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车市场在这几年中一直话题不断。有的人高喊着“黄金时代”,而有的人却觉得日子过得很艰难。我作为一个在二手车圈已经混了多年的从业者,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现在的这个行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它到底是处于风口上的机会呢,还是处于步履维艰的博弈之中呢?今天就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聊一聊这行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市场大势:从增量到存量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的保有量持续上升。然而,新车市场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随着置换需求的不断增多,二手车的交易量逐步提升。在 2023 年,全国二手车的交易量已经超过了 1800 万辆,市场规模接近一万亿。政策也在发挥作用,取消了限迁政策,并且简化了过户流程,使得车源的流通更加顺畅。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汽车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二手车成为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选择,县域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但在光鲜数据的背后,存在着不少挑战。新车的价格战愈发激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在快速提升,传统燃油的二手车售价受到了很大的挤压,几乎喘不过气来。新能源二手车虽然正在崛起,然而,电池寿命和保值率的问题使得流通市场还不够成熟。整个行业正从增加量的扩张转变为存量的竞争,利润空间被压缩,生存的压力也扑面而来。
车商的现实:忙碌不等于盈利
2024 年,二手车商的日子普遍不太好过。中小型车商非常忙碌,几乎脚都不沾地,但赚到的钱却越来越少,甚至出现赔钱的情况。收车成本较高,卖车周期比较长,新车降价对利润造成了挤压,再加上房租、人工等运营成本在上升,单车的毛利从几年前的几千元减少到了现在的几百元,有时候还出现亏损的情况,即倒挂。街边小店的老板在感慨,这行越来越像“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大型展厅的老板也在感慨,这行越来越像“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竞争加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信息透明度提升之后,依靠信息差来获取利润的途径变得困难了。调整里程表、隐瞒车辆状况等老办法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风险增大了很多。一旦出现问题,情况轻者需要退车,情况重者则要赔钱打官司。市场中的参与者增多,竞争更加激烈,许多车商感慨道:不降低价格就难以销售出去,而降低价格又没有利润。
行业在变:新趋势浮现
尽管压力不小,二手车市场也在摸索新方向,几个变化值得一看:
新能源二手车逐渐升温:电池技术取得进步,充电设施也日益完善,二手新能源车的交易数量在不断上升,在未来有很大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亮点。
服务进行了升级。第三方检测逐渐普及,买家可以通过线上看车。延保服务也逐渐普及开来。买家更加看重交易的透明度以及售后方面。整个行业的生态开始朝着“信任经济”的方向靠拢。
数字化在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从对车况的查询这一方面,到整个交易流程这一方面,数字化的工具使得信息变得更加对称,这种情况进而倒逼车商进行规范操作。
这些变化在一方面挤压了不良车商的生存空间,在另一方面也给愿意转型的企业打开了一扇窗。行业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向专业化转变的过程中,谁能够跟上这种节奏,谁就有发展的机会。
车商的出路:稳中求变
车商现在不能瞎折腾,而需稳住阵脚。要控制成本,优化库存,提高效率,这样才能熬过当前的低谷。别再期盼“低收高卖”能带来暴利,合理定价,跑赢新车降价才是生存的办法。服务升级也是一个方向,提供检测报告和质保,能够缩短卖车周期,赢得良好的口碑。
从长远来看,行业需要的是更多的合作,而不是内卷。通过资源共享以及区域联动,也许能够让中小车商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大手笔的玩家凭借资本来强硬支撑,小团队依靠自身的灵活来谋求生存,而资源深厚的老炮儿则凭借人脉来实现突围。在未来的二手车市场中,比拼的是综合实力。
未来咋走:能力决定命运
二手车行业早已不再是能够轻松躺赚的年代了,如今即便努力奔跑也有可能会赔钱。经济出现波动,新车不断降价,消费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在对车商的应变能力进行考验。这个行业不再仅仅是“机灵人”的天下,而是一场比拼能力、比拼管理的硬仗。谁能够从经验主义的束缚中走出来,凭借着学习和优化来实现突围,谁就能够在这个行业中站稳脚跟。
当前的二手车行业,存在着风口的情况,同时也面临着寒冬的境遇。交易量呈现上涨的态势,机会也在逐渐增多,然而,利润出现缩水,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是真实的状况。对于车商而言,只有熬过艰难的低谷时期,并且准确地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够在最后笑到最后。这是一个需要比拼体力,也需要比拼脑力的阶段,你认为这个行业还拥有多少潜力呢?欢迎来交流你的看法!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