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正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危机看似简单。美团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且四处出击,需要足够多的资金来支撑。然而,大环境的变化使得资本趋于保守,美团无法以自己理想的估值获得新一轮融资。在公关方面,这一情况被解读为巨大的负面。
此前有消息称美团以 150 亿美元的估值去进行融资洽谈。几日前,美团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否认了这一报价,称是同行造谣。美团希望的估值约为 100 亿美元。但这一表态被行业内很多人认为是美团主动降低估值,其目的是尽快扭转当前的被动局面。
美团为何要以高估值融资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并非仅仅由创始人(王兴)所决定。上一轮美团的估值已经达到 70 亿美元,此轮的估值需要考虑上一轮投资者的利益与意见。以翻倍的估值进行融资,自然是上一轮投资者所乐意看到的。
美团为何难以以 150 亿美元的估值融到资呢?资本寒冬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新一轮投资者还需考虑未来美团的溢价空间,若以 150 亿美元估值融资,上市后市值需达到 300 亿美元才勉强算个好生意。美团确实亏损严重。新一轮的投资者认为自己仍需承担很大风险。若估值为 150 亿美元,回报空间不明显。因此,不少投资者会觉得这是一笔风险和回报不对称的生意。
美团虽不想讲述“团购”的故事,然而投资者仍会将其与之作对比。从客观角度而言,美团的交易额已远超(2015 年上半年交易额为 30.8 亿美元,美团公布的是 470 亿元),其增速更为迅速,并且中国的 O2O 或是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想象空间比美国大许多。但目前市值未达 30 亿美元,从营收指标来看,2015 年上半年美团营收为 14.9 亿美元,其佣金率约为 2%,营收约 10 亿元左右,而它目前的市值不足 30 亿美元。普通投资者很难相信美团上市后的市值会是目前的 10 倍。
美团除了面临资本层面的压力外,其危机在公关方面又被极度放大。从连续一个多月开始,行业内有关美团的负面文章一直不断涌现。很明显,美团遭受到了各方的共同打压。这种公关上的负面情绪已经对资本圈产生了影响。7 月底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打败美团”。文章中提到,美团已被视为巨头,而作为巨头,它正遭受各方的抵制,这种“待遇”会使美团越来越难以承受。
如何让资本圈相信美团已是准巨头,且会成为 BAT 之外最大的变量呢?美团面临着很大的解释困境。如果 O2O 比电商具有更大的市场想象空间,那么美团此前可以说有望凭借 O2O 实现对信息模式的百度的超越,而超越腾讯和阿里暂时是不可能的。但百度也投身于 O2O 后,美团需要说明的是:在资金相对更少的情形下,怎样与百度进行激烈竞争并取得胜利?
戏剧的是,百度由于全力投入 O2O 领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其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这不仅让百度自身感到受伤,美团所受的伤害则更为严重。倘若百度的股价能够更高一些,那么美团的融资过程将会更加容易。
美团面临着一些困难,但依然最有希望成为巨头。各大竞争对手在公关上或许会相互诋毁,但他们都承认美团实力强大,其线下执行力超强,技术实力雄厚,团队气势高。2015 年美团交易额突破 1100 亿是很有可能的,目前行业第一的地位暂时无人能撼动。
在 O2O 这样一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中能够保持第一,这对于美团来说是其底线,同时也是其谈判的筹码。中国的本地生活服务正快速地实现线上化,像高频的餐饮和电影这类业务,以及中频的洗衣和家政这类业务,还有低频的丽人及结婚这类业务,线上的份额都在快速地增加。O2O 和传统电商做对比的话,2015 年的 O2O 市场如同 2008 年的网购市场。它刚刚踏入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接下来几年会像网购那样,O2O 的万亿规模将会到来。
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想象美团会像 2011 年的拉手网那样被寒冬摧垮。2011 年的拉手网是市场驱动型的,通过广告来换取市场,其技术和管理效率较低。2015 年的美团在市场方面投入较多,不过依然是以效果型广告为主,其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能力较为突出,管理效率相当高。
美团在轻和重的选择中选择了重,这让它面临着巨大的人力成本,而这也成为资本诟病它的一个方面。客观来讲,在现阶段,O2O 避免不了要做重,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线下行业比较落后,无法支撑起 O2O 的优质服务闭环,所以平台方不得不亲自去做线下的工作。京东在 2007 年底完成融资。之后,刘强东认为中国当时的第三方物流较为落后,无法支撑起优质的服务。因此,京东自己开始发力做线下物流。这一举措成为京东后来发展成为巨头的最重要的一步。
美团希望复制京东的逻辑,凭借庞大的线下能力来撑起优质的服务;等时机适宜的时候,再逐步进行开放。京东在上市前耗费了 20 亿美元,如今在资本市场受到看好,美团也想以相同的故事去说服投资者。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京东有更合适的对标对象(亚马逊),刘强东看上去比较强硬,但实际上更能灵活地做出妥协,并且在上市前引入腾讯的背书来降低风险。
美团的情况并非如近期一系列负面新闻所描述的那般糟糕。要想知道资金链是否断裂,去询问几家美团的合作商家能否实时结款即可知晓;而关于融资无人问津这一说法,确实有些言过其实。此前,我曾受邀参加过几次由知名证券公司组织的饭局,大家的反馈普遍是想要投资美团,只是觉得价格有点高。美团的估值调整到 100 亿美元之后,已经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价格。在这个价格基础上,拿到融资不会太难。
近期美团受到了各方在公关方面的联合打压。美团需要反思,自身是否足够自信,是否应该表现得更为谦虚;自身是否足够强大,是否应该具备追求共赢的心态。我所看到的情形是,许多中小 O2O 公司对美团更多的是怀有恐惧,而非怀有敬佩。在拿到新一轮融资之后,能否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尽快构建生态系统,这将决定美团的成功与否。
最后,给美团潜在投资者的一个建议是,在决定是否投资美团时,可以通过找美团的普通员工聊一聊以及找普通的商家聊一聊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晚上 10 点时,观察美团办公室是否还亮着灯,这种情况可能比听取管理团队的吹嘘更有说服力。
作者系亿欧网创始人兼主编,执惠旅游网专家作者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