材的老板,大多曾是剧组的灯光师。他们在干活时发现,剧组既需要干活的人,也需要器材。于是就用积蓄购买了灯光设备,用于出租。
现在,鄢陵的灯光师在圈内很有名气了。有些大明星在拍戏时,常常明确表示要某一个灯光师来到剧组负责掌灯工作。
灯光师这个职业,天天会与明星有接触。然而,他们自己只是在影视剧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的名字,最多只会在结尾的工作人员滚动名单中出现一次。这一行十分辛苦,剧组前往何处,他们就跟到何处。这个月可能在沙漠戈壁滩,到了下个月,就有可能去到偏远的海岛。他们或许是剧组中工作时间最为长久的一群人。拍戏前,他们要布置好灯光;拍戏结束后,他们得收拾器材。熬夜对他们而言是很平常的事,往往只能睡几个钟头,接着又要出门。倘若需要进行高空作业,还会存在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这群鄢陵农家子弟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这三十年中国电影迎来了市场化的大发展。新的民营影视公司每年都会投资拍摄大量的新电影,每个剧组既需要干活的人,也需要会干技术活的人。只要你愿意钻研并且肯吃苦,就会有机会。然而,在中国,灯光师这个职业在业内还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甚至连他们自己都自嘲为农民工。这些年,拍一部电影的投资在不断增大。然而,在这些投资中,占比非常大的部分依然是明星的片酬。同时,在灯光等硬技术方面的提升,并没有与投资的增大完全同步。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