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公众号丨米粒妈频道 (ID:)
特别鸣谢本期主播:草莓蘑菇酱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读大学有什么用?
你瞧,有北大毕业的人在卖猪肉呢,也有清华毕业的人在当保安。我刚招来的手下,是 985 大学的高材生,来了之后不也得从打杂开始做起吗?还有人说,看看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有哪个成为了行业领袖呢?应试教育不太行啊,净培养出一些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有人会说,我们公司一进行招聘,投递简历的大多是 211、985 院校的学生。然而,这些学生来了之后,也没让人觉得有多好,反而给人眼高手低的感觉。相比之下,有的大专生可能还更加踏实肯干。对于以上这些言论,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看,我们将其统称为“酸葡萄心理”。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小时候,在自家门口读着一所普通的小学。那时候,真的是没有忧愁,十分天真烂漫,整整玩了六年。在小升初的时候,北京还没有如今的“锁区”政策。我运气特别好,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海淀区很有名的 X 大附中。
一路上,自己虽是学渣,但见识过不少学霸和大牛。咱没吃过猪肉,可总见过猪跑吧?
一所好学校,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真的是一辈子的。
好学校,教给学生真正的努力和拼搏
刚进入 X 大附中时,我察觉到,只有我自己在小学玩了六年,而其他人并非如此。那时我的英文水平,大致仅仅局限于能够认识 26 个字母,估计比现在很多在 3、4 岁就开始进行英文启蒙且做得早的孩子要差很多。
我的海淀同桌,英文说得极为流畅悦耳,就像百灵鸟一般。她看英文电影时,根本无需字幕,还与外教结成了忘年交,时常谈笑风生。在小学六年的时间里,她已经能够将许多原版的儿童文学名著,像《夏洛的网》《杀死一只知更鸟》等,完整地背诵下来。
数学这一科被学霸们碾压,语文这一科也被学霸们碾压,物理这一科同样被学霸们碾压,化学这一科依旧被学霸们碾压。坐在我后面的那个男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中学的数学,并且开始自学微积分以及大学的高等数学;我们的语文课代表,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熟读了四书五经,还能够用古文流畅地写作。
高中班主任说,我们学校有一位学长很爱好天文。他每天都会去学校的天文台进行观测。他还在国内外的天文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论文。由于他的贡献重大,国际上把一颗小行星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那时他才 16 岁。
上中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挺不错的。上了好学校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学识浅薄,才明白差距有多么大,才明白应该多么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
我从初中开始住校,在晚自习期间,能够 24 小时近距离观察这些学霸和牛人是如何努力的。
作业在课间就已经做完了。晚自习期间,X 大附中的同学有的在复习,有的在预习,除了那些在做国际奥赛以及自学大学内容的同学。
我的晚自习同桌,在普通班的排名较为靠前。她每晚都会针对每个科目,将当天所学的内容,分别用 5 到 6 本课外练习册来进行巩固。她做题的速度极快,她做完 5 到 6 本的时间,我差不多只能勉强做完 1 本。
做完习题后,她时常还有时间进行“放松”。她会把语文书上的古文翻译成英文,接着又把英文美文翻译成古文。之后,她本科就去到了普林斯顿。
上了好学校后才明白,不存在不劳而获的成绩。也不存在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成功。每一分的进步,其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辛勤付出和努力。
好学校,带给学生视野和见识
初中时期,网络尚未发达,信息也较为闭塞。在那个时候,我完全不了解美国大学是怎样的存在。而睡在我对床的那位学霸姑娘,却十分喜爱二战史,她的梦想是能够考上美国的“西点军校”。
我问:“为什么?”
她告诉我,西点军校培养出了美国最多的将军,像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将军等。同时,西点军校还培养出了世界财富 500 强中的 1000 多名历届董事长,2000 多名副董事长,5000 多名历届 CEO。全美国的任何一所商学院都未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管理精英。
我对她的视野、见识和梦想深感惊叹。接着,我把自己的梦想从“当个白领”进行了更改,改成了“考上西点军校”。你瞧,孩子之间的影响力着实是很大的呀。
后来,我虽然没有真正去报考西点。在追求这个梦想的过程里,我跟着对床的姑娘。读了十几本有关二战史的详细书籍,还看了许多二战纪录片(不过现在这些都快忘光了)。
为了满足军校的身体要求,我们非常努力地进行身体锻炼。我们每天会跑 1200 米,会跳几百阶台阶,还会做 100 个仰卧起坐等。同时,为了实现留学的梦想,我们也特别努力地学习英文。
我原本在初一的班级里是英文最差的学生。我开始发奋努力,每天都会背诵一篇新概念三或者新概念四。并且我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把老友记差不多看了 10 遍。到了高一进行英文统考的时候,我考了全区第一。
初中时,我们的学校距离北大清华较近。学校周边有很多极为精英的书店。同学们会相互比较,争相去购买过期的原版华尔街日报以及经济学人这类书籍,还有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书籍。
我感觉其实买了也未必能看懂。然而,这种“攀比”相较于“比吃比穿”要强很多。
多年以后,看到英国 BBC 拍摄的纪录片《50UP(人生七年)》,常常会想起当年购买过期华尔街日报的那些日子。这部纪录片展现了 14 个孩子 50 年的人生轨迹。
7 岁时,John 来自精英家庭。他已经习惯了每天看《金融报》或《观察家》。而贫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够少被罚站,少被打,还能吃饱饭。
七岁的John和说自己每天都会读《金融时报》
50 年后,一些精英家庭的孩子进入了好学校,并且找到了好工作。其中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有一个孩子成为了精英,而另外两个孩子仍然是中产。
知识改变命运背后,也是一场关于家庭和视野的较量。
上大学时,有一位最好的朋友。在姑姑的影响下,他 10 岁就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因为他从小的目标就是要进入“摩根斯坦利”。
他有一个习惯让我佩服至极。在大学四年期间,他每天都会仿写几篇华尔街日报的文章。通过这样做,一方面能让他熟悉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也能练习英文写作。
他的做法如下:首先读一篇文章,接着将其背扣过去,接着用自己的话进行盲写。之后对照一遍,再次将其背扣过去,然后再次进行盲写,如此反复,直至几乎与原文用词完全相同为止。
去年,他从高盛离职,随后进入了美国最大的私募股权公司,并且成为了其中最年轻的合伙人。他还是该公司管理层中唯一的亚洲面孔,年薪高达几百万美金。他的美国同事在需要写文章时,都会请他来写。要知道,那些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其英文写作水平还不如那些高中毕业才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
条条大路都能通往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出生在罗马又能怎样呢?只要自身足够努力,拥有宽广的视野以及远大的抱负,凭什么就不能在罗马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呢?
另一件事也令我至今难忘。
高中时期,我的两位朋友申请成为了校图书馆的志愿者。那时,我曾在心里暗暗地鄙视过他们,觉得图书馆志愿者不就是每周去整理书籍罢了。然而,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了我是多么的愚蠢。在那时候,普通学生每次仅能借 2 本书,而图书馆志愿者每次却能借 5 本书。
我浪费了时间,高中期间没怎么读书。这两位同学,每到周末回家时,旅行箱都被书装满,一直如此。她们在高一高二两年里,把我们高中的图书馆都读了一遍,每人读了几百本书。到了高三,她们开始专心学习,其中一人考上了北大,另一人考上了清华。
大学毕业这一成就令人赞叹。有位姑娘考上了北大,之后她到普林斯顿读研究生,如今成为了国内环境学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位姑娘考上了清华,接着去哈佛攻读博士,现在她已是美国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
去了好学校,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和见识。能让他亲眼目睹牛人究竟是什么样子,明白差距到底有多大,知晓自己要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
好学校教给学生,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儿
高考那几日,我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结果少考了 40 多分,勉强踩线进入了号称全国第三的大学。由于分数较低,我被调剂到了一个专业。这个专业非常奇葩,我不甘心被调剂,于是考了托福和 SAT,申请转学去了美国。在中国大学期间,我感觉只要上进就等于考证。
学长学姐告知我:“不管是什么证,都要去考。你身为北京人,同样需要去考普通话的证。总而言之,多拥有一个证要比少一个证好。”除了通过考证这一途径,似乎没有其他办法能够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出国之前,我心中想的都是“好好学习”。希望每门课都能考到 A+,考出接近满分的 GPA 以及金光闪闪的 GRE。也希望能得到教授的推荐信,进而申请到牛校的研究生。之后去华尔街或者硅谷找到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总之,要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进了校门后,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颠覆。在美国大学里,大家都在全力投入于改变世界这件事。
一位读博士的学长,出身较为贫寒。他看到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在成吨地出售 1 美分的旧书,这实际上就相当于白送。而他那贫苦的家乡,留守儿童们因为贫穷,根本没有书可以看。
他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致力于帮助农村儿童阅读。每年都有几百位留学生前往农村进行支教工作。同时,他还为很多贫困的村子建立了小学图书馆,以此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
有一位比我高一个年级的学长,由于自己给国内的父母打电话存在不便,于是创建了美国排名前三的华人电话卡网站。当时他正读大三,每个月的营收能达到上百万美金。我们借助他的电话卡平台来与国内的家人朋友取得联系,既便捷又节省费用。
还有一些同学,由于购买中国食材存在不便(像冬菇、粉丝、茴香、花椒这些在美国超市是没有的),所以开创了中国超市;因为特别渴望吃到一口家乡的味道,便开了正宗的中国饭店;由于经常担任国内亲友来美时的“地陪”,于是开了全美连锁的大型旅行社……
有些同学还在本科阶段。他们不仅能够自己赚取学费和生活费(要知道美国的学费一年高达 30 万呢),还能够补贴家里。这真的是非常厉害。
深深震撼之后,我开始思索。不能仅仅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去改变世界,要去帮助更多的人,要去影响更多的人。
大学期间,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打了很多份工,有十几份之多。寒暑假的时候,我也到处去实习、实践。这样做,一是为了锻炼自己,二是为了减轻家里供我读书的负担。
好学校给学生最优质的人脉、圈子、资源
名校无法保证人生的最高限度,却能够规定人生的最低限度。它不仅给予了学生进入某领域的敲门砖和入场券,还给予了人脉、圈子以及资源。前面所提到的,就是凭借紧密的校友网络,通过写邮件、打电话、教授推荐以及与在华尔街工作的校友见面等方式,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虽然在 10 岁时没有实现进入摩根斯坦利的梦想(摩根斯坦利在投行界位居第二),但是却进入了高盛(高盛在投行界处于领先地位),从而稳稳地成为了华尔街的精英。
很多人都知晓耶鲁大学最为神秘的精英组织“骷髅会”吧?从这个组织中走出了 3 位美国总统。从这个组织中走出了 2 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从这个组织中走出了无数美国议员。从这个组织中走出了无数内阁高官。
经过 185 年的繁衍和生存,骷髅会的成员在多个重要领域都有任职。从美国的白宫开始,接着是国会,然后是内阁各部,还有最高法院,甚至到中央情报局,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就是人脉和圈子的力量。
神秘的耶鲁骷髅会
当年从北大毕业去卖猪肉的陆步轩,曾遭到天下人的耻笑。北大校友陈生邀请他一起合伙成立了“屠夫学校”,并创立了全国超市都在售卖的“壹号土猪”品牌。如今,他们两人的身家都超过了百亿。
除了人脉和圈子,好学校还提供了最优质的婚恋圈子。
我在高考之前,妈妈对我进行了鼓励,让我好好学习。她跟我说,你将来考上的大学是什么档次的,很有可能你未来的男朋友就是那个学校的呢。不过这确实是个实际的情况。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2016》表明,1980 年之后,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婚姻选择上,倾向于与自身教育背景相似的人结婚。“男高女低”这种婚配模式的数量在逐渐减少,借助婚姻来实现阶层跨越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也就是说“你是何种人,就往往会嫁给何种人”。
我的朋友圈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夫妻都毕业于藤校,有的夫妻都毕业于沃顿,还有的夫妻,一方毕业于北大,另一方毕业于清华。学识会对眼界产生影响,眼界能够决定格局,而格局会对人的一生造成影响。最令人担忧的是,你一生都碌碌无为,却还在安慰自己平凡是可贵的。
这世界的情况是,有一些人始终在白天黑夜都不停歇地努力着。而还有一些人呢,他们一起床就发觉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每一位大学生都曾经经历过学生时代,孩童时代的那些经历以及中学时代的那些境遇,是我们开启大学生活的重要经历。
好学校不是终点,它是对你多年付出的回报,以及新征程的起点。
作者简介:米粒妈是一位美国海归,曾是原 500 强高管。她专注于科学育儿、亲子阅读以及剁手推荐。3 至 10 岁的宝妈可以关注米粒妈频道(ID: ),0 至 3 岁的宝妈则可以关注米粒妈爱分享(ID:)。
编辑 / 阿黛酱
主播 / 草莓蘑菇酱
本期主播 简介
草莓蘑菇酱
喜爱音乐,对声音充满热爱。想以笑容向映入眼帘的第一缕阳光致以问候,想凭借声音去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很高兴能够与你相遇!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