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的一生,始终在进行着总结经验的工作。在他的晚年,当被问及打败所有敌人、建立新中国的秘诀时,毛主席讲道:“我所做的不过就是持续不断地对经验进行总结罢了。”
毛主席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他曾幽默地讲道:“要是三天不学习,那就赶不上刘少奇啦!”即便这只是一句带有幽默意味的话,然而从中依然能够看出毛主席对待学习的那种态度。
曾志:我都46岁了,脑子记不住了
1955 年 2 月 8 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了第 6 次会议。此次会议在北京进行。在该会议当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进行了讨论并予以通过。
当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公布并开始实施。此《条例》对军官的军衔问题作了规定,对肩章符号问题作了规定,对职务任免等一系列问题也作了规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它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之下。它担负着保卫祖国主权的任务,担负着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任务,担负着保卫祖国安全的任务,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担负着保卫东方和世界和平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官需忠于祖国,需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他们要坚决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与政策,严格遵守国家法令。同时,他们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精通业务,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条例》开始施行,这对于加强军官队伍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面的建设有作用,对于保持军官队伍的稳定有作用,对于调动广大军官的积极性有作用,对于调动广大军官的创造性有作用,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会议期间,毛主席见到了他的好朋友曾志。因为很久没有见面了,所以毛主席和曾志多聊了一些时间。在聊天的过程中,毛主席忽然问曾志:“你有没有学过英文呢?”
曾志听了毛主席的话,她不知道毛主席为何这样问。不过,她还是像以往那样,诚实地回答道:“我在小学时学过一些。我们的校长是美国人,教师和校长都用英文讲话。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东西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毛主席随后对曾志说道:“英文在未来会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应当学习一些,这会有一定用处的。”
曾志认可毛主席的建议,然而她却有些为难地说道:“我已经 46 岁啦,脑子记不住东西啦!”
曾志以年龄大作为借口,意思实际上是她不想再在学习英文方面花费力气了。毛主席严肃地说:“我已经 62 岁了,还聘请了一位英文教员,每星期给我上几个小时的英文课,已经学了 2 年了。你才 40 多岁,怎么就不能学了呢?”
听了毛主席的话后,曾志意识到自己年龄大不能成为放弃学习的理由,她为此感到不好意思,接着便看着毛主席,用笑容来掩盖自己不想再学习的尴尬。
毛主席曾说过,他对学习有着特别的喜爱。他所聘请的英文教员叫林克。林克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当时年仅 30 岁,比毛主席小 32 岁。在通常情况下,林克无论如何都不太可能成为毛主席的教员。
然而,在毛主席的心中,这些繁琐的礼节并不占据重要地位。他认为,若林克的英文比他好,那么林克就能够成为自己的老师,而其他方面的事情,都不是重要的。
1954 年 10 月,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在此情况下,毛主席需要一位具备懂得国际问题能力且懂英语的政治秘书。
中共中央组织部不久后通过新华通讯社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选就是林克。
新华社的领导找林克谈话,让他前往中南海工作并担任毛主席的政治秘书,这让林克感到极为突然。因为他在思想上完全没有任何准备。所以,在谈话过程中,林克一方面对组织的信任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又担忧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一责任重大的工作。
领导看到林克心中有犹疑,便鼓励他说:“我们都对你有信心,你肯定能把这个工作做好!”在领导的这种鼓励之下,林克这才答应去做这件事。
林克很快被从中南海派来的小汽车接走。那天,小汽车从中南海西门驶入,接着经过怀仁堂,沿着中南海边的马路往南行驶,之后又经过勤政殿以及其对面的瀛台,最后在丰泽园大门西边的静谷停了下来。
林克首先看到的是静谷的门。此门为八角形,其 4 边门框由汉白玉砌成。横额上刻着“静谷”2 字,两边还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胜赏被寄于云岩,万象总体都输给其奇秀;下联为:清阴留于竹柏,四季都不会改变其茏葱。
静谷的院落分为两重。前院有高耸的苍松翠柏,并且还有一些假山。办公厅副主任、毛主席的政治秘书田家英居住在这个院子的 3 间西屋里。后院是一个四合院。3 间北房是办公厅主任张经武及其秘书的办公室。耳房是毛主席的图书管理员、田家英的秘书逄先知的房间。
林克的办公室位于 3 间西房之中。在那间办公室里,摆放着 1 张用于办公的办公桌,还有 2 把供人坐的椅子,1 个用来存放文件的文件柜以及 1 张木质的床。
这个院子离毛主席所在的菊香书屋很近,并且有一条走廊可以直接通往,所以很方便。
来到静谷不久后,田家英对林克交代道。他让林克做好思想准备,要做好坐冷板凳的准备。同时要刻苦钻研,充实多方面的知识。不然的话,可能在三五年内都帮不上主席的忙。
林克听了田家英的话后点了点头。不过,林克较为幸运,在那之后没过多长时间,就搭乘着毛主席的专列前往广州去出差了。
林克在广州的越秀山游泳池见到了毛主席。他们这是第一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所以林克显得极为拘谨。
毛主席为了缓和气氛,没有直接进入主题,而是跟林克聊起了一些家常。之后,在对这次谈话进行回忆时,林克讲道:
当时我们从北京到广州用不了几天。池水很清,树影摇曳。毛主席刚刚在碧波里舒展了健壮的身躯,此刻兴致特别好,谈笑间充满了欢乐。他询问我的年纪、籍贯,还有我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我简略地说,我的原籍是江苏常州,小时候生活在保定,七七事变后全家搬到了北平。我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1946 年,我在大学期间加入了地下党。我参与并组织了学校的每一次学生运动。离开学校后,我被调到华北局城市工作部,开始从事社会调查工作。解放之后,我又被调到新华社工作,一直到来到主席身边,当时我 29 岁。
毛主席听林克提到保定后说:保定很有名,它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在 20 年代的时候曾到过保定,还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你知道那里有个莲花池吗?那是北洋军阀头子曹锟的私人花园。
毛主席就曹锟的话题与林克进行了交流。之后,看到林克完全放松了,毛主席这才把这次谈话的主题讲出来,他说:“当下,你的工作是研究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重要动向,要随时向我汇报。”
毛主席想到林克英文很好,自己也希望学习一些英文,这样就能看懂英文文献,于是诚恳地对他说道:“你做我的老师,教我英语,好不好呢?以前,我当过教书先生,现在要当学生,拜师啦。”
同事们介绍过相关情况,即毛主席曾经在延安学过一些英语。林克对主席说:“主席,您看是否可以从学习一些短的政论文章开始呢?”
林克得到毛主席的同意后,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一本英文版《人民中国》,递给毛主席看。之后,林克便开始了毛主席英文教员的工作。
毛主席学习英文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下了坚定的决心去学习的。所以,不论有多忙碌,毛主席都会腾出时间,让林克来教导他英文。
毛主席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从读新闻、时评、政论开始,接着逐步学习了一些理论文章和经典著作。例如,他学习了《矛盾论》的英文本,学习了《实践论》的英文本,学习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英文本,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英文本。
此外,毛主席对有些经典著作进行了反复阅读。比如,《矛盾论》的英文本他学过三遍,《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他也读过不止一遍。在《矛盾论》和《共产党宣言》的英文本每页空白处,毛主席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每读一遍就注解一遍。
毛主席学得认真,林克教得有劲。无论在何处,林克总会在公文包里带着毛主席的英语学习材料。
林克在后来回忆毛主席的学习情况:他很擅长挤时间来学习。常常在刚起床之后,以及饭前、饭后的时候,还有在游泳、登山、散步之后的休息时段,以及在开会或者会见内外宾客之后,又或者是在长时间紧张工作之后,会去学习英语。在到外地巡视的期间,不管是在火车上、轮船上,还是在飞机上,他都随时抓紧时间学习英语。除了遇到重要会议或者生病的情况,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学习英语。
毛主席事实上从未将学习英文当作一种负担,而是将其看成一种休息。他曾说过:“学外文是好的,能够当作一种消遣,从而换换脑筋。”
然而,学习本身是苦涩且乏味的。毛主席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到了晚年之时,达到了仅借助字典便能较为顺畅地阅读政论文章和理论书籍的程度,这实在是极为不易的。
毛主席虽然不能够阅读较为艰深的古典著作,也不能够与他人用英文进行交流。然而,毛主席那刻苦的学习精神,着实让人极为敬佩!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